真宰相刘沆简介 刘沆是怎么死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5-24 属于:将相故事


  刘沆宋仁宗时期任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为官期间,刘沆以长于吏事而著称。刘沆有"真宰相"之称,许多人就奇怪了,宰相就宰相吧,"真宰相"又是什么意思?难道宰相还有真假之分!

  其实"真宰相"并不是一个判定词语,而是对刘沆的一种赞扬。这个名称还要源于刘沆在担任宰相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

  刘沆担任宰相期间,有一位族人拖欠国家税负多达十万钱。对此事刘沆并不知情,但是当地的官员却因为这个人是刘沆的族人而不敢过问,使得他越来越无法无天。

  后来程珦担任庐陵县县尉的时候,接过上一任的胆子,开始征收赋税。在查清账本的时候,发现刘沆的族人逃避拖欠赋税,于是按照法律将人给关进了县衙大牢。严明法律,明确告知如果不将拖欠的赋税全部缴清,那么绝对不会放人出去。

  后来有知情的人,将此事告知给刘沆。刘沆听说此事后,当即严肃的说:"没有及时的缴清赋税,是我的家人犯了法。程珦做的对,县官绝不能因为我的关系,而忽视国家法律,不依法办事。"

  他不仅没有责问程珦,甚至还专门写信道歉。后来程珦罢官回到京师,刘沆专门请他过来见面,对他十分礼貌。一番交谈之后,程珦出来,感叹的对人说道:"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于是刘沆便有了"真宰相"的称谓。

  刘沆出生在北宋至道元年,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位列二位榜眼,皇祐三年由工部尚书升参知政事,位同副相。

  参知政事虽然位同副相,也有权利决定政务。但是早些年的参知政事,不过是一个摆设,国家大事大多都取决于宰相。等到刘沆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他积极的参与进国家决策之中,改变了宰相独断的情况,使得许多政事得到纠正。

  至和元年,刘沆由参知政事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说除去了"副"字,成为了真正的宰相。刘沆一上任,便对当时许多并不正确的政策实行改革,上奏皇帝,请求纠正。

  头一个就是在人才的选拔上,当时中书许多官员都是由近臣推荐的。刘沆认为此举十分不妥,近臣保荐,并不公正,人有私情,保举的都是由交情的人,不能选贤任能。第二就是任人唯亲,造成"当入川广,乃求近地;当入近地,又求在京",边远贫困之地无人愿去。第三明确奖罚升迁制度,将真正有才干的人选拔到中央,而不至于养一群吃白饭的人。

  刘沆的建议,很快就得到宋仁宗的采纳,政事为之一清。

  仅从这三点政策,就可以知道刘沆在担任宰相的时候,是十分公正而贤明的。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太过公正,性格刚正,纠正时弊,使得他得最了一群侥幸谋官者与既得利益者。

  如果是一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在此前的政治中,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当刘沆出手剥夺他们的利益之后,于是群起而攻之。

  宋仁宗本人又是一个耳根子软,本性温厚之人。这样的皇帝在贤明盛世,臣子贤良之时,能成为一代明君。但是当时宋朝的确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宋仁宗的性格就显得稍微软弱了些。

  因为一群大臣共同对抗刘沆,宋仁宗最后便取消了革新。最大的靠山后退,使得刘沆孤掌难鸣,在内外夹击之下,最终只能选择称病罢职。嘉祐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应天府,再后迁刑部尚书,徙陈州。去世后,赠左仆射兼侍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