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辅政五臣
英宗朱祁镇以童昏嗣位,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急剧膨胀,朝政陷入混乱,严重的危机迫在眉睫。在这一时期,辅政五臣、尤其是内阁三杨,都是关键性人物。"仁宣盛世"的出现,辅政五臣、尤其是内阁三杨颇享美誉,而正统朝国事浊乱,自然与他们不无关系。
辅政五臣,都是活跃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政坛,对明初政局起过重要影响的有卓著声望的政治活动家。
张辅,字文弼,河间王张玉长子。从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力战功高,始封信安伯,旋晋新城侯,妹为成祖妃,贵为皇亲。永乐朝,以平安南功,进封英国公。虽则赳赳武夫,然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的政坛上却是德劭功高的第一人。
胡濙,字源洁,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初年,奉成祖密诏,微服巡行天下,访查建文帝及仙人张邋遢踪迹,在外十四年,还京超拜礼部左传郎,是成祖特殊信任的官员。宣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到正统初年已事五朝,是朱棣一系的明代帝王颇为倚重的人物。
杨士奇,本名寓,以字行。
少年丧父,随母改适罗姓。返祖归宗,家境赤贫,立志向学,发愤读书。建文初年,以王叔英保荐,入翰林院,充编纂官。永乐初年改编修,入值内阁,充东宫 官,任左中允,多次回护维持朱高炽的皇储地位。洪熙初,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旋兼兵部尚书。洪熙、宣德及正统初年一直处于内阁首辅地位。正统三年 (1438)进少师,仍兼尚书掌内阁事。
杨荣,字勉仁,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入南京,荣迎谒马首 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恍然大悟,遂急驱车驾拜谒孝陵,自此受知成祖。永乐初设立内阁,简拔入文渊阁,为更名荣。仁宗即位,进职太常卿。寻 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成祖五征漠北、宣宗亲征乐安,荣皆历戎行,运筹帷幄,以善断见称。正统三年进少师,兼职内阁、工部如故。
杨溥,字弘济,与杨荣同科进士,建文朝官编修。永乐初年,为太子洗马,竭诚殚虑辅导朱高炽。永乐十二年(1414),因成祖久欲易储,遂以迎驾稽迟开罪 东宫属官,杨溥被关入天牢。系狱十年,读书不辍。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洪熙元年(1425),于思善门建弘文阁,以溥掌阁事。仁宗亲授阁印曰: "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弘文阁的性质与内阁基本相同,可见杨溥与十二宗源渊之深,关系之亲近。
宣宗即位,罢弘文阁,召溥内阁,与杨士奇、荣共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迁礼部尚书,值内阁如故。正统三年,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
辅政五臣执掌正统朝政,是具有极大优势的。其一,三杨皆三朝重臣,是英宗乃祖乃父的旧僚,位列公孤,又是行政中枢内阁的主持人;其二,张辅爵加国公, "靖难"元勋,是朱棣一系皇权的有力支持者。胡濙,是成祖的心腹侦缉,也职列尚书;其三,太皇太后张氏对辅政五臣倾心委任。她曾当着小皇帝朱祁镇的面交代 说:"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似乎是有五臣辅弼,正统年间的朝政该万无一失了。然而并非如此。
正统年间朝政接连失
误,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土木之变。
英宗朱祁镇生于深宫,
长于大内,幼年嗣位,本身并无实际政治军事才能。但朱祁镇无知而又好大喜功,这是致命的弱点。他根本不具备其高祖朱元璋、曾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却极力追 求弄兵耀武,一再轻开边衅奢望建树军功;他不具备乃祖朱高炽、乃父朱瞻基的胸襟容量,一意委任三杨,反而限制内阁职权,将其部分权责转移到宦官机构司礼 监。
王振正是利用他这种童稚任性,喜谀好胜的弱点而进行诱惑和操纵,引导他逐步摒弃了仁宣时期与民休息、维持稳定的基本国策。
三杨辅政,想方设法用儒家思想引导小皇帝,可朱祁镇逆反心理很强,不喜欢循规蹈矩,清规戒律。这也可以理解,他毕竟是个孩子,又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容易被宠坏。
而太监王振很会投其所好,经常带着他驰聘出游、弯弓射箭,很使朱祁镇开心。朱祁镇与王振关系日益密切,对辅政五臣越来越疏远。
正统初年,在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与三杨内阁的较量中,英宗越来越倾向于宦官势力。英宗即位不久,就把极善权术又能取悦皇帝的王振任命为司礼监太监。紧接 着,宦官势力一天天抬头,监军、镇守、守备、监枪、监仓等重任接连委派,太监郭敬镇守大同,王彦镇守辽东,王景弘、袁诚、刘宁先后守备南京,张福、林寿先 后镇守陕西,张溥镇守山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太监的侄子、养子、兄弟也都沾了光,被英宗授以锦衣卫指挥、指挥佥事、副千户、百户等世职。
朝臣看在眼里,深为忧虑。三杨也经常劝谏皇帝,英宗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三杨这个时候岁数也大了,地位尊崇,该得到的都得到了,不想冒险做诤臣。
三杨明哲保身,不敢有所作为,可能与他们分别授人以短有关系。杨荣,有决断才能但不能持廉,这原是老问题,他家中良马颇多,皆边将馈送。王振正好借此发 难,正统五年(1440)七月,杨荣离开京城,回乡省墓,王振便抓住了杨荣接受靖江王朱佐敬馈赠一事,要求查办。杨荣道经武林驿,忧愤而死。杨士奇素以清 正公允著称,但却教子无方,授人以口实。土奇长子杨稷确实是个作恶多端的地头蛇,也真难怪王振借此发难,压制杨士奇。关于杨士奇纵子作恶一事,李贤述之最 详:杨士奇晚年,泥爱其子,莫知其恶,最为败德事。若藩臬郡邑或出巡者见其暴横,以实来告,杨士奇反疑之,必以子书曰:‘某人说汝如此,果然,即改之。’ 子稷得书,反毁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乡里故,挠其所行,以此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