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土木之变
这 十几年来,王振一直在皇帝面前进言让皇帝找个恰当的时机亲征,其主要目的还是对文官而来。也先犯边给王振提供了一个机会,他想让皇帝带着大军出塞巡视,吓 退也先,这一行动会增加皇帝跟军队接触的机会,会重塑君主的权威,会进一步增强武将和贵族在帝国的地位,其政治意义明显大于军事意义。
但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跟儒家礼法不符,因为皇帝亲自带兵就会将文官撇开,对于文官来说帝国的一切事情都要经过其手,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中枢。无论是皇帝统兵,还是重用宦官此类跟文官无关的事情他们都是激烈反对,甚至皇室内部的家务事他们也要加以干涉。
英宗皇帝在朝堂上抛出了他要带兵亲征的想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永乐皇帝、宣德皇帝经常带兵出塞是他们所不赞同的,他们认为皇帝就应该待在宫 里,按照儒家礼法行事,不要到处跑,既不能亲近百姓,更不能亲近武将。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是他们所控制不了的,但到了英宗这一代是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走老 路。对于王振的跋扈,文官们忍了,但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再也不能后退了。
吏部尚书王直领衔群臣上奏曰:"自古边境有事皆是靠忠兵猛 将守卫,陛下应当选派良将,增派劲兵,赏赐将士,并严令将士以防守为主,待到敌军人困马乏之际出兵可获全胜。如今正是七月天,天气炎热,水草还不丰盛,水 源也不足,一旦天子在外,四方有紧急情况而不得知,况且天子乃宗庙、社稷之主,万邦之主不可孤身犯险,只须坐镇指挥即可。"
按说文官们说的在情在理,尤其是"天气炎热,水草不丰,水源不足"这几条说到了点子上,但英宗和王振显然不会理会这些。英宗说道:"朕明白众卿之言皆是忠君爱国的意思,但虏寇逆天悖恩,犯边杀掠军民,朕不得以才要亲率大军剿之。"
英宗毫无实战经验,空有一腔豪情,打仗哪是说着玩的?
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也看穿了王振的阴谋,他们认为王振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怂恿御驾亲征实际是为了保护他自己的私产。邝埜看到大事无可挽回,在退朝之时,紧握着于谦的手说:
御驾亲征,凶多吉少,国家大事就要败坏在王振手里了。皇帝既要亲征,我是兵部尚书,职责所在,不能不去。老弟高才,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我走之后,请老弟承担重任,担负起保卫京师的职责。
有老弟在,我就完全放心,但愿将来有相见之日!
话未说完,已经潸然泪下。
正史记载,此次亲征共调动大军五十万人。事实上,王振调动了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共十七万军队,加上河北守军三万人一共是二十万人。这二十万人每人赐 银一两,胖袄裤一件,鞋两双,一个月的炒米,三人配一头驴,二十万人共分了八十万件兵器。这些皆是仓促配备,一个月的干粮更像是出去巡游而不是打仗,兵士 对于新配发的兵器更是无法熟练使用。
出征的队伍是豪华的,从英国公张辅开始共十二位有爵位的贵族,加上其他军事和文职官员共计三十二 名有名有姓高级官员,帝国精英全体出动,当然这其中更是少不了王振。大军出征之前将回来庆功的赏赐都准备好了,这不像出征,更像是一次例行的出塞巡视,在 所有人眼里它的确是巡视。因为太宗皇帝最后三次的巡视,蒙古人都是避其锋芒,宣德皇帝的出塞巡视蒙古人也是避其锋芒,这次正统皇帝的出塞巡视,蒙古人实际 上还是避其锋芒,但一些偶然因素的发生使得这次的巡视行动发生了质的改变。
七月十六日这支队伍就出发了,从十一日开始只准备了五天时间,这支队伍更像是一支仪仗队,而不是战斗的队伍,所有人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文臣们难得出来散散心,勋贵们也难得陪着皇帝一起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活动,京师三大营这些养尊处优的骄子们更是难得寻找这样的机会。
也先敢于向天朝兴戎起衅,当然有他的必胜信念。早在英宗气势汹汹地扬言御驾亲征时,就定下了佯装败退、诱敌深入之策。所以当明朝的大军浩浩荡荡进发,也 先却故意班师后撤。明军的侦探向王振详细报告了也先"丢盔弃甲"的情况,使他精神更加大振,于是又继续向北推进,他要让英宗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看看自己是如 何谈笑破敌的。八月初一,明军开进大同。这时兵部尚书邝埜与户部尚书王佐再一次阻挠,请回銮驾;成国公朱勇"膝行而前";甚至王振的亲信钦天监正彭德清也 以"象纬示警"为词谏阻。然而情绪亢奋的王振岂能容许别人横加指责?于是,邝、王尚书被迫罚跪于草丛中一日。对钦天监正的质问"陷御驾于草莽之中,谁执其 咎",王振也轻描淡写地说:"倘如此,亦天命也。"
令人遗憾的是,王振的雄心壮志毕竟太短暂了,第二天,前线败讯就毫不留情地传来, 他的亲信监军太监郭敬以沮丧的心情将失败的消息如实禀告,气壮如牛的王振才顿觉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美妙。既然命运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那他也只能下 令班师,经过紫荆关,旬日可抵北京。
然而王振并不愿意就这样丢人现眼地起驾回銮,这时他打算邀请英宗皇帝绕道到他的蔚州老家,那里离大同非常近。这一次又遭到随军文武官员的拒绝,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如此反复无常,既耽误了时间,又给也先以极好的机会。这时瓦剌大军接踵而至,形势危在旦夕,大同参将郭登闻讯,急忙转告曹鼐、张益,应迅速从紫荆关回驾,否则就来不及了,但随即遭到王振的拒绝。
八月初十,皇帝的军队退回宣府附近,也先已奔袭而来。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兄弟断后迎敌,不幸兵败战殁。十三日,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四万人救 援,因杀敌心切,竟在鹞儿岭身遭伏击,几乎全军覆灭。十四日,明朝大军退至怀来县西侧的土木堡,许多大臣主张应退回怀来县城固守,而王振则以辎重车辆未 到,坚持驻扎土木堡。兵部尚书邝埜第三次苦谏,要求率军队保护皇帝疾驰入关,但这一要求又遭到否决。就这样,疲惫不堪的英宗皇帝和他的将士在一无水源,二 无险要可守的土木堡驻扎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