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韩侂胄的主谋是史弥远吗
一、主谋是史弥远的观点
说主谋是史弥远的人,其根据主要是宋人李心传著的《开禧去凶和戎日记》。其中说到:
先是金人既有缚送首议用兵贼臣之请,侂胄怒,复欲用兵,中外大惧。礼部侍郎(弥远)时兼资善堂(皇子学习的场所)翊善(从七品),乃建去凶之策,其议甚秘,人无知者。久之得密旨,乃以告钱参政(象祖)、李参政(壁),至是皇子荣王入奏,遂有此旨。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采用此说,文字一模一样。
这则记载只提到史弥远,没有提到杨皇后。元人《宋史》的《李壁传》也采用此说:"会礼部侍郎史弥远谋诛侂胄,以密旨告壁及钱象祖。"
二、主谋是杨皇后的观点
说主谋是杨皇后的人,其根据主要是宋人周密著的《诛韩本末》。
周密认为,杨皇后与韩侂胄的矛盾由来已久。它源于立"后"的斗争。
宁宗庆元六年(1200),恭淑韩皇后崩,要另立一个皇后。当时杨贵妃和曹美人两人都得到宁宗的宠爱,皇后就从这两人中挑选。宁宗自己喜欢杨贵妃,因 "贵妃颇涉书史,知古今,性变机警"。而韩侂胄怕杨贵妃太精明,善于术数,她当了皇后将对自己不利,所以力劝宁宗立曹美人。但宁宗执意要立杨贵妃。韩侂胄 实在没有办法。从此,杨皇后与韩侂胄结下了宿怨。韩侂胄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关于这场立谁为皇后的斗争,周密是这样记述的:
初,恭淑后既崩,椒房(注:椒房,皇后的代名词)虚位,杨贵妃、曹美人皆有宠。□胄畏杨权术,以曹柔顺,劝上立之。上意向杨,□胄不能夺也。太学生王梦 龙,为后兄次山客,监杂卖场赵汝谠与王梦龙为外兄弟,知其事。于是以□胄之谋告次山,次山以白后,后由是怨之,始有谋□胄之意矣。
正因为杨皇后与韩侂胄有这段宿怨,杨皇后无时不想寻机报复。韩侂胄在开禧北伐失败,金人索要首级,韩侂胄复想用兵,中外大恐的情况下,杨皇后抓住这个机会消灭了韩侂胄。
于是杨次山与皇后谋,俾王子荣王严入奏,言□胄再启兵端,谋危社稷,上不答。皇后从旁力请再三,欲从罢黜、上亦不答。后惧事泄,于是令次山于朝行中择能 任事者。时史弥远为礼部待郎、资善堂翊善,遂欣然承命。钱参政象祖,尝以谏用兵贬信州,乃先以礼召之。礼部尚书卫泾,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张鎡,皆豫 其谋。议既定,始以告参政李壁。
这则记载说明谋出于杨皇后与杨次山,史弥远是被选来执行谋诛韩侂胄的干将,是"从",不是"主"。《宋史》的《杨皇后传》采用此说。
三、史弥远与杨皇后合谋的观点
说诛杀韩侂胄一事是史弥远与杨皇后合谋的人,是把李心传和周密两人的记载加以调和折中,但把史弥远放在首位,把杨皇后放在"从中力请"的"从属"地位。《宋史》的《韩侂胄传》就是采取这种态度。
礼部侍郎史弥远,时兼资善堂翊善,谋诛侂胄,议甚秘,皇子荣王入奏,杨皇后亦从中力请,乃得密旨。
上述三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没有把宁宗放在主谋的地位,甚至把宁宗排斥在外,说诛杀韩侂胄之事"谋出中宫",宁宗不知道。由于《宋史》把史弥远列为诛杀韩侂胄的主谋,故几百年来这种观点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四、主谋是宋宁宗的观点
除了上述三种观点,还有第四种观点,南宋时就有人认为诛杀韩侂胄的主谋是宁宗,杨皇后是从旁"赞"助的参谋。这人不是别人,就是以诗句"春色满园关不 住,红杏一枝出墙来"闻名的叶绍翁。他在《四朝闻见录》里说:"开禧间慈明(指杨皇后)阴赞宁皇诛韩侂胄,出御批三:其一授钱象祖、卫泾、史弥远,其一以 授张鎡,又其一授李纯孝。二批俱未发,独象祖亟授殿岩夏震。"他把宁宗列为"主",杨皇后列为"赞",主次关系非常明确。但这观点没有引起史学界的注意。 《续资治通鉴》也认为,诛韩这事是得到宁宗同意的,"后请命其兄杨次山择群臣可任者与共图之,帝始允可"。
上述四种不同的材料与观 点,其中南宋三人三种:李心传说主谋是史弥远,周密说主谋是杨皇后,叶绍翁说主谋是宁宗。这三人的观点是"源"。到元代《宋史》才出现"合谋"论,即把李 心传的观点与周密的观点合二而一,而以史弥远为主。但《宋史》对此问题的表述并不统一,如《李壁传》跟李心传;《杨皇后传》跟周密;《韩侂胄传》把李心传 与周密二说合一;《宁宗纪》则别具一格,讲史弥远等以密旨诛韩,而隐去出"密旨"的"主"。它说:"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以密旨命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诛韩侂 胄于玉津园。"
应该说,元人编的《宋史》已不是"源",而是"流"。如果说南宋三人的论述是第一手材料的话,那么《宋史》的表述已是第二手的、经过加工的材料了。
对比分析上述这些材料与观点,哪种比较真实与合理?
1.关于李心传的材料与观点,讲主谋是史弥远,这材料本身就存在疑问。他说礼部侍郎史弥远"建去凶之策,其议甚秘,人无知者"。既然"其议甚秘,人无知者",那么李心传是怎么知道的?
显然,这是一则传闻,真相无人知晓,无据可查。从言辞来说这是"闪烁其词";从法理来说是"不足为据""莫须有"。宋元以来,人们在引用这则资料时,往 往只注意史弥远"建去凶之策"五个字,而忽略了原文中的"其议甚秘,人无知者"这八个字的含义与分量。把本来属于不确定的判断当作绝对肯定的判断使用,有 失严谨。
2.关于周密的材料与观点,讲主谋是杨皇后的表述,这材料有一个地方很发人深省。它讲到皇子入奏言"侂胄再启兵端,谋危社 稷,上不答。皇后从旁力请再三,欲从罢黜,上亦不答。后惧事泄,于是令次山于朝中择能任事者"。这里"上不答"三字很耐人寻味。所谓"上不答",就是说宁 宗不表态,沉默。许多人把宁宗这种态度理解为宁宗不同意,是杨皇后自作主张,出御批诛灭韩侂胄。
上一篇:从许奕的外任看史弥远与杨皇后的政治关系
下一篇:韩侂胄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