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狄仁杰与娄师德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狄仁杰
  •   在狄仁杰坎坷的一生中,除了晚年推荐了几位人才,可视为他的门生之外,竟无结交一位挚友。这不是史家记事的疏忽,而是他饱经生活的沧桑与劫难之后,总结出的一种障人眼目的护身术。拨开这种障眼的薄雾,呈现我们面前的竟是人生的悲凉与感慨。

      在解读历史时不能不令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狄仁杰为何没有一位挚友见之于记载?从他早年在并州帮助郑崇质的豪爽举动看,狄仁杰并非那种孤僻冷漠、独善其身、不喜结交的人。在分析了他与以下诸人的关系后,答案也许就在其中了。

      娄师德与狄仁杰的关系颇为有趣,可以说是两种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之间一种默契的君子之交,表面上平淡似水,实际上浓烈如酒。

       根据记载,狄仁杰的第二次入相是娄师德推荐的。狄仁杰就任后,屡次排挤娄师德,想把他外放充使。当时娄师德也是宰相(纳言)。娄师德知道此事后,心地坦 然,并不痛恨狄仁杰。武则天发现此事后,召见狄仁杰,询问道:"卿以为娄师德贤否?"回答说:"作为一员统兵的将军能够守御边境,是否贤明臣实不知。"武 则天又问道:"娄师德有知人之明吗?"狄仁杰说:"臣曾与他共过事,没有听说他有知人之明。"武则天最后不得不说:"朕用卿为相,乃是娄师德推荐的结果, 亦可谓知人矣。"狄仁杰听到此话后,感到十分惭愧,叹息地说:"娄公盛德,我能为其所容,他的深沉真是难以窥知。"还有一种记载说,武则天在说了上述一番 话之后,还命左右当场取来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表章10余通,赐给狄仁杰,以证实她言之有据。

      据此看来,娄师德荐引狄仁杰为相,是确有 其事。娄师德与狄仁杰相识是在神功元年(697),当时河北地区遭受契丹的骚扰与破坏,百姓流离失所。这年六月,武则天命狄仁杰与娄师德、武懿宗一同分道 安抚河北诸州。在这次行动中,狄仁杰政绩突出,使娄师德看到了他的卓越才干和不凡品格。回到洛阳后,娄师德于这年九月升任纳言,十月,狄仁杰就被任命为鸾 台侍郎、同平章事。说明娄师德回到洛阳以后,上就向武则天推荐了狄仁杰。可见娄师德荐贤之心切。

      娄师德此次与狄仁杰共同安抚河北, 两人志同道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至于狄仁杰排挤娄师德其实是一种假象,狄仁杰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从未干过排挤同僚的卑劣勾当,因为担心武则天怀疑 他们有朋党关系,所以才故作姿态,给她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有的学者把狄仁杰的这种行动称之为"自其身",认为更加难能可贵。娄师德与狄仁杰同任宰相大约 有半年多,于圣历元年(698)四月调任陇右诸军大使、检校营田事。次年,又任检校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长史、天兵道大总管。因为有这种到外地任职的 事实,使人们更加相信狄仁杰排挤娄师德的说法,并郑重地记入史书。其实,娄师德在西北边境主持军事及营田数十年,对这类事务驾轻路熟,处理朝政非他所长, 他再次调任陇右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愿。至于他调任并州,是因为这时突厥侵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武则天对他这位宿将的又一次借重,和狄仁杰并无任何关系。

      娄师德的性格与处世方式和狄仁杰截然不同,以宽厚大度而为世人所重,也是一位名重一时的人物。

       娄师德是郑州原武(河南原阳西南)人,20岁时中进士,从而步入仕途。唐高宗上元初(674),升任监察御史。仪凤三年(678),中书令李敬玄奉命赴 西北讨伐吐蕃,娄师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应募从军。李敬玄战败后,娄师德收集散亡军士,军势重振。不久,迁殿中侍御史、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娄师德在这 里屡建功勋,多次挫败吐蕃军,高宗遂升任他为河源军使。永淳元年(682)十月,吐蕃再次入寇,娄师德率军迎击,八战八捷,重创了吐蕃军。高宗因此称赞他 有文武才。旧史说:"师德在河陇,前后40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有关娄师德的轶事流传很多,可以说这些记 载对他的性格及处世态度有入木三分的刻画。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奉命前往并州办事。途中经一驿馆,娄师德惟恐烦扰驿馆,就与随从人员一同在厅中用饭。他发 现自己所食之饭白而细,其他人员的饭又黑又粗,便把驿长叫来,责问他为何饭分两种?当他得知是由于两浙之米尚未及时运到的原因后,就命令给他也换成和众人 一样的粗黑饭食。

      娄师德任纳言时,有一次奉命检校屯田,因为他有足疾,临行时便命随从吏员先行,自己坐在洛阳宫城光政门外的横木上, 等待牵马来。一会儿来了一位县令,不认识娄师德,随便招呼了一声,就与他共坐于横木上。这位县令的儿子随后走来,远远就看见自己的父亲与娄师德坐在一起, 此人认识娄师德,急忙过来告诉其父这位是当朝纳言(宰相)。县令大惊,站起来连声称:"死罪!死罪!"娄师德说:"人皆有不相识的人,法律上也没有规定这 就是死罪。"这位县令乘机向娄师德诉说自己因年老眼昏花而被解职,其实眼睛并不昏花,夜晚起草表状也不成问题。娄师德风趣地说:"说是夜晚可以书写表状, 为何白日里不识宰相?"县令大惭,灵机一动,急忙说:"纳言莫说我不识宰相,纳言就是南无佛陀。"意思是说娄师德是真神不露相。这时娄师德牵马的随从也来 到光政门外,闻听此言,不觉大笑起来。

      娄师德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检校屯田时,在一处驿馆用饭完毕,命驿官牵马,准备动身。这 时他手下的判官也用完了饭,索要一碗浆水,再三催促也无人应承。娄师德对他说:"等我上马后,再为你料理此事。"娄师德命人叫来驿长,谴责说:"判官与纳 言有何不同,你们竟不予供给?取杖来!"驿长见宰相动怒,惶恐不知所措,拜伏在地,连连谢罪。娄师德?说:"我本来要将你重责一顿,宰相打驿官,细碎小 事,传出去有损于我的名声。如果把此事告诉所在州县,恐怕你性命难保。这次暂且饶你一次,以后不许再犯。"驿长跪拜流汗,狼狈退去。娄师德本意在于教育驿 官,并不想抖宰相威风,责打下面的官吏。

      娄师德的宽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早年他在吏部任职主管官员选授时,有些选人到部询问选用情 况,竟然直接翻阅簿书,娄师德再三制止,选人不听,他无奈之下只好用笔把墨洒在簿书上,然后以墨污簿书,不便再查阅的理由,才把这些人打发回去。吏部选官 决定选人是否重新任官,事关重大,选人通常对主管者都非常敬畏,不敢有丝毫怠慢,娄师德为人宽厚,人皆不惧,这才出现上述情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