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聪明之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张良
顺应时势,是古代谋略之人的生存艺术。我们可以想象,以张良的睿智,他会相信真的有神仙么?所有关子神仙的传说,不过是虚幻奇异的烟云罢了。追随赤松 子远游,是用心良苦啊!人间的功名,谁能长久地占有?高祖这样称道的人,也不过三个。这三个人谁最明智呢?适可而止,明哲保身,这乃是张良的处世哲学。
大汉开国,刘邦身边的第一谋士张良却急流勇退,什么封赏都不要,什么官职都不当,称病隐居了。
刘邦明白他的用意,举棋不定,这时有人进言,说洛阳不如长安好。
刘邦突然想起了张良,于是,把张良叫来当参谋。
张良说:"如众臣所言,洛阳也是坚固之城。他们都是屿山以东的人,人都有恋乡情绪。可是,洛阳也有诸多不足。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贫 瘠,四面受敌,所以,这里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区,东有殼山、渑池、函谷关,西有陇山,西南有岷山,沃野千里。南方的巴、蜀,则资源丰富。北方有广阔的 牧场,可以提供各种牲畜。这样,可以倚仗三面险要的地形作防守,只有一面用来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就能通过黄河和渭水水陆两地转运天下的粮食,西上供 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也可顺流而下,足以转运军队和辎重。古人说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就是这种情况。娄敬的劝说是对的,群臣反对,那是他们恋乡的缘 故。"
刘邦听了,心想,自从江山一统后,张良就闭门不出了。他那体弱多病的身体,太需要休养。他的建议,不会有任何不测。自从进入关中后。
朝中文武大臣都很难见到张良的面了。就是刘邦,也难得见他一两次。平日里,他静居家中,学习养气闭谷之术,闭门不出。
刘邦又问:"过去打天下,你跟随朕前后,出谋划策,功劳不薄。现在四方统一,你为什么不到朝上来了?享受富贵的时候到了啊!"
张良平静地说:"臣家以前世代做韩国宰相,直到韩国为秦所灭。之后,我不惜拿出万贯家财,为韩国复仇,震动天下。现在,我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为皇帝的军 师,得到万户侯的封赏,这已是一个布衣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还渴求什么?且臣一向体弱多病,需要静养。我只希望抛开人间俗事,追随仙人的生活,去遨游天 下。"
刘邦听了,微微点头。
明智人是深知张良用意的。
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就像大自然有 白天和黑夜一样自然。从古至今,何曾有过能超脱天地的事物?他和刘邦过去是朋友,现在刘邦坐了天下,这种在战争年代的亲密关系自然不会存在,而且日后可能 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结局。纵观历史,哪个君主当政后,会对跟随他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手下留情呢?
张良一代谋士,又是贵族出身,他岂能不深知这个道理?他这是为了明哲保身呀!
正由于张良建国后没有参政才得以生存下来。当年和他一起为刘邦打天下的一批人,幸存者能有几个?所以,在刘邦巧用一切手段剪除了过去的一些老战友,并在他去世后,张良仍活着,这正是张良聪明所致。
刘邦死后,太子继位。其实朝中一切大事由吕后操持着。有一天,闲来无事,太后忽然想起了张良。当初,若不是张良为她出主意想办法,找来"商山四皓"辅佐 太子,为太子护佑,也许现在她的儿子到不了皇帝的宝座上。这几年,听说张良一直在家专心学习道家的修炼之术,不吃五谷杂粮。只靠练功夫度日,也不知怎么样 了。
她找来一个年长的内宦,让他去探望张良。
内宦回来说,张良已经瘦得只剩下一架骨头了,面色苍白,好像多年未见阳光似的。全家人都在劝他别练什么道术了,可他怎么也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张夫人为此整日唉声叹气,唯恐他活不太久,带着儿女们走了。
太后听罢皱着眉头说:"哪有成仙的?谁见过什么仙人?秦始皇一生费了多少功夫求仙?求到了么?还不是早死?去,去请留侯进宫来!"
这时,她心中打定了主意,要强迫张良停止练功,要他进食。做了几年寡妇,她深知寡居女人的悲苦。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老了之时,就是要有一个伴儿。她理解张良夫人的忧愁。再说,张良一向忠于朝廷,万一皇帝有需要他的时候,也好请他出来啊!
张良听了太后旨意后什么也没有说。
其实,他比谁都清楚他根本成不了什么仙人,也不会由于练功而增长寿命。他练功,只是避世而已也。自古以来有功的大臣和优秀的将军在天下太平后,很少有好 下场的’。特别是他这样的人,没有赫赫战功。也不曾流汗流血。他奉献给朝廷的是计策和谋略,所有的帝王,最看重的是谋臣,最顾虑的也是谋臣。为了远离朝 廷,他只得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保护自己。
事实说明他选择对了。刘邦进入长安后,杀功臣,平藩王,却从来没有疑心过他什么。一个个功臣及侯王人头落地,家族覆灭,都是由于没有他这样的见识和举动。不管世道怎样变换,他是不会由于自己的举动让家族跟着遭殃的。
但是,在内心深处,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刘家王朝担心。他了解吕后的为人,也明白刘邦诸子还年少。近一年多来,各种天地异象不断发生,都是由于吕后凌驾于皇帝之上的缘故。
现在,吕后却派人请他人宫。想了许久,他还是决定前往。吕后不会加害于他,可能只想表达一点儿对当初他力保太子的感谢吧。
果然不出所料,太后已备好了一桌美酒佳肴,正等着他。
"臣正在修炼道术,已许久不吃五谷了。"太后请他入座时,张良推辞说。
看着张良,吕后心头一阵悲酸,他的头发全白了,人瘦得干巴巴的,连说话都没有力气了。想起曾听内宦说,张良一天到晚在一间空房子里面壁打坐,一动也不动,又有些可笑。但是,她看出张良人老了,同一辈人都老了,不知哪一天,他们都会悄然离世。
"留侯修炼道术是为了什么呀?"她婉转地问。
"道家之术乃是顺其自然,修养身性之术。臣练它,只是为了延年益寿。"张良轻声道。
吕后笑出了声,"恕我老太婆直言,你不仅没有修身养性,还坏了身性哩!瞧你瘦的!瞧你苍白的!听说你什么也不吃?"
"回太后,臣只吃少量的人参和汤水。"
"那怎么行?人是铁,可铁是靠饭撑起来的。我就不信人不吃饭不饿得慌!像你这样,不仅不会增寿,只怕会越发减少寿命。再说,自古以来有几个人成了仙啦? 都是一派胡言!庄子的文章中说,什么山上的人冰肌玉骨。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天冷不知冷,天热不知热,谁见过?都是在胡说八道!你是个聪明人,又这么大年 纪了,还真的相信么?"
这些话说到了张良的心上,他沉默不语,只静静听着。
"留侯呀!你我都是老人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这人生世上,好比白驹过隙,倏忽即逝,你何必要受那份修炼之罪去求长寿呢?来!吃饭!
我有话在先,今儿个你不吃也得吃,我可不愿意看着你就这样自己折磨自己死了!"
太后为了让张良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整整留他在宫中过了十天。每天,她都亲自陪宴,亲眼看着张良进食。
张良回府后,太后还经常请他人宫参加宴会。每隔七八天,张良就得入宫去一次。
从此,张良又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
但是,不久后张良就病倒了。
太医受命去为张良看病。他说,张良已许久不进食,肠胃不如正常人了。现在重新开始进食,且又是山珍海味,他的身体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才病倒了。
两个月后,张良竟去世。
太后伤感地说:"是我害死了张良呀!"张良临死前留下了遗嘱,一定要家人把家中供奉的那块黄石同他一起下葬。外人迷惑不解,他的家人却很理解。早年,那 个指点张良的老人曾声称自己是块黄石。从那时起,张良就把它牢记在心中。天下平定后,张良曾随刘邦到了谷城,竟在老人曾说过的地方真的找到了那块黄石。历 尽艰辛,张良把黄石运到府中,在正厅房中供奉起来。每日香火不断不说,张良还早问候,晚问安,就当它是那个老人还活着。有时张良心中有了解不开的结儿,也 会静跪在石前默思静想,权当与黄石交心。
病重时,张良令家人为黄石制作了一整套衣服被子,当做寿衣。因此,家人为他准备了一模一样的两副棺材,把那块黄石装进另一棺材中,葬在了他的身旁。
那些天,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长安城中流传——张良咽气时,那块黄石上竟沁出了一层水珠儿,那是黄石流的泪。
"看来什么都有一点儿灵性儿,"太后听了这些传说后动情地说,"怪不得张良有些神神道道的,原来那黄石真有人的感情哩。"
上一篇:白话二十四史之张良传
下一篇:张良的故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