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之敌 ——织田信长黯然谢幕的必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以日益衰弱的今川氏为缓冲,织田信长首先北上攻略美浓,开始接收自己岳父的政治遗产。而为了招揽美浓国内的豪强,织田信长派出自己麾下名不见经传的“足轻组头”——木下藤吉郎前往长良川右岸修筑堡垒。木下藤吉郎不仅出身贫农,且由于早年营养不良而形似猿,头秃如。但早年辗转于美浓等地的“打工生涯”却令这位社会草根拥有过人的商业头脑和非常的人脉。木下藤吉郎抵达预定位置,随即找到了昔日好友——美浓土豪蜂须贺正胜。在数千由金钱驱使的野武士帮助之下,名为“墨俣城”的前沿据点竟在短时间内便修筑完工,号称“一夜城”。

以墨俣城为据点,织田氏很快便击败了斋藤义之子斋藤龙兴。33岁的织田信长以尾张、美浓为据点,随即开始了向京都进军的道路。此时操控室町幕府的三好氏利令智昏地公然刺杀了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梦想入主近畿的各方势力随即拥立足利义辉之弟足利义昭对抗三好氏,不过在诸路诸侯都心存观望的情况下,最终击败多年互殴的六角氏和三好氏,护送足利义昭入主京都的殊荣却还是落到了织田信长的头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织田信长的成功“上洛”也算完成了今川义元未竟的事业。

控制京都的织田氏很快便露出了獠牙。在一系列限制幕府将军权力的法令之下,心怀不满的足利义昭随即与对织田氏“挟将军以令大名”艳羡不已的各方势力合流,开始组建所谓的“织田包围网”。不过和历史上所有的多方联盟一样,“织田包围网”虽然云集了朝仓、浅井、武田、三好等强力大名,又有叡山延历寺、石山本愿寺等宗教寺庙势力的加入,但各方利益诉求不同,难免各行其是,最终被逐个击破。甚至在局面大好的情况下,织田信长也只要对步步进逼的朝仓氏家督义景说一句“天下是朝仓大人所有,我将不再妄想”便曾从容脱身。

本能之敌 ——织田信长黯然谢幕的必然

“墨俣一夜城”的遗迹石碑

“织田包围网”的最高潮出现在公元1572年,多年以来一直忙于在北信浓及关东地区开疆扩土的武田晴信率领3.5万大军开始向京都进发。应该说尽管多年以来利用种种手段,武田氏的领土迅速膨胀,甚至连昔日盟友今川氏的骏府城亦被其收入囊中,但是在整体国力上,武田氏依旧与织田氏有着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武田氏核心势力范围甲斐国的土地贫瘠和商旅不振外,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织田信长所推行的“兵农分离”政策。

本能之敌 ——织田信长黯然谢幕的必然

兵农分离制下普通的日本农民也能拥有与武士相当的装备

所谓“兵农分离”,顾名思义就是将“应仁之乱”以来各地大名盲目将扩军中动员制改为常备军制。此举不仅可以有限地保证部队的战斗力,更不会因为战争而荒芜国内的四季耕作,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不过武田氏也有自身的优势,多年以来与继承了“关东统领”之位的越后国大名上杉谦信围绕北信浓的恶斗,连续5次的“川中岛会战”,令本来就以精锐著称的甲斐武士锤炼成了一支百战之师。

公元1572年12月,在远江的三方原,武田军轻松地击溃了此时已经改姓德川的松平家康麾下“德川织田”联军。据说德川家康在战场上仓皇而逃,甚至被吓得尿了裤子。在躲进相对安全的滨松城后,德川家康立即找来画师,记录下自己落魄的样子,此后多年将这幅肖像挂于自己的卧室之内,以激励和鞭策自己。

对于年仅29岁的德川家康而言,三方原会战的失利无非是人生的一次历练。但是对于皈依佛门而改名信玄的武田晴信而言,这场辉煌的胜利却无法挽回他油尽灯枯的生命。公元1573年春季,在一时无力攻克德川氏遍布远江、三河大小据点的情况下,武田信玄的肺病日益恶化,不得不在三河国的长筱城休养一个月后放弃其“上洛”的雄心。

年仅53岁的武田信玄最终病死于撤军回甲斐的路上,他的死与其说是武田军功败垂成的偶然因素,不如说是一块遮羞布。毕竟此时的织田信长已经彻底击败了浅井、朝仓两家,长期秘密与织田氏为敌的比叡山延历寺也被烧光。所谓的“织田包围网”已然崩溃,而武田军历时4个月都未能瓦解德川家康在远江、三河的势力,而战争再继续进行下去,倾国而出的武田氏更有春耕荒芜的风险。

为了安抚军心,武田信玄临终前曾授意秘不发丧。因此织田信长通过“正亲町天皇”方仁与足利义昭的和解便成了武田氏撤军的绝佳借口。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日本天皇和公卿势力几乎均穷途潦倒,极端匮乏。“正亲町天皇”方仁在继承大统之后,等了3年才从各地大名的捐助中攒够了举办即位仪式的钱。因此对接管京都后对自己生活颇多资助的织田信长“百依百顺”,每每在织田氏陷入困境时下达和谈敕命。

最早接到武田信玄病故消息的是他的宿敌——上杉谦信,据说这位近年来性别存疑的“战国军神”为此痛哭流涕,感叹地说:“吾国之弓箭将不利矣。”并从此放弃了对甲斐的敌对政策。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形象长期以来被日本小说家无限拔高,但平心而论这对冤家尽管可谓一时瑜亮,但对日本列岛的实际影响却微乎其微,堪称“偶像派”大名。

面对德川家康对自己在骏河国势力范围的不断蚕食,武田信玄的继承者武田胜赖不顾自己老头子临终前“三年不离甲斐”的训诫,于公元1575年5月贸然出兵。最终于武田信玄昔日养病的长筱城下大败于织田德川联军。之后,由于织田、德川联军在此战中出动了3000挺以上的“铁炮”,而武田氏又长期以骑兵著称,因此“长筱会战”一度被日本史学界吹嘘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枪”的战役。仿佛一夜之间日本便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本能之敌 ——织田信长黯然谢幕的必然

长筱会战中所谓“热兵器对骑兵”的胜利其实并不存在

事实上,早在“长筱会战”之前,雄踞东亚大陆的明帝国便组建了“专习枪炮”的“神机营”,并频繁将火器用于漠北等边境地区的冲突之中。而在西方公元1525年的“帕维亚战役”中,西班牙人便凭借火绳枪手和轻步兵的配合重创了横行欧洲多年的法兰西重甲骑兵和瑞士长矛手。而在“长筱会战”的时代,日本所谓的“骑兵”只不过是以匹进行机动作战的步兵而已,而策马冲击只是少数武士才具有的特殊技能。真正击败武田氏的除了其自身对单兵素质的骄傲和迷信之外,主要还是织田、德川联军近三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和预设战场的木栅、壕沟工事。

自“长筱会战”击败武田氏之后,织田信长在日本列岛的扩张进入了“快车道”。在驱逐了足利义昭之后,室町幕府已然名存实亡。为了追求自己“天下布武”的梦想,织田信长于公元1575年,将家督之位传给自己的嫡子织田信忠。此后,便长期以隐居的方式,在琵琶湖畔修筑的安土城内遥控指挥自己麾下的各路战将向各个方向展开扩张。

面对织田氏一家独大的局面,日本各地的“大名”们虽然以上杉谦信及在本州岛西部崛起的毛利氏为首组建了“第二次信长包围网”。但是随着公元1578年长年嗜酒的上杉谦信死于脑溢血之后,上杉氏随即陷入了内讧。与此同时,尽管在尼子氏和大内氏苦斗中渔翁得利的毛利元就临终前对自己的三个儿子作出了“三矢之训”,但由于其继承人毛利隆元离奇病死,毛利远就一心期盼的“两川体系”(其次子元春、三子隆景分别以过继的形式执掌山阴名门吉川氏和竹原小早川氏)也逐渐走向了貌合神离。

公元1579年,在“第二次信长包围网”陷入崩溃的情况下,织田氏大军疯狂地涌入东、西两线战场。其中负责攻略毛利氏领土的正是改名为羽柴秀吉的木下藤吉郎。应该说以雄踞西国的毛利氏的力量要击败织田氏的一个方面军并非难事。但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却始终无法形成合力,致使羽柴秀吉不断以“断粮”、“水淹”、迫降等方式逐步蚕食毛利氏的领地。

羽柴秀吉虽然连战告捷,但其在反复拉锯中所取得的战果显然无法令雄心万丈的织田信长感到满意。公元1581年,在京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阅兵式之后,织田军迅速席卷了武田和上杉两家的大片领土。在一派降者如潮的情况之下,武田氏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有组织的抵抗便归于灭亡,而上杉氏在内乱不断中也陷入了苟延残喘的窘境。

自诩天下无人能敌的织田信长于公元1582年下达扑杀武田遗臣的“狩猎武田令”后,便命令各路人马向京都集结,打算以同样的雷霆万钧之势支援羽柴秀吉,一举扑灭毛利家。但就在已经掌握日本列岛大半富庶之地的织田信长一路从甲斐回归安土城,并于公历1582年6月20日夜下榻京都本能寺之际,长期被织田信长委以重任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举起了叛旗,率军冲入本能寺中。身边仅有百余亲信的织田信长虽然亲自上阵,但最终仍因寡不敌众,被迫切腹自焚。史称“本能寺之变”。

关于“本能寺之变”,日本学者以各种笔记为出发点,拼凑出了一幅织田信长与明智光秀逐步结怨的长卷。但事实上,明智光秀不仅与信长的正室斋藤归蝶是表兄妹,更长期为织田氏东征西讨,发动“本能寺之变”时,明治氏已然从昔日的美浓土豪跃升为丹波一国的守护。应该说诸多所谓织田信长当众羞辱明智光秀的记载,无非是信长的性格使然,也是两人关系不凡的另类证明。真正促使明智光秀铤而走险的,并非是意气之争,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矛盾。

龙兄

艰难破冰

宣德钱来

土木之变

天子性情

应仁之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