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传——虎步淮南
面对强敌压境,身经百战的吕布怕倒不怕,只是有些担心,因为他的兵力不足。史籍说他当时"兵有三千,马四百匹",这个数字明显偏低。吕布的人马实际上将近一万。不过,以一万敌五万仍然处于弱势,短时作战还可以,长期相抗则有可能吃亏。
怎么办呢?吕布得知敌军日益逼近,不免焦急。他手下的智囊只有一个陈宫,而自从郝萌造反事件发生之后,他对陈宫就失去信任,遇到大事便自拿主意。此番自己拿不出以弱敌强的主意来,他才痛感手下战将虽多而谋士太少了。
就在吕布焦急之际,沛国的国相陈珪,却来见他,为他指点迷津。陈珪此前因私事回到下邳家中,恰好碰上袁术、吕布交兵,他觉得不论是于公于私,都应当尽力帮助吕布。从公义而言,袁术是对抗朝廷的逆贼,吕布为朝廷命官,当然该助正压邪。从私利而言,自己的家就在下邳,作为劝说吕布与袁术断绝关系的出头人,袁术是把自己恨到极点了,一旦下邳被包围攻克,自己必死无疑,家族也将被斩草除根,所以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救吕布就是自己。还有一点,陈珪已经探知吕布注意到广陵方面的动静,如果自己为吕布出谋划策取得成功,便可消减吕布对长子陈登的怀疑。由此可见,帮助吕布是一举三得之事,他岂能不干呢?
吕布见了陈珪,一落座便说道:"如今下邳招致袁术大军的围攻,根源直接就在你的身上,你说该怎么办?"
陈珪捻须微笑,缓缓说道:"将军不必过虑。此番袁术、杨奉、韩暹三方人马虽多,然而这只是临时联合的军队,更没有早就商定好的战略,彼此的关系必然难以长久维持。日前接到犬子陈登从广陵送到的快信,他把这三人比作并排站在同一树枝上的鸡,绝对不可能长期共处,可以用计将其分开。"
有意提出陈登关心下邳的局势并主动为吕布进计献策,这是陈珪的护子之法。果然吕布一听就兴奋地问:"那元龙有何分离三敌之计呢?"
陈珪说道:"他请将军派出得力的心腹之人,秘密去见杨奉、韩暹,劝他们与将军合力反攻袁术,只消许诺击败袁术之后,袁军的粮食、物资、兵器、家眷等,全部归他们所有,他们必然转而支持将军。如此则定可大破袁军了。"
陈珪言犹未毕,吕布先已拍起掌来,笑着赞道:"元龙智计,果然出类拔萃!不过救人救到底,现在就劳烦老前辈为我写一封信给杨奉、韩暹二人,如何?"
陈珪心想,刚才你还"你"呀"你"地称呼我,现在又叫我"老前辈"了,变得倒是很快。他并不与吕布计较,提笔立就,吕布随即派心腹干员送往敌营。
此时,袁术的大将张勋、桥蕤,会同杨奉、韩暹,已经到下邳城的近郊安营扎寨;并且相互约定略作休整,在两天后一齐向下邳城发起强攻。杨、韩二人正在部署任务,忽然军营管事官员悄悄带进一个人来。听了管事官的附耳低语,杨、韩二人立即屏退众人,与不速之客单独密谈。来者先说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割破衣襟,从中取出吕布的信件,两手呈上。二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二将军拔大驾来东,有元功于国,当书勋竹帛,万世不朽。今袁术造逆,当共诛讨,奈何与贼臣还共伐布?布有杀董卓之功,与二将军俱为功臣,可因今共击破术,建功于天下,此时不可失也。
待二人看完,来使立即又补充道:"我们吕将军说,击破袁军之日,其营中所有的战利品,均归二将军所有,他丝毫不取,以报答二将军之高义。"
杨、韩二将是何许人也,在此须得略作交代。杨奉本是董卓的部下,归李傕指挥。李傕带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控制朝政,杨奉举兵反抗李傕,自立门户。至于韩暹,当时是黑山农民军首领之一,受朝廷招安,活动在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一带。杨奉联合韩暹,把汉献帝从长安救出,并护送其回洛阳,吕布信中所说的"二将军拔大驾来东",即指此事。不久,曹操又领兵杀到洛阳,把汉献帝抢到手,迁往许县,杨、韩二人被赶走,只好率领部下流浪到东面的徐、扬二州交界地区。他们没有固定的地盘,粮食物资极其匮乏,看到相邻的袁军粮草兵器充足,轻重车辆数以千计络绎不绝,心中就羡慕无比。现今吕布提出如此诱人的优厚条件,正好投合了他们的欲望,二人眼睛一亮,立即盯住来使的脸追问道:"吕将军此话当真?"
来使斩钉截铁地说道:"绝无戏言!二位将军如若不信,可以把我留下来做人质!"
杨、韩二人正想说的就是这话,于是接口说:"那就要委屈您了。"当下二人便复信一封,同意与吕布联合,反攻袁军,并将具体行动计划拟就,派自己的亲信送入下邳城中。
第三天清晨,还蒙在鼓里的张勋、桥蕤,如约点起手下兵马,担负主攻任务,杀向下邳的南门;而杨奉、韩暹的一万多人,则紧靠袁军的右侧前进,按照事先的分工,他们将进攻下邳的东门,以分散城中守军的兵力。只见泗水北岸的原野上,旌旗飘舞,刀枪闪耀,再加上马嘶声,战鼓声,确实动人心魄!
就在联军距城还有不足两里路时,忽然下邳城楼鼓角齐鸣,响彻云霄,同时南城门大开,一彪人马箭上弦,刀出鞘,浩浩荡荡出城迎敌。为首十多员将领,簇拥着一位全身披挂骑一匹红色骏马的主帅,他手提钢矛,背插雕弓,英姿勃勃,杀气腾腾。张勋、桥蕤在马上望见,知是飞将吕布来到,连忙传令:全军暂停前进!
二将为何要中途止步呢?这倒不完全是畏惧吕布,而是觉得事情有些奇怪。按照他们事前的估计,吕布的人马在数量上居于绝对劣势,必将会凭借坚城深堑,在城中固守。如今吕布反倒带领数千人马主动冲出城来,这会不会有什么花招呢?他们决定先停下看看再说。
观察了一会儿,张、桥二将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此时,吕布已挥兵推进到与他们不足一里的距离之内,并且再度敲起战鼓,开始发起冲锋。张、桥二将欺他人少,随即传令全军压上迎击来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两军即将接触之际,位于袁军右翼的杨奉、韩暹,突然把手中的令旗往左面一指,部下的一万多人马横着就朝袁军的侧背杀去。袁军猝不及防,登时死伤了一大片,阵形转眼乱成一团。
张勋、桥蕤发觉后面的动静不对,回头一看,不禁惊得叫出声来。二人整顿队伍的命令还未发出,后面的吕布又挥兵杀到。吕布拍马使矛,带领并州铁骑在袁军的乱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张、桥二人见势不妙,率领卫队转身就走,袁军兵败如山倒,纷纷丢下武器,脱掉铠甲,往南夺路奔逃。
吕布与杨奉、韩暹合兵一处,继续向南追击,一直追到泗水的北岸边,袁军死伤不计其数,尸体遍布原野,鲜血染红了河流。这一场恶战,袁军有十员统兵官阵亡,士兵损失在两万人以上,以吕布大获全胜而告终。
吕布信守诺言,把袁军丢下的一切都分给了杨奉、韩暹。二人得到堆积如山的粮食、财物、兵器,部下士气大增。吕布也收兵回城,摆设酒宴犒赏将士。狂欢三日之后,吕布又约同杨、韩二将,乘胜南下,直捣袁术的老巢寿春。二将已经饱尝甜头,立即欣然同意,于是三人合兵南下,杀往淮南。
十来天后,联军渡过淮河,进入袁术的根据地九江郡,在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境内安营扎寨。这钟离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联军一到,便在县内抢财物,抓壮丁,掳掠妇女,倒把那直捣寿春的原定目标抛到一边了。
等到抢够了,抓够了,掳掠够了,军队也就丧失了斗志了。吕布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财物,数以千计的俘虏,知道包袱太重,这个仗是无法再打下去的,再者他又得到侦察兵的报告,说是袁术已经亲自带领看家的五千精兵,从寿春城北上,要来拼命。于是他与杨奉、韩暹决定,立即撤军退回徐州。
钟离县城北的淮水渡口立时热闹起来。几十只渡船来往穿梭,把人员,马匹、物资、粮食、车辆、兵器等一批批运往北岸。第二天,吕布带领骑兵卫队,最后一批上船。船工正要解缆摇橹离岸之际,却突然被吕布止住。原来,望着那滚滚东去的浩渺烟波,他不禁胸中豪情激荡,竟然想留下一封信嘲笑袁术的无能。他立即叫来随从的文书,就在那秋江之上,口述了一封致袁术的信。这封出自杀人如麻的大老粗之口的信件,不可不读,其文曰:
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想消灭吕布),每抑止之耳(我常常制止了他们)。"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都在哪里)?足下喜为大言(爱说大话),以诬天下(欺骗天下的人)。天下之人安可尽诬?古者兵交,使在其间,造策者非布先唱也(我们二人交兵不是我吕布开的头)。相去(相隔)不远,可复相闻(可以再通信联络联络)。
文书笔录完毕,念给吕布听了一遍。吕布很满意,觉得把袁术讥嘲够了,足以使对方羞死了,这才命文书把信封好,用小石头端端正正压在渡口的大路旁,面带笑容乘舟北去。
吕布一行登上北岸,命人把渡船全部凿沉。正忙碌间,忽然南岸旌旗飞卷,传来阵阵鼓角之声,吕布定睛一看,知道是袁术的兵马赶到了。
袁皇帝在侍从的簇拥下刚来到渡口,前锋部队的指挥官便把拾到的吕布信件呈送上来。这一看,他气得脸色发白,胡须直抖,立即命令手下寻找渡船,他要立刻杀过河去活捉吕布。就在南岸袁军四处找船的时候,北岸的吕军已凿沉所有船只,准备上马起程。钟离渡口一带的淮水河面并不太宽,所以对岸人的动静历历在目,对岸人的高声喧哗亦清晰可闻。高坐在赤兔马上的吕布,在临行前还要把袁术羞辱一番。他估计对方已经看到自己留在渡口路旁的"杰作",便以其中的句子编成口号,命令几百骑兵对着南岸齐声喊道:"袁术强盛,喜为大言;我军无勇,虎步淮南!"每喊一遍,接着便哈哈大笑一阵,如是重复多次,那喊声与笑声便不断传向南岸。
立马南岸的袁术,最初还没有听清楚对岸的人在喊什么,待到他听清楚之后,顿时气得差一点跌下马来。此时,兵士们好不容易找来几条破船,袁术急令前锋渡河去抓吕布。等到一百多名敢死队员艰难渡到北岸,吕布的骑兵早已消失在天边。
这一幅真实存在的历史场景,不知道读者诸君是否觉得有一点熟悉?不错,这个场景后来被《三国演义》接收了过去,移花接木,虚构到诸葛亮的身上,成为"孔明二气周公瑾"一回当中,孔明兵将高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羞辱周瑜的情节。情节虽然生动,可惜纯属罗贯中忽悠后世的"盗版"。真正的"原版"主人公,其实是吕布,而非孔明。可见天下的事,广为流传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能否拨开云雾看到真相,全看你是否有一双慧眼。
袁术不敢拿自己最后一点本钱去徐州决斗,只好垂头丧气从钟离撤回寿春。不久他又受到曹操的强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迅速灭亡,此是后话。
这边吕布凯旋而归,声威大振。他一回到下邳,便开始借大胜之势,着手解决一个他早已记挂在心的问题。
当时的徐州,下辖五个郡国,即下邳国、广陵郡、东海郡、彭城国、琅邪国。前四个郡国大体都控制在吕布手中,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唯有那最北面的琅邪国,一直不接受吕布的号令,使吕布很是光火。五分缺一,他这徐州行政长官的威信何在?
琅邪国的国相姓萧名建,乃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北)人氏。他聚兵于琅邪国中部的莒县(今山东省莒县),吕布一直想出兵收拾他,怎奈南面的袁术和西面的刘备一直对下邳虎视眈眈,所以迟迟不敢北上动手。现在好了,南面的威胁解除,西面的刘备势单力薄,兴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吕布便要趁势解决心病。他一面动员军队,准备使用武的一手,同时又给萧建写去一封劝对方归降的书信,算是先用文的一手恫吓恫吓,万一又真的把对方震慑住,不烦刀兵便解决问题,岂不更好?吕布这个赳赳武夫,大概从陈珪一封短简离间了五万雄兵这件事情上,充分认识到了文字的威力,所以对写信的兴趣大增,始而讥嘲袁术,继而恫吓萧建,但不知此番的效果究竟如何?
不出三日,吕布派出的急使已将专函送到莒县。萧建把信展开,细细阅读。信中的第一段,吕布说明自己之所以来徐州,本意是想招募兵马去长安解救天子,并非要来争地盘,他写道:
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余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
既然我不想在徐州争地盘,你萧建又为何不与我吕布来往?你好像以为占了一郡就可称帝,据了一县便能当王么!所以又有第二段:
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
如果你再不听州政府的号令,我就要出动大军消灭你!不过吕布并未说得如此直白,他引用了一个与莒县有关的古事,即战国时燕军名将乐毅进攻齐国,来含蓄地发出恫吓:
昔乐毅攻齐,呼吸(一呼一吸的瞬间)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议之。
这封信虽写得含蓄,然而在萧建看来,简直就是杀气腾腾的最后通牒。此前他正是看到吕布无暇北顾,所以才敢不听其指挥,现在形势大变,吕布随时都可能从五百里外的下邳杀到。他想,我的军事才能根本比不上会用火牛阵的田单,那吕布的并州铁骑,却比乐毅的齐国军队还要骁悍,与其莒县全城玉石俱焚,不如承认吕布的领导权算了,反正头顶上总得有上司,谁当上司不一样?何必非得不要姓吕的呢!萧建计议既定,立即派府中的官员,带上自己的致敬信和一批地方特产,外加五匹良种骏马,前往下邳拜见吕布。吕布大为高兴,觉得自己真是威震四方,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琅邪国十三县之地,昔日的乐毅怎能与我相比?高兴之余。他又派出使者,前往莒县勉励奖赏萧建不提。
至此,吕布终于全据徐州,称雄淮泗,达到他逃出长安之后,政治和军事生涯的鼎盛阶段,时在建安二年(197)。这正是:
全据徐州施号令,生涯今日到高峰。
要知道吕布到达事业的鼎盛阶段之后,能不能长久保持,有没有起伏,请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