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卷——对抗强秦,赵国上阵父子兵
数量制胜
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他们二人构成了赵王的一双翅膀,让列国不敢肆意妄为。然而,平原君赵胜其实应该算是文官之行列,特别是他广纳贤才、虚怀若谷,他的府上相当于是国家举贤任能的机构。如此说来,赵国赵王要达到的平衡,不是要被打破了吗?
这时赵奢的崛起,既是平原君赵胜与赵惠文王之间的默契所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赵国的文武局势。
赵奢在战国时代的声望很高,甚至还有人将其列在了战国的十大名将名单中。这十大名将分别是赵国的赵奢、廉颇和李牧,秦国的白起和王翦,齐国的孙膑和田单,吴国的孙武,楚国的吴起以及燕国的乐毅。
关于赵奢,前面已经提到,他因为不畏权贵,严格执法而得罪平原君赵胜,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因为其有理有据有节的辩驳,而得到平原君的赏识。不久后在渑池之会上,赵奢于危难之间受命,领数千战甲护卫赵王。自那时候起,赵王就对赵奢另眼相看,尤其是他带兵时的冷静沉着、机智谋略,在赵王的心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平原君赵胜在听闻了渑池之会的情况之后,对赵奢更加信任。因为他知道赵王迟早会提拔赵奢,与其等赵王提拔,还不如自己主动推荐。这样一来既体现出自己的选贤任能又可获得赵王和赵奢的好感。
战事纷争的战国,最注重的是军事力量,一切事情都是围绕军事展开的。无论是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还是经济上的争相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
所以赵惠文王亦并不希望赵奢被列入文官一行,他需要的是一双平衡的翅膀。他已经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出了赵奢的不同寻常的军事才能,或许他能够成为继廉颇之后,赵国的又一员大将。让赵奢成为将领,不仅可以发挥其军事才能,拱卫赵国,还能够防止廉颇独揽军权,更可防备文盛武衰的局面出现。
于是,在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王任命赵奢为将军。赵奢亦素有投笔从戎的愿望,只是让他发迹的平原君,对其有知遇之恩,更是将国家赋税的大任交到他的手中,当时的赵奢找不出任何理由可以驳回赵胜的美意。这次既然是赵王下令,他自然乐意为之。尽管如此,他在担任将军之后,并没有就此忘本,而是活学活用,将担任文官时学到的方法用于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此法对治军极为有效。自此,赵奢开始了他早期的军事生涯,正逐步实现其“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愿望。
适时,田单通过即墨之战,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功名大业,而且复兴了齐国,虽然齐国此后还是一蹶不振,却至少没有亡国的危险。
史书记载,赵奢与田单因为赵国和齐国的关系,曾经有过一次交谈,其中主要表述了各自对战争战术的观点和看法。田单认为,赵奢行军打仗的做法,并不可取。他认为,赵奢动辄以十万甚至数十万的兵力开赴战场,实在是太过虚耗国力,以前一场战争两三万人马就能搞定,倘若用兵过多就会使许多青壮年劳力无法参与生产运输,而让无数良田荒芜,战争的后勤便成为一个大问题,最终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赵奢也丝毫不认输,对田单的说辞嗤之以鼻。赵奢认为,世易时移,当今天下,早就和古代帝王以两三万兵力打仗的时代远离。即使当时社会的诸侯小国,也如满天星斗,不胜枚举,他们的城墙最长者,也不足以达到三百丈,其人口更难以达到三百家。
他还以铸剑为例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说吴越名剑,天下闻名,然而一把绝世好剑,不仅在于其有锋利的剑锋,轻重失宜的建重,长短不差的剑长。更在于它有一个良好的配置。吴越之宝剑,如果以活物试之,则必定斩断其筋骨,灭其生命之火;如果以金属试之,则必定会削金断银;但是如果以石柱试之,则宝剑一折,断为几节;石头砸之,则宝剑就会片片寸断,沦为无用之物。宝剑之所以好,就在于有雄厚的剑背、舒适的剑柄以及锋利轻薄的剑尖,更要配以良好的剑环、剑佩以及剑镡等。古代的三万人马,在当今的战争中,只能够作为剑背或者是剑刃所在,但要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势必需要更多的剑环、剑柄、剑佩以及剑镡等。一场战役下来,就断然不是三万人马能够成事的。当今天下,周王室衰微,礼制沦丧,国家被分为七股强大的势力,一般的城邑都有千丈之长、万户人家。强如秦国,甚至已经带甲百万,战车万乘。试想,天下谁人敢率领三万士兵与之匹敌?
一席话说得田单莫敢辩驳,心悦诚服。田单一方面诚挚地欣赏赵奢的才干,另一方面则为齐国未来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担忧。
一向眼高于顶的田单,对赵奢赞赏不已,但是在赵奢成名之前,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常将领,一直没有参与什么大的战争。为将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身有凌云万丈才,却无法碰到一场足以让其功成名就的战争。恰如千里马不遇伯乐,战争与才智谋略俱佳的将军的关系,也可以看做是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不过战国时期的伯乐很多,所以许多人才都能平步青云、一展才华;而战国之“战”字,更显示了其战争的多发性。因此,赵奢此时,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股东风很快就来了。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奢在赵惠文王的授命下,率领十余万军队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麦丘本来是一个孤城,四面都被赵军围困,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是赵军却是久攻不下。
原来,麦丘城早就闻听赵军大军来袭的消息,所以齐王不惜一切代价,为麦丘准备了充足粮草。除此以外,当时最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更是潜藏在齐国,改良其弓弩,加固其城池,提升其士气。故而赵军虽然进攻勇猛,损失惨重,却一直难以攻破麦丘城。战报传到赵惠文王处,不禁让其十分生气。他决议孤注一掷,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否则,必军法处置。
赵奢也感到责任重大,遂心生尽快建功的愿望。所以一到麦丘,他就下令士兵进攻。这时候,赵括出来意欲阻止赵奢这一进军方式。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在当时看来,这对父子都属于天纵奇才,能够一起从军,征战沙场,可谓珠联璧合。所以赵括在军中的地位,无论于公于私,都较一般将领为高。赵括眼看父亲欲要强攻麦丘,遂直言不讳地向赵奢进言,认为强攻不仅难以在一个月内攻破城池,还很有可能损兵折将,遭受更大的损失。正所谓“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第三》)强攻应该是最后无奈的选择而绝对不是第一种选择,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麦丘,只能智取,不能力敌。赵括判断,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因为城头上的士兵已经显示出肌黄面瘦的状态,甚至有的还出现了体力不支的现象。因此,此时最好先搞清楚麦丘的虚实,暂停进攻,进而制定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赵括所说的道理,赵奢何尝不知,只是他一时之间,还没有想到破城的更好的办法,而且对于城中是否的真的缺少粮食,赵奢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明。因此,赵奢虽然对赵括的论断表示赞同,却不能够听赵括的话,遂下令攻城。
赵括也打过胜仗
麦丘城外,赵军依然在持续不断地进攻齐国军队。
此一战,虽然使得麦丘城下伏尸数万,城墙都断了一截,赵军却没有攻下麦丘。眼见父亲如此冥顽不灵,赵括再次犯颜直谏,对赵奢说道:“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他们精通防御,几年下来,对赵军的进军策略可谓了如指掌,因此尤其善于抵御赵军的攻势。几年下来,数次大战,赵军都是无功而返。我认为我们这次进攻,除了换了将领之外,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大王换了将领,就是希望父帅能够一改前面诸位将领的作为,以最小的代价攻克麦丘。”
赵奢听到赵括如此说,也认为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赵军真的很难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天时间内攻克麦丘城。军中将士听闻赵括的言论后对其佩服有加,大家不约而同地赞叹:虎父无犬子。只要这场战斗在赵括的建议之下,能够一举取得胜利,不仅赵奢可以功成名就,连着他的儿子赵括也会声名鹊起。
此时此刻,城中的齐国军队,为了化被动为主动,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不少墨家子弟组成的散军也经常在城外对赵军进行间歇性的骚扰,以达到疲惫赵军的目的。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个月内赵军势必难以攻克麦丘。到时赵奢父子,非但无功,反而会英名尽毁。
这时候,赵军在城外也广布密探,并且还试图将探子势力伸到麦丘城内。不久后,齐国在外进行骚扰的士兵就被赵军抓到了几个。赵奢于是向抓到的俘虏询问城中的情况,齐国在麦丘城内的军纪军心应该还是很稳定的,因为赵奢想尽了办法,也难以让他们开口说话。赵括见此举并不会取得成效,便对俘虏采取攻心法,每天给他们饭吃,对他们礼遇有加,而且将赵军手中的粮草发给他们,让他们回去分给家人。这是一招“以退为进、明收暗攻”的方法,赵括的计策很快就收到成效。
俘虏中有人为赵括的“善举”所感召,于是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而且都被齐军控制。城中百姓早已断粮,很多人几乎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赵括问依照目前这种状况,齐军大约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城中军心虽乱,却因被围困而恐惧赵军,所以负隅顽抗,再不济,齐军也还能守几个月,只要援军一到,他们便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是赵奢表示,赵括果然有一般为将者所不具备的先见之明,赵军没办法在一个月时间内攻克麦丘,遂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赵括还借机向赵奢进言,说及当今天下,大多数军队都是不仁之辈,所谓上兵伐谋,一个城池最为恐惧的,就是祸起萧墙,变生肘腋,只要城中不稳,有一支势力和外面的攻城军队利用外合,那么破城之日,就定然在旦夕之间。
果然,这批俘虏被放回麦丘之后,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刹那间,一石激起千层浪。麦丘城中无论百姓军民,都盛传赵军仁慈,不仅不侮辱俘虏,还优待他们,给其粮食带给城中自己的家人。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比之一万军队的进攻还要强大,城中百姓大多数不愿意随着齐军一起灭亡,都想出城投靠赵军,连齐军军营内,也人心浮动。
齐军将领见此,知晓再这么放任下去,则麦丘城必然会不攻自破。城破之日,士兵百姓自然无所损失,但是为军队将领者,一不能为国尽忠,二不能保全性命,实在是奇耻大辱。于是,齐国将领决定,将俘虏都抓起来,百姓士兵遂敢怒不敢言。
赵奢见城中明显地划分成了两派之后,认为时机已到,就命令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并无攻城的措施。城中军民更加生出向赵军的投奔之意,只是苦于齐军防范严密,城中百姓和普通军士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数日之后,守城的齐军将领认为,如果听任赵军如此,则齐军会人心尽丧。为了不让赵军的计谋得逞以及断绝城中军民的投诚之心,齐军索性派出代表,将赵军投到麦丘城中的粮食悉数奉还,表示势不两立的决心。齐军代表甚至还对赵奢说道,赵军要战就正大光明地来攻,不要再对齐军实行阴谋诡计。赵奢只是轻轻一笑置之,并没有为难齐军使者,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依然不见任何动作,只是和往日一样,不时向麦丘城抛送粮食。
齐军见赵军不为所动,遂决定以出城为战为诱饵,来断绝赵军的招降之心。于是,齐军再次派出使者,来向赵军下战书,请求与赵奢择日决战。攻城之人,当然希望守城将领能够率领军士出来,与己方决一胜负,而不是依靠高墙深池,负隅顽抗。所以齐军此次抛出的诱饵,不可谓不大。但事已至此,赵奢清楚破麦丘城只是早晚的事情,犯不着因小失大。所以再次听从赵括的建议,拒绝与来使见面,断绝齐军决战的图谋。
数日过后,麦丘方向突然传来消息,齐国守城的将领,竟然被其部下斩杀,城中军民遂举家向赵军投降。赵括的办法终于奏效了。经此一役,赵奢暗暗佩服自己儿子的军事才能。赵军亦对赵奢父子敬佩万分,一时之间,“虎父无犬子”成为当时赵国军士对赵奢父子最平常的评价。
曹操曾说:“昔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可见赵奢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十大名将之一,定然有其非比寻常之处。借助麦丘一战,赵奢功成名就,赵括一战成名,赵惠文王对其父子之才,大加赞赏,并大肆封赏了他二人。
但是这次战争在奠定了赵括的声名和地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赵括轻敌的习惯。其实,赵奢无论是开始之时的不听从劝告而攻城,还是后来攻城受挫之后,全力配合儿子赵括的作为,都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赵奢,赵括依然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辈。试想,如果一开始,赵军就采取向齐军投放粮食的策略,还有可能奏效吗?结果不言而喻,姜还是老的辣,正是赵奢的老成持重,能够掌控时机,才能够如意实现赵军的战略意图和赵奢父子的成名意图。
狭路相逢勇者胜
伴随着麦丘一战的胜利,赵奢的军事才能开始在赵军中广为传颂,特别是其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城池,比之秦国大将白起,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奢从此成为了能顶赵国半边天的人物。
而秦国在一切就绪之后,就发起了对于韩国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而韩国与赵国同属三晋之地,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秦军攻击韩国,与攻击赵国其实是一个道理。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秦军将领为秦穰侯魏冉。
秦穰侯魏冉,亦作魏厓,是当时的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国人,是秦昭襄王的舅父,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秦武王23岁时,因举鼎而暴死。他死后由于没有儿子,而导致其兄弟争位,秦国在刹那间陷入大乱。
大乱之下,有识之士自然不会甘于现状,而是积极出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这时候,魏冉实力较强,他选择拥立秦昭襄王,并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所以魏冉很快成为秦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惠王时起,魏冉就任职用事。及至昭襄王立,魏冉因为帮助其夺位,立下功勋,遂受任为将军,警卫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由于他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故而号曰“穰侯”。
魏冉一生,战功卓著,多次打败韩国、赵国。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呼风唤雨,独揽大权,一生四次担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此外,他在担任丞相之时,还不失时机地向秦王举贤才。
穰侯魏冉除了政治眼光卓著、军事才能突出之外,在外交上也具备独特的才能。公元前288年,他奉命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且三分赵国。只可惜后来列国瞧出了秦国的不轨之心,使得魏冉好不容易经营的连横策略,败于苏代的合纵之谋。
公元前284年,韩、赵、秦、魏、燕五国军力联合,大破齐军,将齐国打得一蹶不振。孰料魏冉竟然假公济私,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自己的封地。秦孝公之后,历代秦王便定下了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此刻魏冉虽然权势赫赫,“富于王室”,“擅权于诸侯”,但是如此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难免人心不附、上下怨愤。秦王认为魏冉此举,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秦国的政权稳定。公元前266年,秦王将魏冉罢免,范雎从此代之为秦国丞相。魏冉一世英雄,最终落得个“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悲惨下场。
而此时赵国军中,能够独当一面、与魏冉抗衡的人物,除了廉颇与赵奢之外,并无合适的第三人选。然而,朝中大臣大部分都不赞同悍然与秦军交战。因为此时的秦军实力强大,东方六国皆莫敢匹敌,赵国何以战胜强秦?另外秦军并没有直接攻击赵国,赵国犯不着为了韩国而得罪这么强劲的一个敌手。整个朝中,虽然只有赵王、蔺相如、廉颇和赵奢等人表示愿意援助韩国,但因为这几人几乎代表了赵国的绝大部分势力,所以援助韩国的计划还是被批准。
只是真的到了救援实施的具体步骤之时,赵国上下却开始犯难,不知能否救得了阏与,因为“愿意”相救和“能够”相救,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于是,赵王向臣下咨询,该怎么去援救阏与,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不死心,遂又召问乐乘,乐乘所答与廉颇大致相同。这乐乘亦是当时赵国的名将,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间的同宗。虽然此刻他还没有展示其才华,但是凭借着乐毅的名声,他在赵王的眼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视。
蔺相如见此,心想直接援助阏与已经是不可能,遂提出放弃阏与,在武安设防的意见。赵王不禁犯了难,遂将眼光投向在麦丘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赵奢。赵奢对这朝堂之上的局势,可谓洞若观火。赵王急切地希望能够直接援助阏与,然而廉颇等人因为顾忌道路遥远、山势险要、通途狭窄而犹疑不决。赵奢遂面露一笑,心中已经有了定计,谈道:“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听完赵奢所言,众人均以为有道理,连一向自负的廉颇,也不禁对赵奢刮目相看。赵王闻言,大表赞同,立即任命主战的赵奢为将,率军前往阏与。
不纳谏的名将
对于这场战役,《史记》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赵奢也正是凭借此次战役,奠定了其战国十大名将之一的地位。这一年,是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当时秦军对于赵军的动向,早就有所探查,所以从关中地区发兵时,一路西向,直接进入中原重地武安(今河北武安,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此,这一支秦军与围攻阏与的军队,恰好构成了掎角之势,可以在赵军大举来袭之时,互相驰援。
然而,秦军低估了赵奢的智慧。
赵奢在战前,就对秦军和赵军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过细心的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赵奢绝非鲁莽之人,虽然在出战之前,他对秦国军队表现出藐视,但那个不过是战略上的。真正兵临作战现场时,赵奢开始在战术上,重新审视天时地利人和,把敌人重视起来了。
恰如廉颇所言,此次救援阏与,可谓山高路险,行军艰难。此时的秦军,一方面在阏与地区布下口袋阵,只等赵军一来,就将其全面围攻;另一面,则加紧向武安地区进军,并企图挥师到达赵军的背后,来个两面夹击。赵奢对于这一切,早就洞若观火。
于是,赵奢率军出邯郸三十里即筑垒扎营,并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畏惧强秦的姿态。
为隐蔽作战企图,赵奢不顾武安危机、阏与困境以及军中将士的如火如荼的心情,向大军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赵军之中,也不乏热血之士,对于赵奢的战略意图不了解不说,还对其做法表示不屑,甚至“冒死直谏”。但赵奢心里的棋局已定,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不会容许任何变动发生,一旦威胁赵军取胜的因素出现,赵奢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抹杀。因此这一个冒死直谏的将领,就这样命赴黄泉了。
斩杀军中一员将领,不仅让军心大定,也让秦军更加摸不着赵军的意图。没有什么比未知更可怕,这一下,该轮到秦军军心浮动了。他们不知道,这赵奢到底意欲何为,而且从目前的迹象看来,赵军似乎没有出兵的打算。
很快,28天过去了,赵国只是增筑营垒,对秦军的屡次挑衅,都做冷眼旁观状。秦军对赵奢的意图更加疑惑。
于是,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查看赵军的虚实,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计划。赵奢所部之所以一直在这里,唱着疑兵之计,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好给秦军来一个将计就计。所以在秦军探马到来时,赵国军队上下,都做浑然未觉状,还将其当做一般的民众,以好饭好菜招呼,待其酒足饭饱之后,再任其自由活动。
适时赵军之中,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已明了赵奢的意图。赵奢明白,要欺骗别人,首先要欺骗自己,如此,才能够让敌人无所察觉。尤其是普通士兵,只需要奉命作战即可,如果知晓太多,反而成为透风的墙。果然,在赵奢的苦心经营之下,探马将眼前所见悉数告知了秦国将领。
秦将不知是计,还妄自认为,赵军“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而对赵军放松了警惕。此举与三国之时,周瑜借助蒋干,将东吴营垒不合的消息传给曹操,最终导致火烧曹操、樯橹灰飞烟灭的反间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赵奢自然不会放过。等秦国的探马前脚刚走,赵奢便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全力进兵,秦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赵军便已经向西急进而去。两日一夜之后,赵军顺利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消息很快就传到武安秦军驻地,秦军将领大惊失色,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让赵军从眼皮底下溜走。秦军还在武安痴守,做着春秋大梦,却让赵奢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阏与。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秦军急忙命令部队,火速驰援阏与。
赵军虽然暂时摆脱了武安之敌的牵制,但是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一来武安之敌转瞬及至,到时候两面夹击,赵军依然面临险境;二来赵军的战略目的在于解救阏与,目前阏与依然还在秦军的围困之中;第三,赵军孤军深入,千里跃进韩国境内,在没有后方良好的粮草供应之下,大军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就在此时一个名为许历的军士,冒着触犯赵奢军令而被杀的危险,向赵奢进言。概括说来,许历之言,可以归结为两条:
首先,赵军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营垒的防备,以杜绝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特别是当前秦军没有料到,我军竟然会兵从天降,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之下,秦军必然会全军压上,以防止我军进一步行动。我军要保持不败,就需要在秦军到来之时,退避三舍,暂时避其锋芒,加重兵阵,以逸待劳。
其次,发兵抢占北山,北山为战略制高点,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两军谁先抢占北山,则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于那一方。
赵奢认真听他讲完后,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对其建议大加赞赏并采纳。赵军一万人马,在许历的率领下,兵发北山,比秦军快一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赵奢则亲自率领其余赵军,迅速攻击围城部队。秦军一部军力继续围困阏与,另一部则仓促应战。奔袭到北山下的秦军,很快就陷入了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境地,待得赵奢杀来,许历的一万大军也如猛虎下山,杀向秦军。秦军兵败如山倒,很快就四散溃逃,阏与之围也随之解除。
此次战役,使强秦遭受多年以来未尝有过的打击,此后许久都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的覆辙。此次战役,也展示了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天时者,懂得把握时机,在秦军围困阏与之时,决定千里跃进出击,在武安秦军麻痹之时,星夜兼程迅速出兵阏与;地利者,以封疆之界来划分秦国与韩国的区别,以北山之险来加强对秦军的战略优势,以赵奢所部的兵革之利而威震天下;人和者,一来赵国城内将相和睦,君臣一心,二来与韩国联盟,攻击秦国的无义攻伐,得尽天下人心,可谓得道者多助。而秦军悍然发动对三晋之地的进攻,动辄屠城,流血千里,可谓失道者寡助。有所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经此一战,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比肩,从此奠定了其东方六国名将之一的地位。许历也因为这次战役的卓越表现,而被封为为国尉。赵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当时东方六国当中,唯一可以撼动秦国地位的诸侯国。
纸上谈兵,真实的赵括
历史记载,赵括死于公元前259年,他几乎是伴随着赵奢的崛起而屡次现身。因此可以说,赵括的前半生是一直走着上坡路的。赵军在赵奢的带领下,所向披靡,未尝一败,天下之人有目共睹。赵括的才干不仅不输于其父亲赵奢,甚至在谋略方面还要略胜一筹。
从麦丘之战开始,赵括就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其父亲赵奢的配合下,其声名日盛,得到了赵王的青睐。后来的阏与之战,赵奢将要发兵阏与之时,还不忘向自己的儿子请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解阏与之围。
赵括再一次展露了自己纵论江山,运筹帷幄的绝世才华。当时负责攻打阏与的秦国将领是名将胡阳。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将领,善于用兵。赵军虽然兵锋强劲,更有赵奢为将,但必胜的把握却是半点也无。而且秦军挟军士之悍勇、将领之谋略、霸国之气势,充其量算,赵军只有一半的胜算。
于是赵括对比两军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的战争形势后,向赵奢进言:当前秦军名义上是先攻取韩国的阏与,实际上是想通过占据阏与,迫使韩国与之结盟,再借韩路攻赵。昔日,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不仅通过虞国攻灭虢国,还顺势剿灭虞国,是为假途灭虢。韩国很担心自己也会被秦军顺手牵羊,秦国素来无信义,如果因为贪图赵国的国土,而招致亡国,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反观秦军一方,通过对韩的连年攻击,即使能够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也无法令反复无常的韩国在侧面有效地呼应秦军的进攻。因此可以说,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千里攻阏与,利在速战。赵军千里救阏与,一样也要寻求速战,但是关键时刻,秦赵两军还需要比拼一下耐心。赵军应让秦韩两军加紧攻伐,以分散秦军对赵军的注意力。只要秦军心生恐惧,就会萌生退意,那他们就一定比不过赵军,会更加急切地要寻求速战速决。赵军此刻,只需要示之不能,专心设防,便能够给秦军造成赵军暂时无力解救阏与、不敢攻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放松警惕。此时,赵军再趁其不备、火速突袭,则秦军可一举歼灭,阏与之围随之可解。
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军队,赵国大军将至,阏与之围在一个月内必解,请他们务必坚守,以待时变。另一面,选拔一批骁勇善战、机智果敢的队伍,暗中插入秦国与韩国的军队之间,遇到秦军则化作韩军攻击,遇到韩军则化作秦军攻击,一打就走,绝不恋战。这样一来秦国与韩国两军必定会死战到底,无论最后战争胜负如何,秦国和韩国在短时间内,都难以结成联盟。
由此而观之,历史上所谓赵括“纸上谈兵”,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
反观赵奢,能够成名,不仅依靠其审时度势,料敌后动的军事才能,还依赖于其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经验,他虽然在战略制定上,比之赵括要略逊一筹。但论及对战争本身残酷与艰难、认识与认知、体会和体验,则非赵括能及了。前面就提到,赵奢其人,只要遇到赵王的赏赐,从来不藏私,而是直接散尽财产,给自己的部署和士兵,由此而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军中与其亲密者,不下百八十人,肯为其效死力者,不下五六十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赵奢为将,便是一味地关爱士兵、收揽人心。赵奢治军,素以军纪如山、铁面无私而闻名。这一点,从他在阏与一战中,下令不许人擅自谏言,一人犯禁被诛杀就能够很好地体现。此外,赵奢还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策略,如许历触犯军纪,向赵奢进言,最终不仅免于责罚,还得到重用。这些,都是赵奢之子赵括万难企及的。
由此似乎已经决定,赵奢与赵括的最终结局。
经历了两次战争的胜利,从小学习兵法、善于谈论兵事的赵括,从此便生出了傲慢之心,认为天下虽大,能够在军事上赶超他者,实在是很难找出来。赵括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赵奢对此也渐渐瞧出来一些端倪。虽然赵奢认为儿子空有满腹的军事理论,却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是一旦和他论起军事时,赵奢便会被其子赵括的高谈阔论、勃勃雄心而弄得哑口无言。
面对赵括此刻的目中无人,赵奢做出决定,一定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能够暗自醒觉,同时也不至于伤了他的面子。可惜赵括此刻正被虚名蒙蔽了双眼,哪里能够看得到自己父亲的良苦用心呢?于是赵奢决定,让自己的妻子,即赵括的母亲前去规劝他。一直以来,赵括之母都以生了赵括这样一个绝世奇才而自豪,不想自己的夫家竟然对其不满,遂问起缘由。
赵奢语重心长地说道:“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赵括只是在兵书上看过,到论述战争胜负、兵者策略之时,赵括自然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如果说到实际战争中的那些生死相抗、血火相溶、动静相制、真伪相见以及用兵的深浅进退、攻防成败,则赵括就远远不足了。如果赵国用他,则必须要有一个足以辅佐他的人,但是这种人哪里去找呢?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虽是我赵家的不幸,却是我赵国的万幸,为人父母者,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此。”
赵括之母虽然爱子如命,但是她明白身为国之柱石的赵奢的苦衷,更加明白人才选拔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经过赵奢的提点,其母亲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很容易就看清了赵括的缺陷所在。所以,两害相权衡而取其轻,赵括之母为了自己儿子将来不至于酿成大祸,所以开始告诫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谨慎从军,多听从父亲赵奢的教导。甚至还跟他说,如果可能,最好不要继承其父亲的功业。
然而,怀有雄心壮志的赵括,无论如何也是不会甘于平凡的。
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孝成王即位为赵国君王。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奢已死,天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制约赵括的发展了。眼看赵王即将要重用赵括,赵括之母急忙去劝诫赵括,让他不要从军,廉颇一代名将,尚且不敌秦军,赵括竖子耳,怎么能够敌得过大将白起呢?可是赵括此时已经被盲目的自信冲昏了头脑,满心以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此来了,根本不听母亲的劝告。于是,其母再向赵王上书道:“括不可使将。”赵王说:“为什么呢?”赵括之母回答道:“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那时赵奢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达数十人,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更要数百人,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赵奢从来不贪恋,悉数分给军吏和僚属。自他接受大王命令的那天起,就专心于军事,而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未建尺寸之功,便做了将军,扶摇直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面向东接受朝见时,军吏臣属无人真心拥护他,也无人敢抬头看他。和赵奢相反,赵括直接将大王赏赐的金帛,全部带回家收藏,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四处访查合适的田地房产,看到中意的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由此而观之,赵括此人,没有半点他父亲的做派,用他为将,实在非社稷之福,希望大王罢免了他。”
岂料赵王早就听说秦军害怕的是赵括,亦听说赵括身负绝世奇才,遂铁了心要用赵括。无奈之下,赵括之母只能祈求赵王,如果一定要派赵括领兵,就不要在出事之后,让赵括家人遭受鱼池之殃。赵王以为赵括之母不过是危言耸听,并没心思领会其言外之意,于是,他便满口答应了。
自此赵括悲剧性的一生,在其父母万般努力而无效的情况下,遂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