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伤离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说再见

仕途千里,终有一别,当了一辈子官,总有告别的时候。

同现代社会的离退休制度不同,在古代,官员的任期其实是终身制的,只要有一口气在,你就还是国家官员,什么时候把眼睛闭上了,你的这一辈子才算剧终,你的仕途才能打上鸣谢字幕!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李世民手下的重臣纷纷到了“剧终”时刻,从贞观十九年到贞观二十二年,短短四年时间,就有五名重臣先后去世,分别是岑文本、高士廉、周、萧瑀、房玄龄

最先去世的是岑文本,他死于东征高句丽的征途之中,时间是贞观十九年四月十日。

在贞观十八年八月,他刚刚升任中书令(正三品,正部级),兢兢业业了一辈子,终于到达了仕途的顶峰。

然而,岑文本在顶峰的时间实在太短,从贞观十八年八月到贞观十九年四月,只有短短半年时间,半年之后,他就病逝于东征高句丽的大军之中,他是日夜操劳,累死的。

在他去世的当天,李世民已经看出端倪,对左右侍从忧虑地说道:“参文本跟我一起去,只怕他不能跟我一起回来了。”

当天,岑文本遇暴疾而死,可能是过劳死,时年五十一岁。

岑文本,降官出身,武德年间割据政权萧铣部下,后投降唐朝进入李世民帐下,贞观年间一路平步青云,最后官至正三品中书令。也算创造了贞观一朝的职场奇迹,与他齐平的只有后来被处斩的侍中刘洎,不同的是岑文本虽遇暴疾也算善终,而刘洎,只能三声叹息。

在岑文本去世两年之后,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老资格、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高士廉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高士廉,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亲舅父。长孙皇后兄妹父亲早逝,高士廉这个舅父就承担起养育的责任,也正是高士廉慧眼识珠,在长孙皇后小时就为他选定了李世民这个夫君,事实证明,高士廉的眼光很独到。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谋略还是为官,高士廉都非常有一套,玄武门政变他是策划者之一,贞观年间他也曾经长期主持人才的选拔,这样的故旧去世,李世民的心痛可想而知。

时间进入贞观二十二年,这一年,李世民更加感伤,因为在这一年,他一下失去了三位重臣,马周,萧瑀,房玄龄。

正月九日,一直受消渴病(糖尿病)困扰的马周撒手人寰,享年四十八岁,他的去世,也意味着贞观一朝的职场奇迹彻底终结。

马周,贞观四年以布衣身份得到李世民垂青,历经十八年努力,最终官至正三品中书令,从平头百姓到正部级高官,期间的跨度有多大,可以想象。难能可贵的是,马周在不断攀升的同时,还保持着不错的官声。

李世民对马周的厚爱还不止于此,甚至在李世民驾幸翠微宫时,还下令寻觅一块风水宝地,做什么用呢?为马周起宅!

至于马周病重期间,恩宠尤甚,名医中使,相望不绝,每天令尚食以膳供之,李世民亲自为之调药,皇太子李治亲临问疾,于公于私,给足了马周面子。

李世民厚爱如此,马周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厚爱,临终之际,马周还亲自做了一件事,对别人来说是小事,而对他而言,则是大事。他找出了昔日上书所用的所有草稿,亲自付之一炬,慨然曰:“管仲、晏子大肆宣扬国君的过失,为自己赢得身后之名,而我不能那么做!”(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弗为也)

同样是上书的底稿,马周选择付之一炬,魏征选择流传于世,谁高谁低,李世民有数,历史同样有数!

在马周之后,六月二十四日,特进(正二品)、宋公萧瑀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老资格萧瑀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这位老资格能横跨武德、贞观两朝不倒,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过他偏激的性格还是在无形之中让李世民非常不爽,以至于李世民要在他的谥号上做做文章。

原本太常寺给萧瑀拟定的谥号为“德”,而尚书省经过研究应该定为“肃”,无论是“德”还是“肃”都是不错的谥号,然而报到李世民那里,这两个都被推翻了。

李世民说道:“谥号,是行为的痕迹,应该与生前的行为相符,这样的话就定为贞褊公吧!”(谥者,行之迹,当得其实,可谥曰贞褊公)

“贞”表明端庄,“褊”表明多猜疑,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谥号,在一个谥号上跟萧瑀过不去,说明萧瑀得罪李世民得罪的不轻。

得罪谁不好,偏偏得罪皇帝

在萧瑀之后,李世民最心痛的事情来了,七月二十四日,他的肱骨重臣房玄龄病逝了。房玄龄的病逝让李世民感觉几乎塌掉了半边天。

贞观一朝,能够从头至尾恩宠不衰的人其实不多,长孙无忌算一个,房玄龄也算一个。如果说长孙无忌凭借的是友情、亲情加能力,那么房玄龄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能力,贞观一朝里里外外都需要他事无巨细的打理,一个人一时兢兢业业不难,难的是房玄龄二十余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乎所有有关李世民的仁政,其实都有房玄龄的功劳。

在房玄龄弥留之际,他还在做着一件事,上疏力谏李世民停止对高句丽用兵,让人民休养生息。尽管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并没有接受房玄龄的建议,但房玄龄的苦心,天地可表。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大唐第一名相房玄龄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

在房玄龄的身后,他的儿子房遗直、房遗爱依旧承受着李唐王朝的恩宠,房遗爱更是迎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然而恩泽再盛,也有尽时,永徽四年因为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的愚蠢举动导致了房玄龄一脉永久衰落,大唐名相房玄龄的光芒在身后数年之后便被子孙丧失殆尽,可惜,可叹!

四年之中,送别五位重臣,李世民的痛心难以言表。

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经历了远征高句丽的失败,自觉老之将至的李世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换句话说,更加怕死了,此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想延续生命,如果可能的话,他想再活五百年。

尽管在年轻时他不只一次嘲笑过秦始皇,嘲笑过汉武帝,嘲笑他们妄想长生不老,竟然吃上了所谓的丹药,现在轮到了他自己,他同样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丹药。

事实上,从贞观二十年起,李世民就开始服用丹药,尽管外界并不知晓,但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去世时,长孙无忌的一句话道出了端倪。

长孙无忌为了阻止李世民到高士廉家里奔丧,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

长孙无忌所说的“金石”,实际就是丹药,这说明,从贞观二十年起,李世民已经迷恋上丹药,而这种迷恋随着贞观二十二年一次意外的战争更加登峰造极!

一人灭一国

有唐一代,英雄辈出,传奇不断,名将如李靖、李世勣、薛仁贵郭子仪哥舒翰等等,至今流传,文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等,至今电视屏幕上还有着关于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桥段,他们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其实,在唐朝还有很多传奇,这些传奇只是由于主人身份相对卑微,因而流传不广,事实上,这些传奇一样精彩,一样值得后世传诵。

下面要说的是一个有关李唐王朝走势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的名字叫一人灭一国。

一人,王玄策,一国,中天竺。

王玄策,时任东宫左卫率长史(东宫卫队秘书长、正七品、处级),事发时正作为唐朝外交使团正使访问中天竺,正是这次看似平常的访问引发了这段传奇。

说起来,唐朝与中天竺发展外交关系还是由一个老熟人牵的线,这个人就是孙悟空的师傅,唐僧。

当年,唐僧玄奘感慨于隋末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在签证得不到批准的情况下就随着逃荒的难民偷渡出了国境,一路逶迤来到了中天竺。

当时的印度大陆,五国并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天竺,在唐朝武德年间,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发愤图强,常年征战不已,象不弛鞍,士不释甲,打得其余四个天竺满地找牙,齐齐臣服于他的脚下。

在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意满志得之际,从东土大唐来了一个骑白马的人,骑白马的不是王子,而是唐僧——玄奘。

不久,国王与唐僧有了一次会面,这次会面拉开了大唐与中天竺友好交流的序幕。

国王尸罗逸多问道:“你们国家圣人辈出,有《秦王破阵乐》,你给我说说他(李世民)的为人。”玄奘回答说:“我们皇帝文承武德,平定祸乱,天下都去臣服。”

尸罗逸多听完,很是高兴,唐朝圣人居然与自己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值得交往,随即说道:“我也应该去朝拜他。”

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李世民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尉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有中国使节过来吗?”大家都说:“没有。”(当时他们称中国为摩诃震旦)

尸罗逸多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

贞观十七年三月,李世民命卫尉丞李义表到中天竺报聘,也就是第一次正式友好访问,在这个访问团中,王玄策是访问团的副团长。这次访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国王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并且又向唐朝奉献了火珠、郁金、菩提树等珍贵土特产。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到了贞观二十二年,这一年王玄策已经升任东宫左卫率长史。这一年李世民命令王玄策组织访问团,王玄策任访问团团长,对中天竺进行第二次友好访问。

在前往中天竺的路上,王玄策的脑海中还一直回想着第一次访问时的盛大场面,这一次会不会比上次更大呢?

王玄策期待的盛大场景终于来了,而且来的很突然。

在王玄策带领的三十二人使团一入境,他们就受到了中天竺士兵的热烈欢迎,来迎接王玄策的士兵总计有两千人,平均六十人迎接一个唐朝外交官,这么高的比例,这么大的场面,太讲究了。

然而,就在一瞬间,王玄策发现,前来欢迎士兵们的眼神不对,他们好像不是来迎接的,似乎是一场早有预谋的伏击!

没错,正是伏击,等的就是你。

此时的王玄策还不知道,其实在他们还在赶路前往中天竺时,中天竺国内已经发生了变故,对唐朝友好的国王尸罗逸多去世了,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成功。

篡位成功的阿罗那顺可能也是一个智商不高的人,他不知道王玄策不好惹,王玄策背后的唐朝更不好惹,冲动之下,他竟然派兵伏击了来中天竺进行友好访问的唐朝使节。

阿罗那顺为什么要打劫唐朝使节呢?可能是为了标榜自己与前任国王尸罗逸多不同,凡是他支持的,就是我反对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见财起意,因为当时王玄策这个访问使团同时押送着一些国家送给唐朝的贡品。

总之,稀里糊涂,王玄策与自己的副手蒋师仁就从中天竺的座上宾变成了阶下囚,而手下的随从要么被俘,要么战死。

牢狱之中的王玄策思前想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堂堂唐朝使节居然遭遇羁押,太欺我大唐无人了,不给你们的颜色看看,你们真当大唐是病了。

当夜,趁着夜色掩护,王玄策与蒋师仁成功越狱,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复仇。

复仇有两个选择,一是回长安搬兵,二是就近求援,王玄策选择了第二种。

王玄策策马从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他知道,在这里他将得到重要的援兵。

王玄策为什么选择到尼泊尔搬援兵呢?因为松赞干布。

当时松赞干布主政吐蕃,与唐朝和尼泊尔王国都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松赞干布不仅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也迎娶了尼泊尔王国的公主,有松赞干布这样一个中间人在,唐朝与尼泊尔也算友好国家。

然而古往今来,借钱不易,借兵更难,单凭王玄策的三寸不烂之舌,尼泊尔凭什么借兵给你呢?

王玄策有自己的办法,他知道自己的面子不够,所以就抬出了松赞干布,以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那陵提婆王借到了七千骑兵,同时向邻近边境的各部军府及近处各大唐番属国发布征兵公告,又召来了两千余人。此时吐蕃国王松赞干布闻听王玄策借兵的消息,又派了一千二百人前来帮忙,三方兵力累计下来已经达到了一万余人,只要王玄策一声令下,这支多国部队就将直扑中天竺复仇。

王玄策将这一万余人进行了整编,自己出任多国部队总管,蒋师仁出任先锋,一声令下,一万余人兵发中天竺茶馎和罗城,在这里他将与篡位的阿罗那顺决一死战。

此时王玄策手下一万余人,阿罗那顺精锐部队三万,战象部队七万,敌我军力比十比一。不仅如此,阿罗那顺本土作战,王玄策远道而来,连人带马都是借的,这仗能打吗?

这仗可以打,有的打!

为了激励队伍的士气,王玄策选择了背水而战,前面是敌军,后面是大河,进则殊死一搏,退则退无可退,是进是退,你们自己看着办。

在王玄策的激励下,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多国部队向阿罗那顺的部队发起了猛烈冲击。这一战打了三天三夜,最终背水一战的多国部队大胜,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

首战告负,阿罗那顺并不气馁,在他手中依然有一张王牌,这就是战无不胜的战象部队,中天竺把其他四个天竺打的满地找牙靠的就是大象,现在大象依然可以把你们这些杂牌军打的满地找牙。

阿罗那顺亲率七万战象部队向王玄策部队压了上来,黑压压的大象群咄咄逼人压了上来,而王玄策却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的心中早有退象妙计。

象群越来越近了,象腿越来越粗了,七万战象部队压了上来,不用打,踩也把人踩死了。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王玄策出招了,他一挥手,从不远处跑出了无数疯跑的,跑的火急火燎,屁股似乎被火烧了一样。

没错,这就是王玄策的火牛阵,战国田单退敌就曾经用过,现在被王玄策照猫画用来对付战象部队。

在火牛的冲击下,七万战象部队很快溃不成军,王玄策驱军趁胜追击斩首了三千余级,同时将大批逃兵往河里逼,在河中又淹死了上万人,这样一仗下来,七万战象部队几乎损失殆尽,阿罗那顺在印度大陆所向无敌的象兵就这样被王玄策击破。

到了这个时候,阿罗那顺的牌基本打光了,就剩一张牌——城墙,从此之后,阿那罗顺守城不出当起了缩头乌龟,你王玄策有能耐就打进来。

王玄策真不含糊,把唐军攻城用的手段全用上了,云梯,抛石车,火攻,没过多久,城破!

王玄策一路追击,阿罗那顺一路逃窜,逃到首都之后屁股还没坐热,王玄策又追了过来,没有办法,只能放弃首都,接着再跑。

如果阿罗那顺一门心思逃跑或许还有一条活路,然而这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一个爱折腾的人,在逃跑的同时他居然集中残兵败将向王玄策的多国部队发起了反扑。这一次他又赔了,而且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先锋蒋师仁先是将多国部队分兵几部,一部诱敌,其余几部伏击。诱敌的一部佯装不敌将阿罗那顺引进伏击圈,然后回过头来与其余几部一起将阿罗那顺的部队包了饺子,生擒阿罗那顺之后,其余随从一律坑杀。

仗打到现在,中天竺已经奄奄一息,阿罗那顺的王后本来还拥兵数万,还想据险坚守朝乾陀卫江(印度河),然而人心已经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先锋蒋师仁趁势发起攻击,中天竺最后的军队全部崩溃,防无可防。

至此,王玄策率领的多国部队俘虏阿罗那顺的王后和太子,男女老少一万两千余人,各类牲畜三万头,城市和农村五百八十余所,原本生猛叫嚣的中天竺就这样倒在王玄策的手下。

中天竺灭了,东天竺也危了,在中天竺与王玄策大军对抗时,东天竺曾经派出援军帮助中天竺现在王玄策将兵锋指向了东天竺。

事实证明,东天竺国王尸鸠摩很识时务,反应也很快,没等开打,先送来了牛马三万头犒劳大军,另外还有弓、刀、宝缨络,然后派使节可怜巴巴地看着王玄策:王将军,您看我们表现如何?

算了,既往不咎了,王玄策大度地挥了挥手,旁边的东天竺使节如释重负,长出了一口气。

不久,正七品东宫左卫率长史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回到了长安,并将这一战果通报给了李世民。这次通报让李世民喜出望外,太意外了,一个使节居然灭了一个国,强!

李世民说道:“人要是不上道,就是早晚被淘汰。你们不劫我的使者,能变成我的俘虏吗?”

这样,阿罗那顺就同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一样成为被唐朝俘虏的敌国国王,在李世民身后,他们的石像被放到了李世民的墓前,象征着李世民一生的文治武功。

一人灭一国,这就是处级干部王玄策的传奇,然而由于他在中国境内并没有太大作为,所以他的传奇逐渐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玄幻文学宗师田中芳树重新“发现”了他。

田中芳树在大学图书馆翻阅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亚洲历史百科词典》,读到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唐代使节的条目时,不禁惊呆了。十余年后,他决心将这段历史写成小说,又过了二十年,田中芳树的小说最终完稿,名字叫《天竺热风录》,在日本相当畅销!

田中芳树对王玄策是这样评价的,“即使是把他当成好莱坞具有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的主角也丝毫不会缺失分量。”

其实,王玄策原本有机会在李唐王朝平步青云,贞观二十二年得胜回国之后,他就被李世民晋升为朝散大夫(从五品),而更令王玄策洋洋自得的是,除了中天竺国王阿史那顺,他还为李世民带来了另外一件礼物——天竺方士

天竺方士

在《旧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二十二年,使方士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

那罗迩娑婆就是王玄策送给李世民的礼物,也是王玄策手中的最大筹码,如果这个天竺方士真的有他自己声称的那么神,那么作为推荐人的王玄策,未来前程不难想象。

说起来,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也能吹,见了李世民之后就开始往自己脸上贴金。他平静地告诉李世民,自己已经二百岁了,而且有长生不老之术,他本人非常愿意为李世民服务,让自己的长生不老之术与李世民共享。

如果时光倒退二十年,李世民一定会抽那罗迩娑婆一顿大耳光,然后让他在自己眼前消失。然而时代不同了,李世民也不一样了,此时的他渴望延年益寿,渴望长生不老,他愿意相信世间有长生不老之药,所以他愿意为那罗迩娑婆提供机会,让他为自己制造延年之药。

就这样,李世民命那罗迩娑婆在金飚门炼制丹药,命刑部尚书崔敦礼作为此次炼丹工程的总负责人,其他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配合。

从此,一切为了丹药,一切服务于丹药,为了采集原材料,李世民派出的使者遍布天下,他们的任务是到各地采集怪药异石,他们中最远的足迹遍布东西南北中五个天竺。

那罗迩娑婆的丹药配方不仅怪,而且采集起来难度很大。

有一种配方叫畔茶法水,新唐书是这样介绍的:

所谓畔茶法水者,出石臼中,有石象人守之,水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销草木金铁,人手入辄烂,以橐它髑髅转注瓠中。

从描述来看,可能是硫酸硝酸一类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配方,一种叫咀赖罗的树叶。

要采集这种树叶,可费了了。这种树的树叶外形像梨,一般地方不长,专门长在穷山崖腹;平坦的地不长,专门往悬崖上长,采集难度比天山雪莲都难。长的地方险还不算,要命的是这种树的旁边一般都是毒的洞穴,有毒蛇在洞里守着,人根本过不去。

爬又爬不到,上又上不去,可又必须采到,怎么办呢?

用方镞箭射!

不过用箭射也得碰运气,如果运气不好,刚把树叶射下来就被鸟叼走了,这时候你只能耐着性子再射,什么时候叶子飘到你手里了,什么时候才算完。

总之那罗迩娑婆就是这样诡谲,灵不灵先不说,反正折腾死人不偿命。

那罗迩娑婆的丹药到底灵不灵呢?还是赵本山那句广告词:别看广告,看疗效!

天不假年

时间走到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的身体再也挺不住了,他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三月十七日,李世民带病前往显道门,宣布大赦天下,此举是为了显示天子的仁德,也是为了向上天乞求延年益寿。但李世民心中比谁都清楚,他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四月一日,夏日来临,一直怕热的李世民再次前往翠微宫,翠微宫他已经去过几次,不知道这一次会不会是最后一次。

到此时,李世民在乎的不再是自己的寿命,而是自己身后帝国的稳定,现在贞观一朝的重臣已经所剩不多,能用来托孤的文臣只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武将呢?只有李世勣!

其实,到贞观二十三年,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有三人,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然而三人比较下来,只有李世勣最合适,其余二人身上都带有不同的符号。

李道宗,李世民的堂兄,同属李唐皇室,这样的大将用来征战可以,用来托孤必定不行。不要忘了,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其实来自宗室,一旦李道宗受命托孤,尾大不掉,如之奈何?

薛万彻,李世民非常看重的名将,但是不要忘了,他毕竟曾经是太子建成的属下,更何况此人脾气不好,有跋扈之势,贞观二十二年时更是被李世民贬黜出京,因此薛万彻也不能用来托孤。

三大名将排除了两个,剩下这一个只能是李世勣,尽管李世勣经历复杂,但对待皇室的忠心不容置疑。李世民唯一担心的是,太子李治太年轻了,而且对李世勣没有恩德,如何才能调动李世勣对李治效忠呢?想来想去,只能李世民自己当一次恶人了。

五月十五日,李世民下诏,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出任叠州(甘肃省迭部县)都督,即日起程!

好好的,怎么就贬出京城了呢?这个任命让很多官员看不明白,然而李世民很明白,李世勣也很明白。接到任命的李世勣没做任何停留,连家都没有回,转身就踏上了前往叠州的路,以至于家属在家等他吃晚饭,等了半天一打听才知道,今天不回来了,去叠州了,什么时候回来,等通知。

在李世勣前往叠州的同时,李世民对李治说道:“李世勣才智过人,但是你对他没有大恩,我担心他不服你。今天我贬他的官,要是他立刻启程,你以后就重用了;要是他犹豫你就得把他杀了。”

原来,李世民给李世勣出的就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而这个二选一是需要悟性才能悟得出来。如果李世勣没有悟性,傻乎乎地回家告别,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无情的诛杀。

李世勣是聪明的,他用他的毫不迟疑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他的火速上路实际就是向皇帝表明,无论什么命令,臣李世勣一律服从,不打折扣!李世勣明白,自己不过是李世民父子的一条,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至此,李世民对李世勣的恩宠就如同挂在墙上的画皮,昭然若揭,所谓皇帝恩宠,所谓君臣际遇,都不过是伪装,一切都是为了皇权的稳定,其余免谈。

打发走李世勣,李世民的日子也不多了,他要用剩下不多的日子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好好交代一下,从此好儿子和好儿媳就全托付给这两位重臣了。

五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用自己的手抚摸长孙无忌的脸,长孙无忌泪如雨下,李世民也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此时已经没有皇帝和大臣之分,这是两位老朋友的生离死别。这一次见面,两人都没有说话,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两天之后,李世民再次召来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有很多话要讲。

李世民感伤地对长孙无忌、褚遂良说道:“我死后把太子交给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教导他!”

转过头来又对太子李治说道:“有长孙无忌跟褚遂良在,你不必担心天下。”

最后又对褚遂良说道:“我能当上皇上,长孙无忌出了很多力。我死之后,不要听信谗言而被别人离间!”

太多话,已经来不及说,太多的牵挂,值得留下,然而天不假年,人毕竟不能与命争。

在李世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以往的人生片断,晋阳起兵,进军长安,平定洛阳,玄武门政变,渭水盟誓,宗庙献俘,废立太子,远征高句丽,过去的片断不断在脑海中闪回,我这一辈子,我这一辈子。

无限江山,万望子孙能够主宰。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交代完后事后不久,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二岁。三个月后,李治将李世民安葬于昭陵,奉上庙号:太宗。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他是一个好皇帝,却不是一个好人。

在他的治下,政治清明,法律公正,百姓安居乐业,军事卓有成效,向东、向西、向南、向北,版图都得到拓展,异族压迫中原政权的现象不再出现,唐朝得以以开放大国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然而,好皇帝并不等于好人,李世民这个好皇帝与好人永远划不上等号。

他残杀过兄弟,他逼迫过父亲,他霸占过弟媳,尽管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有过悔过,但一切都晚了,人生的劣迹与他的文治武功一起都被载入史册,千古功过,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如果以功绩和道德作为衡量皇帝的两把尺子,我们又该如何衡量李世民呢?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五十二岁,如果李世民能够像房玄龄、李靖、萧瑀一样活到七十岁以上,或许武则天不会再有机会,或许李唐王朝的历史也会改写。

可惜,天不假年!

继位

李世民已经去了,李治还没长大。

在李世民的身后,李治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不已。二十二年来他一直陪伴在李世民的身边,一下子失去了李世民这个靠山,他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如何走。

冷静下来的长孙无忌擦干了眼泪,他知道现在不是痛哭的时候,尽管在李世民的治下国家稳定,但现在李世民已经故去,国家进入敏感时期,此时略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影响国家稳定,当务之急就是李治赶紧继位。

李治还在痛哭,长孙无忌意识到必须严厉起来,让这个还没有长大的外甥看到紧迫的形势,长孙无忌说道:“皇上把江山交给你,哭什么哭?”

看看,当皇帝多不容易,连爹死了都不能像一般人那样尽情哭。

李治止住了哭声,擦干了眼泪,一切听从舅舅长孙无忌的指挥。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骚动,长孙无忌决定秘不发丧,对外封锁李世民已经驾崩的消息,先请李治率军先回长安坐镇,他与褚遂良随后从翠微宫向长安进发。一路之上,皇帝的护卫仪仗一切照旧,只不过李世民已经由活人变成了灵柩。

五月二十八日,李治进入京城,长孙无忌护送李世民的灵柩随后入城,停放灵柩于两仪殿。

这时,除了极个别重臣,其他人依然不知道李世民驾崩的消息,长孙无忌遂用李世民的名义进行朝廷的布局,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兼任侍中,代理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任中书令。这三个人一直都是李治的左膀右臂,现在他们集体由东宫平移到朝堂之上。

任命发布之后,一切已经昭然若揭,若不是皇帝驾崩,太子宫的官员不会得到集体升迁,现在他们得到了升迁,那么就意味着皇帝已经驾崩了,只是没有宣布而已。

五月二十九日,长孙无忌对外公布皇帝驾崩的消息,同时宣读李世民的遗诏: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可怜李泰,老爹死了连奔丧的权利的都没有。)

六月一日,李治正式登基称帝。

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李世民的时代结束了,李治的时代来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