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当国——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同仇敌忾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永徽元年,为了打压萧淑妃,王皇后武则天接入到宫中,从此拉开了她与武则天同仇敌忾对付萧淑妃的日子。

如今,形势急转之下,所有的恩宠都集中到了武则天的头上,于是又到了王皇后与萧淑妃联手作战的时候。

按照一般情况,一个皇后加一个淑妃联起手来,没有理由对付不了一个昭仪,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因为武昭仪的背后还站着皇帝

纵使王皇后与萧淑妃同仇敌忾,纵使王皇后与萧淑妃抓紧一切时机在皇帝面前诋毁武则天,然而一切都是白费,此时皇帝李治已经完全站到了武则天一边,跟武则天斗,其实就是跟皇帝斗。

如此这般,等待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又会是什么呢?

永徽五年三月,皇帝李治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书,追赠屈突通等十三名开国功臣官职。

永徽五年已经是公元654年,距离618年的大唐开国已经过去了36年,此时追赠屈突通这些开国功臣,李治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当看到武士彟(武则天之父)这个名字时,众人恍然大悟,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屈突通那些人,原来都是陪武士彟这个老头读书的。

李治此举便是为了提高武则天的地位,为日后的立后埋下了伏笔。

这个女人心太狠

武则天与王皇后的缠斗还在继续,只是双方都没有撕破脸皮,见了面还是姐姐长妹妹短地寒暄,内心里尽管诅咒了对方一万遍,但反应到脸上的却始终是笑容——她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

与此同时,暗战也在升级,尤其是武则天对王皇后的暗战。

随着暗战的进行,王皇后的优势被武则天一点点蚕食,而说到底,这一切还是王皇后自己造成的。

因为她贵族的身份。

王皇后的祖上是太原的名门望族,她的母亲和舅舅柳奭则来自同样是名门望族的柳家,王柳两家都是一等一的贵族。

什么是贵族?冯小刚说,就是放在你那算天大的事,放在人家那里根本不算事。

不过贵族也有贵族的毛病,那就是自视甚高,这一点在王皇后母亲柳氏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柳氏进入皇宫后始终保持着目中无人的姿态,在她看来,自己出身名门,女儿又是当朝皇后,所有的人见到自己自然应该低三分。

的确,后宫之中,所有的人见到她都低眉顺眼,不过在低眉顺眼的同时却有些不忿:皇后虽是你的女儿,但你却不是皇后!

很多人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柳氏的姿态和言语伤害,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委屈,也充满了怨恨。

这个时候,武则天出现了,虽然她受到的恩宠已经无边,但她还是照样礼贤下士,对每个人都非常客气,这与柳氏以及王皇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方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于是后宫的人心渐渐产生分野,内心向着武则天的人越来越多,而诸多讨厌皇后以及皇后母亲的人更是彻底投到了武则天一边,她们愿意看到武则天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同时也愿意为武则天通风报信。

在武则天的布局下,皇后的身边布满了武则天的眼线,从此皇后就成了一个透明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

被监控的王皇后不会想到,就在她毫无觉察之际,陷阱已经替她挖好了,只等她一纵身自己跳下去。

不久,武则天的机会来了,为王皇后准备的陷阱同时张开了大口。

这一年,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的背后就是武则天为王皇后准备好的陷阱。

本着“母仪天下”的原则,王皇后来到了武则天居住的寝宫,新出生的小公主正在安静地睡着,武则天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王皇后看着小公主,心中百感交集,如果自己能够生养,何至于当初走出感业寺那步错棋,现在看着人家接连开花结果,而自己却只能用一个抱养的李忠聊以自慰,同样是女人,怎么在这方面差距那么大呢?

王皇后又坐了一会儿,见武则天还没有回来,就径直返回了宫中。

没想到,就是这次探望,让王皇后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王皇后回宫不久,武则天回来了,她惊讶地“发现”小公主已经死了!

谁干的?谁这么没有人性?

下人回答:皇后刚才来过。

王皇后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她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出现,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你前脚刚走,小公主就夭折了呢?

莫非你动了手脚?

王皇后极力辩解:我没有!

可是有谁信呢?那段时间内只有你在,除了你还会是谁呢?是不是你出于嫉妒残害了小公主呢?

皇帝李治尽管不太相信皇后会残害小公主,但是现实是小公主死了,而皇后的嫌疑最大。

莫非多年无子让皇后有些心理失衡了?

自此,李治对王皇后有了看法,在他的眼中,王皇后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温婉可人的皇后了,她已经是个怨妇,一个充满了嫉妒的怨妇!

一个怨妇还能母仪天下吗?

李治心中产生了疑惑。

王皇后究竟有没有对小公主下手呢?史无明载。

从王皇后的性格来看,她应该干不出那么残忍的事情,更关键的是,但凡有智商的人都不会跑到武则天的寝宫里去杀人,那样杀人是最笨的,等于不打自招,自动昭告天下。

那么小公主到底是什么死的呢?

一种说法是自然夭折,一种说法是死于武则天之手。

《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记载小公主夭折的事情,而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武则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

从日后武则天杀兄、逼子、杀女婿、杀外甥、杀孙子的举动来看,没有什么事情她做不出来。

试想,从贞观十一年开始的十二年宫廷憋屈的生活,再加上一年感业寺的坎坷遭遇,十三年的扭曲生活已经足以将一个花季少女改造的物是人非,到这个时候,她的眼中已经没有正常的人伦和是非,任何挡在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都会被她毫不迟疑地清除掉,在以后的数十年里,她不断地印证着这一点。

所以说,轻易别惹女人,尤其是像武则天这样的女人。

试探

废后的心思已起,想压已经压不住了。

李治仔细想了一下,目前朝堂之上,一切其实都是舅舅长孙无忌说了算,废立皇后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取得他的同意,如果他这一关过不去,那么废后的难度一定非常大。

永徽五年年底,李治与武则天一起到长孙无忌家里串了一个门。古代皇帝不是随便串门的,到谁家串门,那是给谁家长脸。

李治与武则天的突然来访让长孙无忌有些诧异,不过瞬间他就明白了来者不善,此次御驾亲临,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皇帝冲后面一挥手,满满十车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便运进了长孙无忌的院落里,长孙无忌一看,皇帝这是在给自己送礼呢,而目的就是让自己支持他的“废后”主张。

长孙无忌没有言语,只是恭敬地将皇帝和昭仪让进了自己的家中。

宴席上,李治和武则天兴致很高,努力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场面,李治更是当起了送官童子,即席封长孙无忌小妾生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从五品,相当于副厅局级。

礼送到这个份上,该差不多了。

李治趁热打铁,似是无意地就提起了皇后无子的话头,按照惯例,长孙无忌应该顺着这个话头往下说,毕竟皇帝起了头。

然而这一次,长孙无忌却没有接茬,而是装作没听见,自顾自地起了另外一个话头,愣是让李治“废后”的话题如同一个石子扔进大海,却没有激起一点浪花。

聪明人过招讲究点到为止,到这时李治已经知道长孙无忌的态度,他知道他这个舅舅倔强起来十头都拉不回,再啰嗦下去也毫无意义,索性草草收场,与武则天一起悻悻离去了。

在这之后,对于长孙无忌的游说还没有结束,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也亲自上阵,先后几次前往长孙无忌的家中寻求支持,然而还是被长孙无忌拒绝了:皇帝的面子都不给,皇帝的歪把丈母娘同样没有面子给。

不过,皇帝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消息由此传播开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这时有人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于是就动起了心思,期待能利用这次机会给自己的仕途来一次提升。

盯住商机的人确实不少,许敬宗就是其中的一个。

说起这个许敬宗,其实也是老资格了,当年宇文化及江都兵变时,他就是隋朝的一个小官,不过在江都兵变时,他的表现一塌糊涂。

宇文化及征召他的父亲许善心,许善心没有理睬,最终许善心被失去耐性的宇文化及杀害。在杀许善心时,宇文化及本来还准备连许敬宗一起杀了,然而架不住许敬宗跪在地上拼命求饶,宇文化及心一软,便放过了许敬宗。

这件囧事一直困扰了许敬宗很多年,封德彝经常拿这件囧事戏弄许敬宗:人家虞世南能大义凛然地恳求替哥哥虞世基死,而许敬宗眼睁睁看着老爹被杀,却只顾自己求饶,什么人品!

封德彝的话,让许敬宗很多年抬不起头。

许敬宗的人品暂且放在一边,公平地说,这个人非常有才,李世民旗下有“十八学士”,许敬宗就名列其中。

现在“废立皇后”让许敬宗看到了机会,他决定押一回宝,并把宝全押在了武则天身上,如果武则天得立皇后,那自己不就是奇功一件吗?

由此,卫尉卿许敬宗自动加入了游说长孙无忌的行列,没想到居然受到长孙无忌的严厉斥责,碰了一鼻子灰的许敬宗悻悻而去,却在心中种下了对长孙无忌的诅咒。

长孙无忌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始终被自己看不起,动辄斥责的面红耳赤的人,竟是日后对自己痛下杀手的人。

难堪的胶着

暗战还在继续,战争的主导权已经完全落入武则天的手中,而王皇后只能被动防御,面对武则天的进逼,她已没有还手之力。

永徽六年六月,武则天出招,指控王皇后与母亲柳氏使用巫术妖法,行为不端。对于皇室而言,最怕的就是巫术妖法,西汉汉武帝刘彻为了追查皇宫内外的巫术妖法,曾经处死过几万人,因为巫术妖法是皇室最忌讳的。

现在,武则天将“使用巫术妖法”的铁帽子扣到了王皇后头上,王皇后即便想摘,也有心无力了,因为她知道,皇帝已经完全倒向了武则天一边,武则天无论说什么,皇帝都认为是对的。

伴随着武则天的指控,王皇后的境遇越来越差,更可怕的是,她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外援:她的母亲柳氏因为武则天的指控,被永远禁止入宫;她的舅舅柳奭因为武则天的指控,从中书令自动辞职改任吏部尚书,又从吏部尚书一下子被贬成了遂州州长,并在上任的路上再次被贬,从遂州又贬到了荣州。

外援剪除后,后宫之中的王皇后彻底变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小女人,皇帝已经站到了武则天一边,顶着皇后空头衔的王皇后便成为跌入水中的骆驼,只要再加上最后一根稻草,她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

悲剧即将发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与此同时,朝廷内的分野也在继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为首的一干老臣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以许敬宗为首的一拨人则成了拥护派。

原本籍籍无名的中书舍人李义甫便在此时混进了拥护派的行列中,从此在唐朝的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昭著臭名。

本来李义甫是没有机会臭名昭著的,完全是因为机缘的巧合,他才混入了拥护派的行列中的。

作为长孙无忌最反感的人,李义甫在大唐的前景本来已经黯淡无光,长孙无忌更是准备把他赶出长安,从中书舍人贬到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做一个小小的司马。

由长孙无忌起草的诏书已经出台,只是还没有下达到门下省。一旦诏书下达,李义甫就得乖乖地收拾行李前往壁州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司马。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义甫的人脉帮了他的忙,他居然早早知道了诏书的内容,这个时间差为他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怎么办?如何才能不去壁州那个鬼地方呢?

李义甫找来同为中书舍人的王德俭,向他咨询避难的方法。

王德俭思索了一番,给李义甫支了一招:现在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如果你能上书力挺武昭仪,管保你不用去壁州那个鬼地方!

哦,只要支持武昭仪为皇后就能不去壁州?那太简单了。

随后李义甫与王德俭达成协议,由李义甫替王德俭值当天的夜班,就在这个夜班里连夜写好奏疏,然后到内宫大门投递。

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废黜王皇后,拥立武昭仪,请陛下满足天下百姓的愿望。

这封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奏疏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颜大悦!

接到奏疏的李治随即召见了李义甫,君臣二人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从李义甫那里,李治得到了莫大的支持,让原本内心忐忑不安的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看来事在人为!

接见完毕,李义甫得到了赏赐:珍珠一斗。

不久,李义甫又得到了另外的赏赐:越级擢升为中书侍郎,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职位居然就这样得到了,看来这一步棋是走对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官员都像李义甫这般没有立场,托孤重臣褚遂良始终是坚定的反对派,在他看来,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万万不可!

永徽六年九月的一天,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等人一起参加朝会。下朝之后,李治示意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留下来,进入内殿议事。

看看这个阵容,褚遂良知道,皇帝是要讨论废后的事情了,让四位重臣留下,无非是想试探下重臣的口风。

褚遂良慨然说道:“皇上留下我们就是为了讨论废后的事情,看样子皇上主意已决,这时谁要反对,可能就要遭到诛杀。你们几位,长孙大人是国家重臣,又是皇帝的舅舅,李勣是国家的功臣,如果你们出头,皇上盛怒之下将你们诛杀,皇帝就将背上杀舅、杀功臣的骂名,与其这样,不如由我来出头吧,反正我出身茅庐,于国家也没有功劳,就算被诛杀,也无所谓。”

商量完毕,四人一起向内殿走去,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勣却溜了,借口居然是“有病”。

剩下三人一起进入了内殿,话题果然如褚遂良所料:废后!

李治冲着舅舅长孙无忌说道:“皇后无子,而武昭仪已经有两个儿子,我想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意下如何?”

李治说完,眼巴巴地看着舅舅长孙无忌,这时褚遂良“腾”地站了出来,说道:“皇后出身名门望族,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去世时,曾经拉着陛下的手对臣说,好儿子和好儿媳就托付给你了。先帝说这句话时,陛下也在场,如今声犹在耳,难道陛下忘了吗?如今陛下想要废皇后,恕臣不能遵从陛下的意思,因为那样臣将违背先帝的遗命!”

谈话不欢而散,李治怏怏,不过他并不着急,他准备第二天继续努力。

第二天散朝后,李治旧话重提,这一次又是褚遂良站了出来。

“陛下如果真想立新皇后,那么也请从天下的名门望族中挑选,为什么非武昭仪不可呢?武昭仪是先帝的才人,侍奉过先帝的,陛下一定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天下人会怎么评价陛下?后世的人将怎么评价陛下?所以请陛下一定要三思。臣今天冒犯陛下了,罪该诛杀!”

说完,褚遂良将手中的笏板放在台阶上,解下了自己的帽巾,向李治叩头,一直叩出了血。

褚遂良接着说道:“今天臣把笏板还给陛下,恳请陛下准许我告老还乡!”

尴尬,无边的尴尬。

褚遂良的硬碰硬让李治尴尬到了极点,又恼羞到极点,褚遂良说的都是事实,他比谁都清楚,可你褚遂良不说,也没人当你是哑巴啊!

这个老家伙!

李治一挥手,拉出去!

这时一直在偷听的武则天闪了出来,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杀了他?!”

关键时刻,长孙无忌护住了褚遂良,正色说道:“褚遂良乃先帝托孤重臣,纵使有罪,也不应该加刑!”

左仆射于志宁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他没想到褚遂良与皇帝的冲突会如此激烈,他呆在了原地,一言不发。

又是不欢而散。

随后侍中韩瑗也加入到反对的行列,理由是武昭仪不配母仪天下,然而李治还是听不进去,他已经吃了无数个秤砣,他的心已经成了一块铁。

到现在为止,除了司空李勣装病,剩余的重臣全都反对,“废后”陷入僵局。

转机

重臣一起反对,李治也有些束手无策。

为了减轻阻力,他曾经试过变通的方法。

按照唐朝后宫的惯例,皇后以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均为正一品。李治为了提升武则天的地位,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新名词——“宸妃”。“宸妃”位于皇后之下,贵妃之上,换句话说,就是不是皇后的皇后,准皇后。

然而这个变通还是没能行得通,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将其驳了回来,理由是“没有先例”。看来,“立后”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李治感觉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难道这个死胡同就不通吗?他的心中没有答案。

几天后,他在李勣那里找到了答案。

李勣进宫朝见,李治留下他单独谈话。李治先起了话头:“我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可褚遂良坚决反对,他是先帝的托孤重臣,我是不是该听他的话,就这么算了呢?”

这时李勣说出了一句让后世诟病不已的话:“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去问别人呢?”

“立后”真是皇帝自己的家事吗?其实不是,对于皇帝而言,国即是家,家即是国,“立后”看似家事,其实却是国事。

那么李勣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呢?

因为他看透了“立后”背后的局。

李治仅仅是为了立武昭仪为皇后吗?其实不然。

所谓“立后”,只是以“立后”之名,实际却是皇帝与以长孙无忌等权臣之间的一场皇权和相权的博弈。

李治立后,不是单纯的立后,他要把武则天升级为自己的帮手,进而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集团进行打压,所谓“立后”,其实是为了收权,压缩长孙无忌等人手中的相权,至于废王皇后,立武皇后,那是因为武皇后比王皇后更有政治才能。

李勣看透了这个局,其实长孙无忌也看透了这个局,但是他没有退路,他退无可退,他退就意味着武则天进,所以尽管长孙无忌知道武则天背后站着皇帝李治,但他还是要把抵制进行到底,因为他别无选择。

毕竟,谁也不愿意放弃一直在手的权力,长孙无忌更不愿意。

长孙无忌心中闪过一丝寒意,他苦心积虑地将这个外甥扶上皇位,又手把手帮他清除了异己,现在,他还是要从自己的手中把权力收走,转而信任那个曾经做过先帝才人的女人。

哎,自己一生算计,最后又算计出什么呢?

到这时,先帝李世民的三位托孤重臣产生了分野:褚遂良坚决抵制,长孙无忌表面中立实则抵制,李勣则选择圆滑地站在了皇帝的一边,而皇帝李治就此找到了答案。

其实,回过头看,李世民托孤是有深意的,他同时指定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为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代表文官,李勣代表武将,褚遂良居中调停,就是为了防止将来出现纷争。

如果三个托孤大臣铁板一块,那么皇帝李治的日子就难过了,而长孙无忌与李勣素来不睦,他俩注定不是一个阵营,在关键的时刻,必定分崩离析,而这样皇帝就可以居中制衡。

现在代表武将的李勣倒向了李治一边,文官集团又产生了以许敬宗为代表的分支,李治的心中有了底,死胡同的前方,闪出了一丝光亮。

不久,许敬宗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道:“种田的人多收了十斛麦子,还考虑换个媳妇,何况是富有四海的天子?天子废立皇后都是天子的家事,外人有什么资格妄加议论呢?”

此言一出,武则天大喜,密令左右奏报李治,李治得报,同样大喜。

一切朝着有利于李治和武则天的方向发展。

两面三刀

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废后成为现实。

皇帝李治下诏:王皇后、萧淑妃密谋以鸩酒毒害皇帝,一并废为庶人,其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

六天后,文武百官上疏:请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顺水推舟马上同意,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永徽六年十月十九日,对于武则天而言,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经过十八年的奋斗,经过两次进宫的波折,她终于成为大唐王朝的皇后,十八年前那句“得见天子,焉知非福”真的应验了。

只不过此时天子,已非彼时天子。

鉴于武则天过去的复杂经历,李治在册立皇后的诏书上还不忘为武则天辩解:武则天确实是先帝的才人,她是因为才华出众才被挑选入宫的。入宫之后,表现得体,举止得当,在嫔妃之间从没有闹出不愉快,为此先帝对她非常赏识。后来先帝就把她赏赐给我,她的经历跟汉代王政君是一样的。

哦,原来是先帝赏赐!

那感业寺那一年又作何解释?

但凡有思维逻辑的人都不会相信李治的鬼话,不过不相信又能怎样呢?皇帝已经对武则天王八看绿豆对上了眼,其他人又能如何呢?

此时,李治以为自己赢了,其实他输了,他费尽心机拥立的新皇后并不是王朝的福祉,却恰恰是这个王朝的祸水。

李治以为武则天是“神仙姐姐”,是亘古少有的才女,但他不知道,武则天其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才女,一张则是“豺女”。

两天后,武则天非常善解人意地给李治上了一道奏章:前些日子,皇上准备册立我为“宸妃”,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坚决反对。他们的反对是需要勇气的,这说明他们心中对皇室充满忠诚,为此,请皇上给他们两人赏赐褒奖!

这样的奏章让李治心花怒放,皇后的心胸果然广阔,居然为反对自己的人请赏,真是贤淑良德。

然而,受褒奖的韩瑗和来济却看透了背后的杀机,奏章表面说是褒奖,实际却暗藏着包袱,这说明先前的反对已经被武则天记在了心里,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一定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这个女人太可怕了。

从此,侍中韩瑗不断请求辞职,以此表明自己无意与武则天为敌,然而已经晚了,武则天已经在心中给韩瑗定了性:该你受的,无论如何你也跑不掉。

等着瞧。

第一道祭品

皇宫似海,玄机几多深。

从古到今,在皇宫中不断上演着喜剧,同时也不断上演着悲剧,只是由来只看新人笑,很少有人再去理会旧人哭。

无论笑与哭,都是皇家争宠的组成部分。

皇家的争宠,主要集中于争储和争后:争储是争夺未来的皇位,争后则是争夺母仪天下的权利。这两项争夺历来在皇宫内都非常激烈,无论如何掩饰,血淋淋的争斗始终无法避免。

同争储一样,在争后的道路上没有并列第一,要么母仪天下,要么残宫冷月,争到最后,都逃不过这两个结局。

现在,王皇后和萧淑妃就沦落到了残宫冷月,而且是仅能通过洞口观看的残宫冷月。

在被废为庶人之后,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关到了皇宫内一个偏僻的别院中,所有的门窗都被钉上了,从此不知是日是夜。

聊以慰藉的是,墙壁上还留出一个小洞口,这个洞口用来给她俩送饭,同时这也是她俩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了。

很多天过去了,除了送饭的人,再无他人。

突然有一天,她们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皇后,淑妃,你们在哪里?

是李治,他因为想念皇后和萧淑妃来到了这里。

其实,以李治的本意,他只是想扶武则天上位,对于王皇后和萧淑妃,他并不想将事情做绝,只要把她们从皇后和淑妃的高位上拿下,至于其他待遇,他愿意一切照旧。

然而,来到关押地一看,这里与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不仅院落狭小,而且门窗紧闭,只有一个小洞与外界相通,而他趴在小洞口,映入眼帘的只有漆黑一片。

境遇天差地别。

身处黑暗之中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一下子哭了出来,她们没想到,皇帝居然还想着她们。

王皇后哭着说道:“我俩犯了罪,已经成了奴婢,哪里还配得上皇后和淑妃的尊称啊?”

王皇后接着恳求道:“如果皇上念及旧情,求皇上让我们重见天日,同时把我们住的这个院子赐名‘回心院’吧!”

屋外的李治答应了,而得到密报的武则天却不答应。

不久,王皇后和萧淑妃在黑暗中等来了一群人,她们满心以为她们的境遇会变好,没想到,没有更好,只有更差。

她们等来的是一场酷刑,以皇帝敕书为名的酷刑。

王皇后在听完敕书后,趴在地上,说道:“愿皇上永远健康,武昭仪永受恩宠,死,是我的本分。”

萧淑妃在听完敕书后,则完全是另外一个反应,她咬牙切齿地说道:“姓武的居然狡诈到这个程度,但愿来生我是,她是,我生生世世都咬断她的喉咙!”

两人表态完毕,酷刑开始,每人一百大棍,然后砍掉手脚,扔入酒缸,按照武则天的说法,这是要让两位老婆娘尝尝骨头酥麻的滋味。

哀号数天,曾经高高在上、恩宠无边的王皇后、萧淑妃在酒缸中死去,成为了武则天树威的第一道祭品。

随后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家的王姓改为蟒,将萧皇后家的萧姓改为枭,至此,武则天取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完胜。

然而酒缸事件对武则天的一生影响也很大,从此她经常做噩梦,在梦中王皇后和萧淑妃拖着血淋淋的肢体向她扑来,她经常在梦中惊醒。

从此,武则天害怕见到猫,皇宫内再也不养猫,她怕猫身上有萧淑妃灵魂附体。

在高宗李治驾崩之后,武则天只回过一次长安,从此长期定居洛阳,可能就是因为长安皇宫的别院里,曾经有两个幽怨惨死的女人。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受到清算后,她们名下的子女也没有逃脱,他们跟自己的母亲一样,被武则天玩弄于鼓掌之间:王皇后认养的太子李忠在王皇后被废后一落千丈,太子身份被废,改封梁王,又从梁王被废为庶人,最终被诬告,勒令自杀;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到了出嫁年龄不让出嫁,还是经过太子李弘的求情,两个大龄公主才得以匆忙出嫁;而萧淑妃原来引以为傲的儿子李素节在担惊受怕三十多年后,还是被武则天绞死在了洛阳南门之外。

此时我想起了一句话:你们在人间尽情的斗吧,我在五指山上看着你们。

与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共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