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当国——一个时代的终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很傻很天真

李显得立为皇太子,这便意味着武则天的天平最终倾向了儿子,然而侄子那一边她同样不想放弃,在她的内心之中,她希望儿子和侄子能够和平共处,共享来自不易的荣华富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武则天在宫中做了一个实验:她命人同时养了一只和一只鹦鹉,然后把它们长期放在一起,希望它们能和平相处。

其实,做这个实验,武则天是付出很大代价的,她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阴影,原本她一直怕猫,因为萧淑妃的诅咒,她一直觉得猫的身上有萧淑妃的灵魂附体。

现在,为了儿子和侄子的和平相处,她愿意克服心理阴影,在宫中养猫。

经过实验,猫和鹦鹉相处得不错,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实验成功了,她想把这个实验成果向大臣们展示。

可令她没想到的是,就在展示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

原本猫和鹦鹉确实相处得不错,但前提是猫不烦躁,也不饿,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猫和鹦鹉才能和平相处。

而当展示开始之后,猫看到围观的人有些多,心里有些烦躁,时间一长,猫的肚子咕咕叫了,这时猫的本性露了出来,它毫不犹豫地扑向了朝夕相处的伙伴,一口咬住了它的脖子,然后将伙伴变成了美餐。

目睹这一幕的大臣一下子僵住了,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再看武则天的脸上,更是一脸的难堪。

猫和鹦鹉和平共处的实验就此失败。

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想别的办法,她想在有生之年调和儿子和侄子的矛盾,从此时起,她更加渴望长寿。

不久之后,长寿的兆头出现了。

武则天的眉毛上边又生出了眉毛,两道新出生的眉毛呈八字形,一个老寿星的形态跃然而出,文武百官一齐向武则天道贺。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武则天心中有些得意。

不过得意没有持续多久,一个多月后,她就患病了,而且有些严重。

这时武则天想起了少室山,她命给事中阎朝隐前去少室山祈祷,以期减轻自己的病痛。

阎朝隐没有辜负武则天的信任,他在少室山上演了一出天体运动:洗澡净身之后,赤裸裸地来参加祈祷仪式,然后趴在剁肉的砧板上,以自己的身体替代了祭祀用的牺牲,以此向上天乞求用自己代替武则天受罪。

老天都被感动了。

在阎朝隐祭祀之后,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药物的作用,武则天的病情缓解了,在听说阎朝隐的事迹后,颜大悦,随后厚赏了阎朝隐。

又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终于想到了让儿子和侄子和平相处的方法,那就是盟誓。

公元699年四月十二日,洛阳的明堂上,一场隆重的盟誓仪式如期进行。

参加这场盟誓的有皇太子武显(不久前赐姓武)、相王武旦、太平公主以及定王武攸暨等武姓亲王,他们一起参加了这场隆重的盟誓仪式。

在武则天的主持下,他们一起写下盟誓,然后一起焚香祷告,然后将盟誓内容写在铁券上,藏进了国史馆。

这下,武则天的心稍稍平定了一些,有盟誓的铁券在,或许儿子和侄子就能和平相处了。

此时的武则天不断向上天祷告,希望再多活一些年,如同《康熙王朝》的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

在这之后,武则天开始服用和尚胡超炼成的“长生不老”之药,服用过后,效果比较明显,病情有所减轻,随后她又将胡超派往嵩山,再次向上天祷告。

说起嵩山,值得多说一点,历代帝王都喜欢到泰山封禅,而武则天最喜欢的是到嵩山封禅,终其一生,她多次前往嵩山,而如今嵩山所在的登封,正是出自武则天的命名。

公元696年,武则天前往嵩山举行封禅仪式,她在嵩山顶添土祭天,在少室山开辟场地祭祀地神,随后她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同时传旨将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为告成县,取“登封告成”之意。

这就是登封的由来。现在我们知道登封,是因为这里有少林寺。

武则天派胡超前往嵩山,便是向天祷告表示感谢,同时投递自己的金简。

金简相当于武则天递给上天的名片,由黄金制成,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总计63个字,内容如下:

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金简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大周国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岳嵩山向天地诸神递上这枚金简报到,请求诸位神仙除去武曌在人间的罪过。

金简投递完毕之后,胡超就回宫复命,胡超对武则天说金简已经投递了,武则天的心安了下来,她以为上天已经收到了她的金简。

其实,上天并没有收到她的金简,时隔1200多年后,河南的一位叫屈西怀的农民收到了这份金简,可惜武则天没能等到他的回复。

1982年5月21日,在嵩山太室山主峰植树造林的屈西怀无意中捡到了这份金简,起初他以为是铜条,没想到回来一鉴定,居然是黄金打造。

在他捡到金简的消息传开以后,很多文物商人找上了门,开价最高的给他开出了10万人民币的天价,屈西怀还是没有答应。

这位商人随后给屈西怀写了一封“血书”,郑重承诺,先给付10万元现金,另外日后将金简销售之后,两人平分销售所得。

面对血书,屈西怀“动心”了,他一溜儿小跑将金简上交给了登封市人民政府。后来登封市人民政府颁发给屈西怀荣誉匾,同时奖励人民币1500元,这下屈西怀的心里踏实了。

登封市人民政府后来将金简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院,经鉴定,屈西怀所捡的金简正是当年武则天向上天乞求“除罪”的金简。这份金简长36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克,目前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如果武则天地下有知,她会作何感想呢?她是否会把办事不利的胡超和尚痛打一顿呢?

泥巴里的哲学

公元700年,武则天76岁了,尽管她还在追求着长寿,但是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这不多的日子里,她还是需要清理一些隐患,不能把这些隐患留给儿子,也不能留给侄子。

在武则天的脑海中,闪现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拥立李显有功的吉顼。

此时的吉顼已经不再是一般的控鹤府官员,他已经升任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而且参与政事,已经是宰相之一。

武则天知道吉顼很有才干,因此有这样的任用,但是她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两年前的一幕,这一幕让她挥之不去。

那是两年前的一场廷争,争辩的双方是武懿宗和吉顼,双方在争论一场战役,他们都在为自己表功。

争论的现场很热闹,身材魁梧的吉顼反应敏捷,措辞激烈,身材矮小而且还驼背的武懿宗相对口拙,被吉顼挤兑得应接不暇,疲于招架,朝堂之上所有人都在看武懿宗的笑话。

然而,吉顼赢得了口舌之争,却丢掉了武则天的信任,从此在武则天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对于这一幕,武则天大为恼火地说道:“吉顼在我面前还看不起武家,一旦到了某一天,这样的人怎么能依靠?”

由此,武则天虽然继续重用吉顼,但是她心中的阴影挥之不去,总有一天会在不经意中迸发。

公元700年的一天,武则天内心的阴影终于发作了。

阴影发作之前,毫无征兆,当时吉顼还在滔滔不绝地向武则天陈述事情,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自我感觉非常好。

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发作了:“够了,你这一套我早听得太多了。”

接着武则天讲述了“狮子骢”事件,之所以讲这次事件,她是有深意的。

武则天说道:“太宗有一匹叫做狮子骢,没有人能驾驭的了。朕做为宫女在一旁陪侍,对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不过需要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敲它的脑袋,还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都对我很赞叹。”

吉顼静静地听着,以他对武则天的了解,他知道武则天下一句肯定不是好话,便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武则天提高了声音,怒喝道:“今天你难道认为有资格弄脏我的匕首吗(想逼我杀你吗)?”

图穷匕见,杀机顿起。

这时吉顼才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赶紧跪在地上求饶,武则天暂时放过了他。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一直痛恨吉顼拥立李显的武三思抓住了这次机会,他想把吉顼彻底赶出朝堂,以泄心头之恨。

事实证明,只要用心找,就一定能找到政敌的破绽,不久,吉顼的破绽被武三思找到了。

吉顼的弟弟为了当官,居然伪造过证件!

这个破绽经过武三思的放大,很快成为压在吉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武则天将吉顼由天官侍郎贬为安固(浙江省瑞安市)县尉——天官侍郎为从三品、副部级,而安固县尉为从九品、副股级。

吉顼就此倒了,不过在上路之前,他跟武则天还有过一次谈话,这次谈话让武则天坐立不安,手足无措。

吉顼对武则天说:“臣今天远离朝廷,恐怕有生之年再无面见圣上的机会,请允许我再讲几句话。”

武则天给吉顼赐了座,说:“还有什么话?说吧!”

吉顼看着武则天说:“把水和泥土和在一起成为泥,它们之间有争斗吗?”

武则天回应:“当然没有。”

吉顼继续说:“如果把泥一分为二,一半做成佛像,一半做成道教的天尊像,他们之间有争斗吗?”

武则天点了点头说:“有了。”

吉顼站了起来,一边向武则天叩头,一边说:“宗室和外戚各得其所,天下就能安定。如今太子已经复位,而外戚还被封为亲王,这就是陛下逼他们争斗,他日必定两不相安。”

武则天纠结了起来,有些无奈地对吉顼说:“朕也知道,可是已经这样了,不这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谈话过后,吉顼离开了洛阳前往安固,不久便在安固病逝。

数年后,吉顼的预言成为现实,武则天毕生追求的和平共处,还是没能实现。

国老离别

同样是拥立李显,吉顼与狄仁杰可谓天壤之别:吉顼只能在安固寂寞死去,而狄仁杰则在有生之年受尽了武则天的恩宠。

说到狄仁杰受恩宠,其实这一切都是狄仁杰应得的。

公元698年八月,鸾台侍郎狄仁杰兼任侍中,而礼部尚书武三思则兼任中书令,武则天这样布局,便是把狄仁杰放到了与侄子武三思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在这之后,武则天给每个宰相出了个小难题:每人推荐一名尚书郎。

武则天看似不动声色,实际却是暗中考察每个宰相的眼力和人品:如果眼力不行,那么必定推荐的人选会出问题;如果人品不行,那么推荐过程中或许就会徇私舞弊。武则天是在借这个方法考察一下宰相,她在等着看宰相们的表现。

狄仁杰推荐的人选很快报了上来,武则天一看,有些吃惊。

狄仁杰报上来的人选名字叫狄光嗣,时任司府丞(库藏部主任秘书,从六品),狄光嗣同时还有一个身份:狄仁杰的亲生儿子,武则天吃惊正是吃惊在狄仁杰居然推荐了自己的儿子。

半信半疑的武则天将狄光嗣委任为地官员外郎(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从六品),这样狄光嗣的品级还是一样,不过位置更加重要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武则天发现,狄光嗣完全胜任地官员外郎的职位,这下她放心了。

为此,武则天对狄仁杰说道:“你足以继承祁奚的美誉了。”

祁奚是谁?为什么武则天会这么说?

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字黄,后世也有人称他为祁黄羊,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当晋国国君让他推荐接班人时,他推荐了解狐,而解狐跟他的关系势同水火,可以称得上仇人。不巧的是,解狐不久去世了,接班人的人选再次空缺。这时他又推荐了一个人——祁午,他的儿子。后来祁午接替父亲,果然表现出色,深得国君赏识,由此,祁奚成为知人善用的典范。

其实,狄仁杰的知人善用并不只是在自己儿子身上,他还向武则天推荐了很多人,比如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这些人在唐朝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的伯乐都是狄仁杰。

基于此,诞生了一个成语:桃李满天下。

这话是武则天对狄仁杰说的。

由于狄仁杰经常向武则天推荐人才,后来武则天感慨地说了一句:“天下桃李,都在你的门下”,“桃李满天下”就是由这句话精炼而来,成语的主角便是狄仁杰。

就这样,狄仁杰一步一步地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成为武则天最不可缺少的一位重臣。到这时,武则天已经不再称呼狄仁杰名字,而是直接称之为“国老”,“狄国老”就是这么叫出来的。

不久狄国老与武则天一起外出游逛,意外发生了。

意外由一阵大风引起,狄仁杰的帽子被刮到了地上,马也受到了惊吓,惊慌地跑了起来,武则天见状,赶紧让太子武显冲上去拉住了狄仁杰坐骑的缰绳,然后从地上捡起狄仁杰的帽子递给了他,一直等到狄仁杰把帽子戴好,才松开了缰绳。

恩宠便是这样无以复加。

此时的狄仁杰有些感到不安,况且他也已经老了,已经将近七十岁了,他开始向武则天请求退休,然而武则天却不同意,朝中谁都能走,狄国老不能走。

几次请求退休未果,狄仁杰只能继续留在朝中,同时也继续受着武则天的恩宠。

每次晋见时,狄仁杰还是坚持下跪,然而却被武则天拦住了:“免了吧,看着你下跪,我心里都难受。”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恩准狄仁杰不需要值夜班,同时警告狄仁杰的同僚:“除了军国大事,轻易不要让狄国老操劳。”

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狄仁杰就成了武则天的国宝大猫。

然而仕途千里,终有一别,公元700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杰抵达了生命的终点,享年七十岁。

狄仁杰逝世之后,武则天说了一句话:“朝堂空矣!”

一句话点出了狄仁杰的人生价值。

后来在数次朝堂讨论时,武则天都感慨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我的国老?”

为官做到这个份上,人生无憾。

回想狄仁杰的一生,非常难得,有的人做得了好官做不了好人,比如许敬宗,有的人做得了好人做不了好官,比如曾经推荐狄仁杰的娄师德,人在官场往往容易公德与私德分裂,而狄仁杰却将两者完美地合二为一。

对武则天,他一向忠诚,天地可鉴;对李唐王朝,他处心积虑,暗下伏笔,难得的是,他居然获得了武则天和李唐王朝的双重认可,这一点非常难得。

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地,对中无愧于自己这一生,或许正是做到这三种无愧,铸就了狄仁杰的无憾人生。

而在无憾人生的背后,狄仁杰也完成了身后的关键布局。

关键的布局

在狄仁杰身后,他在武则天的朝中埋下了一颗钉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颗钉子将发挥重要功效。

这颗钉子的名字叫张柬之

说起来,张柬之的仕途够坎坷的,他是太学生出身,后来通过进士科考试步入仕途,辗转升迁到青城丞,后来与数千人一起参加策论考试,他排名第一,由此升任监察御史。

然而从此之后,张柬之的升迁速度几乎为零,到狄仁杰推荐他时,他还只是荆州长史,而且也不再年轻,已经七十五岁了,幸亏唐朝的官员是终身制的,要是放在现在,张柬之至少已经退休十年了。

狄仁杰早就知道张柬之的能力,他便暗中为张柬之寻找机会,不过一般的机会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知道张柬之是要做大事的人,日后李唐王朝的光复,可能就要依仗这个人。

狄仁杰一直为张柬之留心着机会,不久,机会真的来了。

这一天,武则天跟狄仁杰闲聊,武则天说:“我打算提拔一个真正的人才,你可有人选?”

狄仁杰忙问:“陛下是要用这个人做什么?”

武则天说:“用他做大将或者宰相。”

狄仁杰当即意识到机会来了,他不动声色地说:“如果论文学素养,现有的苏味道等人已经足以胜任。如果陛下要找天下奇才,那么荆州长史张柬之就是,他虽然已经老了,但是确实是个宰相之才。”

不久,武则天果真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将张柬之从荆州长史擢升为雍州司马,相比之下,雍州司马的位置更为重要。

然而这还不是狄仁杰想要的结果,他还在寻找机会。

几天后,武则天又问狄仁杰:“还有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荐?”

狄仁杰回应说:“我之前推荐的张柬之还没有用呢!”

武则天有些惊讶:“我已经用了啊,不是已经委任为雍州司马了吗?”

狄仁杰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不是司马。”

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随后又将张柬之由雍州司马升任为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

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姚崇的推荐,张柬之终于得以参知政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员宰相,这时他已经七十九岁了。

张柬之成为宰相之后,光复李唐王朝的布局开始向深入进行,这时张柬之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接替他出任荆州长史的杨元琰。

公元700年九月,张柬之由荆州长史升任秋官侍郎,而杨元琰则前往荆州接替张柬之留下来的位置,两人在交接之后一起到长江泛舟,就是这次泛舟让两人的手紧紧握到了一起。

船划入江心时,能够倾听他们交谈的只有不断奔流的江水,这时两人一起谈论起武则天,谈到武则天的颠覆唐朝开创周朝,言谈之中,杨元琰慷慨激昂,渴望光复的心喷薄而出,张柬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庆幸又找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

等到张柬之成为宰相之后,便把杨元琰从荆州长史擢升为右羽林军将军,同时还把狄仁杰推荐过的桓彦范和敬晖都安插进左右羽林军,成为羽林军的将军,同时被张柬之安插进去的还有倒台多年的李义府之子李湛,这些人一起构成了日后光复李唐王朝的主力框架。

而这些人其实都是狄仁杰推荐的人选,他在不经意间已经布下了光复李唐王朝的主力格局。

如果说人可以拥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那么狄仁杰一定有这样一双。

黎明前的黑暗

公元701年,这一年武则天七十七岁了,然而她依然没有交权的意思,依旧把权柄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适当放权给她信任的人。

在侄子武承嗣憋屈死后,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他们的受信任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的武承嗣,由此,天下人对此议论纷纷。

在议论的人中,有三个人很是扎眼,他们是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以及李仙蕙的丈夫魏王武延基,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儿子,武则天娘家的侄孙。

三个年轻人涉世未深,并不知道皇家有那么多禁忌,他们便在一起议论起二张的专权,没想到,消息很快走漏,传到了张氏兄弟和武则天的耳中。

三个年轻人的厄运从天而降。

得到消息的武则天下诏,勒令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在家中自杀了断。

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心有多狠,这三个人中,李重润是她的亲孙子,李仙蕙是亲孙女,武延基是她的侄孙同时还是她的孙女婿,就是这样亲密的关系,她依然勒令三个年轻人自杀。

君心似海,武则天的心更似吞噬一切物质的宇宙黑洞。

遭此重大打击,太子武显没有任何表示,跟弟弟武旦一样,他表现得若无其事。

其实,他的心比谁都痛,因为李重润是他和韦氏之间唯一的儿子,他对这个儿子格外看重,日后是要继承大统的,而现在,这个儿子却死于自己的母亲之手,武显心中的痛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

尽管痛,却只能埋在心里。

一年后,强忍悲痛的武显与弟弟武旦以及妹妹太平公主一起做了一件违心的事:上疏母亲武则天请求给张昌宗晋封王爵。

这是武显和武旦最不愿意做的事,然而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兄妹三人还是要去做这件令他们难堪的违心事。

没想到,第一次上疏居然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兄妹三人决定继续上疏,几天后他们再次上疏,强烈要求晋封张昌宗王爵,这一次武则天答应了,不过打了一个折扣,王爵太扎眼了,还是公爵吧。

随后武则天封张昌宗为邺国公,武显兄妹“得偿所愿”。

显然,此时朝中的矛盾已经发生转移,已经由原来的武氏势力与李唐皇族的矛盾,转移成李唐皇族和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矛盾,而对于李唐皇族而言,这段时间,便是黎明前的黑暗。

死刑专业户

身处黑暗之中,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特立独行,要么与之抗争,在武则天放权给张氏兄弟的日子,左台大夫(中央总监察官)魏元忠成为与张氏兄弟抗争的人。

说起魏元忠,其实他成名很早,早在他还是太学生的时候,就因为上疏言事得体被皇帝李治看重,后来在平定徐敬业叛乱时,他也有功劳,正是他建议采取火攻,才一举击败了徐敬业的叛军。

不过进入酷吏横行的时代,魏元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在与张昌宗、张易之对抗之前,他曾经被判过三次死刑。

魏元忠第一次被判死刑,是因为酷吏周兴的诬告,他被判处了死刑,幸好之后死刑又改判为流刑,魏元忠躲过第一劫。

魏元忠第二次被判死刑,是因为酷吏来俊臣,他再次被判处了死刑,而且已经被押解到了法场,在最后时刻,武则天赦免的诏书来了,诏书还没到,传诏人的声音先到。

别人在听到赦免的消息后,立刻跳了起来,而魏元忠却依然不动,他说:“还不知道真假呢,等诏书公布了再说。”

使节抵达之后,魏元忠说:“请您公布诏书。”

使节照本宣科地读完诏书,魏元忠三拜九叩,然后起身,脸上毫无表情,在别人诧异的眼中扬长而去。

魏元忠的第三次被判死刑,是因为目不识丁的酷吏侯思止,他被侯思止打进了大牢,捆住了双脚,然后拽着绳子,在地上倒拖着走。

沦落到这幅田地,魏元忠依然保持幽默:“哎,我只不过是运气太差,从驴身上摔下来了,脚还挂在镫子上,却还要被畜生拖着走。”

魏元忠没疯,侯思止疯了,他加快了倒拖的速度。

这时魏元忠大吼一声:“侯思止,你想要我的头就拿去,何必还逼着我承认谋反!”

就这样,魏元忠被判处了第三次死刑。

不过他是属猫的,不久后跟狄仁杰一起被放了出来,只是再次被贬而已。

后来武则天对这只叫魏元忠的猫产生了兴趣,在一次宴会上,武则天对魏元忠说:“你三番两次被判死刑,到底是什么回事?”

魏元忠幽默的回应:“我就是一只梅花鹿,酷吏们三番两次想割我的肉做肉汤,我有什么办法?”

一句笑话便跟过去的不愉快告别,同时也给武则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魏元忠功力了得。

后来在多人的推荐下,魏元忠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一路升迁到左台大夫,不过也由此遭遇了人生中的第四次险情。

魏元忠这一次的对手是张昌宗和张易之,较之以往的三个酷吏,这两个人更难对付。

魏元忠原本就与张昌宗有仇,而且是很深的仇。

张昌宗的弟弟张昌仪借着兄长们的势力非常狂妄,身为洛阳县令却经常不经允许便直闯洛州卫戍区总司令部的长史办公室,而按照规定,原本他应该在外面等待召唤。

张昌仪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魏元忠出任洛州长史。

有一天,张昌仪依旧直闯长史办公室,他发现办公室里换了一张新面孔,这个人就是魏元忠。

就在张昌仪准备与魏元忠搭话时,魏元忠站了起来,一声大喝把张昌仪震住,然后就把他赶了出来。

以后不听召见不准进来!

这是魏元忠给张昌仪立下的规矩。

从此之后,张氏兄弟把魏元忠记在了心里,这个人是不给他们面子的人。

不久之后,张氏兄弟把魏元忠这个名字又记了一遍,因为魏元忠逮捕了他们在外行凶的家奴,然后给活活打死了。

还得看主人,魏元忠这是打狗给主人看。

张氏兄弟的忌恨又加了一层。

后来,张氏兄弟的忌恨再加一层,因为魏元忠又一次没有给他们的面子。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然而这句话放在魏元忠的身上并不合适,在不给张氏兄弟面子的道路上,魏元忠越走越远。

本来武则天准备把张昌宗另外一个弟弟张昌期擢升为雍州长史,武则天提名张昌期后,其他宰相立刻表示同意,然而魏元忠却说:“我反对。”

随后魏元忠单独晋见了武则天,给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张昌期只是个愣头青,当岐州刺史时,百姓都跑光了,可见他没有能力。雍州长史是重要职务,怎么能交给这样的人呢?”

武则天无奈,只能放弃了委任张昌期的念头。

如果仅仅是反对张昌期升官,或许张昌宗还不会对魏元忠下死手,然而不久之后,魏元忠再次晋见了武则天,这次晋见让魏元忠与张昌宗的矛盾再也不可调和。

魏元忠对武则天说:“我从先帝在时就一直承受国家的恩德,可是我身为宰相,却不能忠于职守,让一些无耻之徒萦绕在陛下的身边,这是我作为宰相的过错。”

魏元忠说完,武则天很不高兴,张昌宗、张易之也很不高兴,于是后果非常严重。

不久,张昌宗的诬告不期而至:魏元忠与太平公主府中的高戬密谋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如拥立太子继位,那样富贵才能长久。

张昌宗的诬告一下子扎进了武则天的心窝,“太子继位”已经成为她的炸点,尽管她已经确认武显为太子,但是一想到太子继位,她的头就会发炸。这是她不愿意想,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到少在有生之年,她不想看到。

现在魏元忠居然有这样的密谋,武则天一下子狂怒起来。

为了坐实魏元忠“拥立太子继位”的事实,张昌宗还安排了一个托,这个托便是李隆基时期的著名宰相张说,当时他还是凤阁舍人(立法官)。

张昌宗交给张说的任务很简单:你就说你亲耳听到魏元忠说过那样的话。

作为回报,张昌宗承诺,事成之后,给你一个更高的官职。

张说同意了,他知道张昌宗说得到就办得到。

张昌宗放心了,他把已经下狱的魏元忠拉到了武则天的面前,然后通知张说前来当面对质。

魏元忠一看张说,当时便吃了一惊:“张说,你要跟张昌宗他们一起陷害我,是不是?”

张说不以为然地看了魏元忠一眼:“魏元忠身为宰相怎么说话跟市井小民一样!”

此时的张昌宗顾不上看两人斗嘴,忙催着张说,让他赶紧发言。

张说悠悠地看了张昌宗一眼,随后开始发言:“陛下请看,在陛下的面前,张昌宗都把我逼成这样,可以想象他在外面的气焰有多嚣张。其实我没有听到魏元忠说那些话,是张昌宗逼我来做伪证,陷害魏元忠。”

张昌宗傻眼了,自己被张说耍了,后来他不是来补台的,而是来拆台的。

张昌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喊道:“张说和魏元忠一起谋反。”

问题大发了。

张说不慌不忙问道:“你的证据呢?”

张昌宗整理了一下思绪,说:“张说曾经形容魏元忠是伊尹、姬旦,伊尹罢黜子太甲,姬旦更是自己代理皇帝,这不是谋反的言论是什么?”

张昌宗以为自己这一句话就把张说逼到了墙角,没想到张说一拳回过来打得他鼻青脸肿。

张说正色说道:“张昌宗、张易之这对兄弟啊,真的是不学无术,他们只知道伊尹和姬旦的名字,却不知道实质。伊尹和姬旦古往今来都是贤相的典范,身居高位,心怀忠诚,陛下任用宰相不正期待宰相们向这两位贤相学习吗?陛下,其实我心里很明白,今天如果迎合张昌宗,我就能马上升官,我没有迎合他,他就说我谋反,很有可能屠我全族。但我更害怕诬陷魏元忠后,他的阴魂会来纠缠我,所以我不敢做伪证。”

眼前的一幕已经演变成闹剧,武则天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她为张昌宗的无知感到丢脸,又为张昌宗被张说的戏弄愤愤不平,索性将怒火发到了张说身上:“张说反复无常,把他押下去和魏元忠一起审问。”

然而心底无私的人,天地总是会宽的,在经历多次审问之后,张昌宗还是没有找到魏元忠和张说谋反的证据,只能草草收场。

魏元忠被贬为从九品的高要县尉(广东肇庆),张说和高戬则被流放岭南,张昌宗导演的闹剧便这样收了尾。

在魏元忠前往高要之前,他跟武则天又见了一面,如果武则天这次能听进魏元忠的劝告,或许就会避免日后的兵变,可惜,武则天没有听进去。

魏元忠不卑不亢地说:“我已经老了,这次前往岭南,恐怕是十死一生,不过陛下将来定有想起我的时候。”

武则天不解,问道:“为什么?”

魏元忠指着侍立在武则天身边的张昌宗和张易之说:“这两个小子,迟早会惹出祸的!”

张昌宗和张易之连忙给武则天跪下,大呼冤枉,而此时魏元忠则在一旁冷眼旁观。

武则天看了魏元忠一眼,冷冰冰地说了一句:“魏元忠,你可以走了!”

两年后,武则天果然想起了魏元忠,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得意忘形

穷人暴富,得意忘形,这两句话用在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身上,非常合适。

如果兄弟俩是有心机的人,或许还会有些许收敛,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两个同样张扬的人选择了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于是便一步一步接近了自己的坟墓。

在接近自己坟墓的同时,他们一度感觉良好,因为他们的身边围绕着一批让他们心情愉悦的人。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手机短信这样写道:“一个单位里的人,就如同爬在同一棵树上的子,下面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上面人的屁股,而上面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下面人的笑脸。”

现在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只需要看武则天一人的屁股,而回过头去,迎接他们的几乎都是笑脸。

御史中丞宋璟却是少数几个不给张昌宗、张易之笑脸的人。

在一次宫廷宴会之上,身为奉宸令(内宫亲卫管理官)的张易之位置在宋璟之上,然而张易之一直对宋璟比较敬畏,因而便做出礼让的姿态,请宋璟坐自己的位子。

张易之说:“先生是当代第一人,怎么能坐在我的下首呢?”

宋璟平静地回应道:“我的才能和能力都很一般,张卿却认为是第一,什么原因?”

就在这时,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郑杲走了上来,对着宋璟说道:“宋先生怎么能称五郎为卿呢?”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卿”在唐代是有其特殊使用背景的,一般用于官职高的人称呼官职低的人,而“郎”则用于身份卑微的人称呼身份高贵的人,比如奴仆称呼主人。

郑杲如此问宋璟,便是觉得宋璟对张易之不够尊重。

这时宋璟表现得依然平静,他对郑杲说:“就官位高低,我是御史中丞,正四品,他是奉宸令,从六品,难道我不应该称他为卿吗?倒是你,你不是张易之的家奴,为什么要称他为郎呢?”

闻听此言,郑杲面红耳赤地走开了,旁边的官员都为宋璟捏一把汗:按官位而言,宋璟确实可以称张易之为卿,然而张易之的背后可是当今皇帝,得罪张易之便是得罪皇帝。

宋璟没有再看张易之,而是自顾自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张易之尽管恨得牙根发痒,也只能暂且按下不表。

也幸亏宋璟有才,武则天比较爱惜,不然,几个宋璟也不够张易之收拾。

除了宋璟,朝中有骨气的官员实在不多,多数官员都向张昌宗和张易之摇尾乞怜,中书令杨再思就是其中的典范。他不仅奉承张昌宗和张易之,对二人的兄弟照样恭敬无比。

司礼少卿(祭祀部副部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曾经有一次设宴款待朝中高官,酒至半酣,张同休开起了杨再思的玩笑:“哎,我怎么看张先生的长相像高句丽人呢?”

高句丽在唐代被视为蛮夷,相比于唐人要显得略低一等,张同休这么说便是拿杨再思开涮,正常的人是接受不了的,这相当于人格侮辱。

杨再思“腾”地站了起来。

他随即用纸剪了一个帽子,扣在了自己的头上,然后把自己的三品紫色官袍脱下来反穿,在宴会上跳起了高句丽舞蹈。参与宴会的人看到杨再思如此滑稽纷纷大笑,张同休笑得格外开心。

跳完之后,杨再思回到座位上,这时有人奉承张昌宗长的清秀,说道:“六郎面庞很像荷花。”

杨再思接过话头:“哎,怎么能说六郎面庞像荷花呢,要我看,却是荷花像六郎。”

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试想,连中书令都无耻到这个地步,其他朝廷官员对于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会奉承到什么地步。

就此,张氏兄弟产生了错觉,他们以为眼前的一切都是应得的,他们配得上这样的场面。

真的配得上吗?

兵变前奏

公元704年,武则天八十岁,这一年她患病了,而且病的比较严重。

形势就此微妙起来。

在武则天患病期间,宰相们已经连续几个月不能看到她,只有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往来传令,他们负责照料武则天的起居。

朝中上下对此议论纷纷。

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崔玄暐在武则天病情稍缓时上了一封奏疏,奏疏中写道:“皇太子和相王仁慈聪明,孝顺友爱,他们足以侍候陛下起居,况且皇宫事关重大,还是不让外姓人出入为好。”

崔玄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武则天信任自己的两个儿子,而不是一味宠信张昌宗和张易之,毕竟儿子比外人还是更值得信任的。

然而奏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武则天只是淡淡地回应道:“知道了,我理解您的厚意。”

就此按下不提。

武则天为什么宁可信任张昌宗和张易之也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呢?

因为她心里有鬼。

总共4个亲生儿子,老大李弘莫名其妙地死掉,老二李贤被她勒令自杀,老三李显被她拘押了十四年,老四李旦被她放在冷板凳上冷了十四年,四个儿子在她的手上都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换做是你,你敢将自己晚年的生活交给儿子吗?

中国古代,凡是皇帝病重便是政治动荡的临界点,现在武则天病重,张昌宗和张易之掌权,大周王朝的政治到了变革的临界点。

洛阳城上空的空气由此紧张了起来。

一方面张昌宗和张易之终于看到了自己末日的来临,他们意识到武则天将要不久于人世,他们想提前有所准备;一方面拥护李显的人也在忐忑不安,尽管李显已经是皇太子,然而连武则天的面都见不到,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即使张昌宗和张易之不做乱,别忘了还有一个武三思呢,万一武则天临终变卦,把皇位传给武三思怎么办?

无数种猜测,无数种结局,究竟该怎样解决目前的困局呢?

忠于李显的官员们开动起脑筋,他们想利用规则,把张昌宗和张易之从武则天的身边赶走。

不久他们找到了机会,有人举报张昌宗曾经找法术师李弘泰看过相,而且准备在定州建造佛像,期待卦象灵验。

这个举报非常致命,如果属实,张昌宗的不臣之心已经跃然而出。

得到消息的武则天命中书侍郎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联合调查,没想到这次调查,三个人却分成了两派:韦承庆和崔神庆是挺张派,宋璟是倒张派。

经过调查,韦承庆和崔神庆的结论是这样的:“张昌宗确实看过相,不过已经禀告过皇上了,按照自首免刑的原则,免予处罚。法术师李弘泰妖言惑众,应该法办。”

这是放过阎王,拿小鬼顶罪。

御史中丞宋璟并不这样认为,他坚决地抓住了张昌宗这个阎王,于是便给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张昌宗已经得到陛下的宠爱,还要去看相,意欲何为?根据李弘泰的交代,张昌宗卜卦的结果是纯乾卦,天子之卦。如果张昌宗认为李弘泰妖言惑众,为什么当时不抓李弘泰送交官府?现在虽然张昌宗奏报圣上,但其依然居心叵测,需要继续追查。”

奏疏上去之后,武则天没有反应。

宋璟继续上奏,武则天依然维护着张昌宗,不仅如此,还要调宋璟去外地查案,将张昌宗案无限期搁置。

武则天的安排被宋璟拒绝了,宋璟还在顽强地坚持着。

与此同时,司刑少卿桓彦范也上疏武则天,要求严办张昌宗,然而还是被武则天拒绝了。

不久之后,在宋璟的坚持下,武则天终于同意将张昌宗下狱,接受宋璟的审问。

胜利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只是别高兴的太早。

就在宋璟对张昌宗开始审问不久,武则天的圣旨到了——赦免张昌宗,召张昌宗进宫面圣。

闹了半天,人家是逗你玩呢。

此时身为御史中丞的宋璟只能不断叹息:只恨没早点把那个小子的脑浆子打出来,又让他给跑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文斗已经陷入绝境,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兵变。

光复大唐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现在八十岁的张柬之选择爆发。

在张柬之的组织下,一些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这些人包括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张柬之、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崔玄暐、中台右丞(国务院右秘书长)敬晖、司刑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他们共同组成了兵变的核心。

五个人定下兵变计划之后,张柬之又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对于兵变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这个人便是右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

李多祚其实不是汉人,他原本是一位靺鞨酋长,后来归顺唐朝,因为屡立战功深受李治和武则天的赏识,辗转升迁便升迁到右羽林军大将军,负责守卫皇宫。

在之前的接触中,张柬之知道李多祚非常重感情,言语之中经常提及李治对自己的恩德,思慕之心溢于言表,张柬之由此认定,这是一个心向李唐王朝的人。

张柬之找到李多祚,双方交谈了起来。

张柬之问道:“将军归唐多少年了?”

李多祚回应说:“三十多年了。”

张柬之继续问道:“将军钟鸣鼎食,尽享富贵,这些富贵是谁给你的?”

李多祚顿时感慨地说道:“当然是先帝。”

张柬之抓住机会启发道:“现在先帝的两个儿子受姓张的两个小子欺负,难道你不想就此回报先帝的恩德吗?”

李多祚顿时明白了张柬之的意思,立刻说道:“只要有利于国家,听从宰相您的指示,不会再顾虑自己的妻子儿女。”

张柬之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兵变已经成功了一半。

有了李多祚的加入,再加上原来左右羽林军中已经安插进去的杨元琰、敬晖、桓彦范、李湛,张柬之手中已经有了一支成形的兵变部队。

一切准备就绪,桓彦范和敬晖秘密晋见了李显,李显同意了。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变正式开始,张柬之兵分两路,一路由他以及崔玄暐、桓彦范带领,直扑玄武门,一路由李多祚、李湛以及李显的女婿时任东宫内直郎的王同皎带领前往东宫迎接李显。

关键时刻,李显又犹豫了,他还是有些害怕。

如果李显犹豫不出,张柬之的兵变便师出无名,很有可能无疾而终,或者中途失败,只有李显这个皇太子出面,兵变才能师出有名,而现在,他犹豫了,不想出头。

这时,李显的女婿王同皎站了出来,对李显说道:“先帝把江山社稷交给殿下,不料殿下被无端废黜,对此人神共愤,至今已经二十三年了。今天禁军和政府高官都行动了起来,同心协力,诛杀暴徒,光复李唐社稷,还是请殿下前往玄武门,满足人们的愿望。”

李显还是有些为难:“暴徒是该诛杀,可是皇上身体欠安,可别惊动了她,我看各位不妨还是往后推一推吧,以后再谋划。”

一旁的羽林将军李湛急了,他急切地对李显说:“各位将军和宰相不顾家族安危,冒着家族被屠的危险起事,就是为了光复李唐社稷,殿下这么说,就是要把他们往油锅里推。如果要阻止他们,还是陛下自己亲自出面吧。”

李湛一句话点醒了李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不是你犹豫不决的时候,必须当机立断。

李显终于下定了决心,他也厌倦了这提心吊胆的日子,今天该做个了结了。

在李湛等人的拥护下,李显来到了玄武门前,张柬之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兵变正式开始。

张柬之一声令下,兵变士兵向守卫玄武门的守军发起攻击,由于事发突然,守军猝不及防,没费多大,兵变部队便冲破了玄武门,直扑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

在迎仙宫长生殿的长廊下,闻讯而出的张昌宗和张易之与兵变部队遇个正着,张柬之不跟他们废话,直接下令乱刀砍死,两位倾国倾城的面首便这样香消玉殒。

紧接着兵变部队包围了长生殿,被惊醒的武则天坐了起来,抬眼一看,迎面走来的是张柬之等人。

武则天急切地问道:“何人作乱?”

张柬之回答道:“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提前奏报。臣在禁宫中调动部队,罪当万死!”

武则天的心被狠狠地扎了一下,她意识到,她遭遇了逼宫,她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武则天往张柬之的身后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李显。

武则天对李显说道:“原来是你啊!现在暴徒已经诛灭了,你可以回东宫了。”

武则天是在做最后的挣扎,她把宝押在儿子的软弱上,她知道这个儿子怕自己如同老怕猫,如果能把他诈回去,自己还能赢得转机。

空气凝重了起来,武则天看着李显,李显也看着武则天,软弱的李显不知道何去何从,他又陷入到犹豫之中,到底是走,还是不走呢?

如果李显就此返回东宫,此次政变就会徒劳无功,而参与政变的人都会遭到武则天的清算,李显明白这个道理,旁边的兵变士兵更是心知肚明。

千钧一发之际,司刑少卿桓彦范站了出来,他对武则天说道:“太子不能再回东宫。昔日先帝将爱子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年龄已经很大,却长久居住东宫,天下百姓,都心向李家,政府官员更是不忘太宗和先帝的恩德,所以才拥护太子,诛杀奸贼。但愿陛下将皇位传给太子,以满足天下人的愿望。”

图穷匕见,水落石出,逼宫之意最终由桓彦范和盘托出。

武则天心里叹息一声,有太多不舍,但已经无可奈何,她把持多年的权柄终于要彻底交出了。

她用眼扫视了一圈,她想看看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这场逼宫,是不是自己曾经得罪过这些人。

她惊讶地看到了李义府的儿子李湛:“你也是参与兵变的将军?我对你们父子不薄啊,今天你居然这样对我!”

李湛闻言,躲到了一边。

接着武则天又看到了天官侍郎崔玄暐:“别人都是经过他人推荐当上宰相,你可是我亲手提拔的,你今天居然也在这里。”

崔玄暐没有像李湛一样躲到一边,相反他平静地对武则天说:“我今天这么做,正是为了回报陛下的恩德。”

武则天顿时明白了一个成语:自作自受,她意识到,自己的时代结束了,结束在自己的儿子之手。

或许,也该结束了。

与武则天时代一起结束的还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富贵,在张昌宗和张易之被乱刀砍死之后,他们的兄弟张同休、张昌期、张昌仪也被斩首,兄弟五人的头颅被挂到洛阳的南洛水桥南岸公开示众,曾经富贵到顶,现在落魄到家。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一天后,武则天下诏,令皇太子李显监督国政,同时赦免天下;

两天后,武则天下诏将皇位传给皇太子李显;

三天后,五十岁的李显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两次登基称帝的皇帝。岁月无情,此时距离他上次登基称帝已有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放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而放在李显身上,却是整整二十二年的天差地别、冷暖自知。

黯然退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曾经有这样一幕:

柔道女子78公斤以上级决赛只剩最后的15秒,中国运动员佟文以1比10落后,如果这个比分保持到终场,日本运动员冢田真希就将获得冠军,在这个项目上实现卫冕。然而,就在此时,佟文主动进攻,以一个漂亮的一本将冢田真希摔倒在地。

佟文赢了,冢田真希在最后的15秒输掉了卫冕的梦想。

在佟文兴奋地一跃而起时,冢田真希一抬头,眼神里流露出失败者写不尽的落寞。

成功与失败,有时就是在那短短一瞬间。

现在,武则天就是倒地的冢田真希,而李显便是一本成功的佟文,人们都去关注胜利者的喜悦,已经没有人再去关注失败者的落寞。

很多对历史不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错觉:在遭遇逼宫后不久,武则天就死了。

其实不然,遭遇逼宫之后,武则天还活着,而且足足活了十个月,百感交集的十个月。

在兵变的第四天,武则天被从长生殿转移到上阳宫,此时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女皇,而只是一个遭到软禁的前任女皇,负责看守她的便是被她呵斥的羽林将军李湛。

在武则天移宫的过程中,多数人无动于衷,冷眼旁观,他们的精力已经集中到新任天子李显身上,对于这个过期女皇,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

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新厌旧,还是有一个人痛哭出声,这个人就是太仆卿姚崇。

对于姚崇的痛哭,张柬之和桓彦范很不满意,大家高兴都来不及,你怎么还哭呢?

姚崇回答说:“我曾经长时间侍奉皇帝,今天看到她这样,心里也很难过。前些日子追随你们诛杀奸贼是做臣子的大义,今天告别昔日君主也是臣子大义,即便被认为犯罪,我也不后悔。”

尽管姚崇表示不后悔,可是他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

当天,他被贬出洛阳,出任亳州刺史。

让你不后悔!

然而人生的祸福其实并没有定数,这次被贬出洛阳反而成就了姚崇,让他躲过了武三思的清算,日后当张柬之等人遭到武三思的整肃时,姚崇安然无恙,并一直挺到了李隆基的开元年间,成为名垂青史的名相。

福兮祸兮,福祸其实总是相依。

在兵变的第五天,皇帝李显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上阳宫,为武则天奉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这便是武则天的由来。

“则天”是什么意思呢?

则天,效法于天地法则之意,其实是指武则天顺应天意民意将皇位传给李显。

真是则天吗?

如果比照现代惯用的“被增长”、“被自杀”、“被代表”,武则天其实也是“被则天”。

与“则天大圣皇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个,便是李渊的尊号。

唐高宗李治曾经给爷爷李渊奉上尊号:神皇帝。“尧”,意思是说,李渊有尧一样的美德,主动禅让了皇位,其实李渊跟武则天一样,都是被动的,武则天是“被则天”,李渊是“被尧”。

无论是主动“则天”也好,被动“则天”也罢,武则天的时代都已经结束了,在她被逼宫到最后去世的十个月中,发生了很多事情。

在这十个月中,太子李显继位,然后每隔十天前往上阳宫探视;

在这十个月中,李显恢复了李唐王朝,武则天一手开创的大周王朝便在无声无息中覆灭;

在这十个月中,李显将郊外祭祀、祖庙祭祀、官员名称全部改回公元683年时的旧称,同时将首都从洛阳迁回长安。

武则天的痕迹正在渐渐消除,她也在渐渐被人遗忘。

回望来时的路,武则天的路称得上波澜壮阔:从公元637年到公元705年,她用68年的时间在李唐王朝的上空画了一个圈,公元637年她还只是13岁的少女,而公元705年,她已经是风烛残年的81岁老人了。

过去的一幕幕不断在她的脑海中闪回,有公元637年的进宫,有公元650年的二进宫,有与王皇后、萧淑妃后宫争宠的一幕幕,也有与李治同治天下的日日夜夜,更让她刻骨铭心的是公元690年九月九日的登基称帝,她做到了前无古人的事情,至于是否后无来者,已经不是她关心的事情了。

凯撒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或许武则天会说,我早做到了。

该如何评价武则天的一生呢?

或许一串数字可以略见一斑:

在武则天逝世这一年,全国总户数达到615万户,人口3714万,无论是比太宗的“贞观之治”还是高宗李治统治的末年,这个数字都有大幅提高;

或许一些开天辟地的事情可以略作说明:

科考在武则天时代开始真正兴旺;

考试糊名防止作弊从武则天开始;

殿试考生由武则天开始;

这些还只是武则天所有事迹的冰山一角。

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她在遗诏里对后事做如下安排: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

同时,武则天诏令在自己的身后要立一块碑——无字碑。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狂妄,她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无法用文字书写;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纠结,她不知道自己的一生究竟该如何总结;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心计,她故意留下无字碑,让千古风流任后人评说;

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并非本意,是中宗李显发泄对母亲的怨恨,故意立碑却不写已经拟好的碑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开天辟地名垂青史的女皇;

有人说,这是一个蝎心肠手中沾满他人鲜血的恶毒女人。

千人千面,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武则天。

如今,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一尊卢舍那佛,相传是武则天捐资建造,相传建造大佛时工匠在心中把武则天当成了模特。

如果这一切属实,有机会可以去一趟龙门石窟,看一看卢舍那佛,看一看,你能看到武则天的那张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