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天壤之别
李光弼离别
公元七六四年,对李豫而言又是一个多事之秋。
这一年同时也是三位名将的人生分水岭,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在这一年各有各的故事。
相比而言,李光弼的故事最少,不如先交代一下。
前面说过,由于反攻洛阳失败,李光弼从人生巅峰摔下,从此与中心舞台渐行渐远。虽然在新镇守的区域也有战绩,但已经于大局无补,成为一个相对边缘化的人物。
李豫仓皇东巡陕州时,向天下节度使发出带兵勤王的诏令。这本是李光弼改善关系重登中心舞台的大好机会,然而,他犹豫了,他看到程元振依然在皇帝身边活跃,他更怕自己勤王后遭遇与来瑱一样的结局。
犹豫再三,李光弼错过了救驾的大好时机,也错过了重返中心舞台的绝佳时刻。
说到底,由于程元振的搅和,李光弼对李豫充满了戒心。
长安收复之后,李豫回想起众多节度使不肯勤王的尴尬往事,他不想日后再发生同样的事情,便想做一点工作,缓和一下跟节度使们的关系。
李豫重点做的是李光弼的工作。他知道,这位名将以前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上次却召而不来,说明他心中有芥蒂。
为了消除李光弼心中的芥蒂,李豫作出了一个试探:委任李光弼为东都留守。
东都留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等于将东都洛阳托付给你,这表明皇帝对你比较信任。
然而,李光弼没有接李豫抛出的橄榄枝,他断然拒绝了。
李光弼说:“我的部队必须迁就江淮地区的粮食运输,不然会供应不上!”
这个理由很牵强,牵强的理由背后,隐藏的是李光弼对皇帝不信任的心。
李豫无奈地摇了摇头,看来,程元振给李光弼留下的后遗症太深了,一时难以根除。
李豫没有放弃,不久又抛出了橄榄枝。李豫将李光弼的母亲接到长安,用非常高的生活标准奉养起来,同时,李豫又把李光弼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光进调到长安,出任禁军将领。
这一切都是为了向李光弼示好。
面对李豫的示好,李光弼惴惴不安,他甚至有了去长安朝见的冲动,但他又忍住了,他看到李豫身边还有一个人——鱼朝恩!
鱼朝恩也是李光弼的老相识。当年围攻安庆绪时,他曾经阻止李光弼分兵阻挡史思明;反攻洛阳时,又是鱼朝恩说服李亨,愣是逼李光弼在时机不成熟时反攻洛阳。
两件事累加到一起,两人的矛盾已经化解不开。现在鱼朝恩正当红,李光弼自然要对他敬而远之,进而与李豫若即若离。
多种因素累加到一起,李光弼对长安充满了复杂情感,在他自己的心里,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义:不忠不孝。
对皇帝,不能于危难时刻率兵勤王,不能算作忠;对母亲,不能在其年老时膝前尽孝,不能算作孝。
虽然两件事李光弼都有苦衷,但他还是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人生一世,怎么到了“不忠不孝”的田地?
令李光弼更加郁闷的是,由于他没有及时奉诏勤王,他在部将面前的威信也大打折扣,以田神功为代表的部将开始对他阳奉阴违,有些事情甚至不通过他便自行决定。
放在以往,李光弼会火冒三丈,予以军法处置;而放在现在,他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上行下效,他还有什么资格说他们呢?
郁闷的心情一直难以排解,李光弼渐渐疾病缠身,即将走到生命尽头。
弥留之际,部将问他,有什么事情需要交代?
李光弼凄凉地说道:“我久在军中,不能奉养老母,已经是不孝子,还有什么话可说!”
说完,李光弼交代左右,取出三千匹绢、三千贯钱分给士兵。既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如就让生者去消受它吧!
公元七六四年七月十四日,李光弼病逝,享年五十六岁。
李光弼去世后,部下将他的灵柩护送回长安,有生之年他没能重返长安,现在他回来了。
李豫闻听,痛心不已,为此辍朝三日,追赠李光弼为太保,谥号武穆。
《新唐书》对李光弼如是评价:
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功居第一,然而,时至今日,世人只知郭子仪,很少有人知道李光弼,这是李光弼的悲哀,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回溯根本原因,或许还是因为李光弼的性格。
李光弼性格刚烈,为人直率,因此决定他适合带兵打仗,却不适合官场;郭子仪性格柔和,为人圆滑,因此决定他既能带兵打仗,同样适合官场。
或许,郭子仪用兵与李光弼相去甚远,然而郭子仪的处世哲学却高出李光弼一截,正是后一因素,让郭子仪屹立四朝不倒,而李光弼,却在小人指指点点下与中心舞台渐行渐远,令人不胜惋惜。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就,性格甚至决定你为后世所传诵的程度。
在李光弼之后,中心舞台上的名将只剩下两位,一位是郭子仪,一位是仆固怀恩,以往他们并肩作战,接下来,他们针尖对麦芒。
逼上绝路
同争取李光弼一样,李豫对仆固怀恩也曾作出努力。
公元七六四年正月,李豫准备派遣摄理刑部尚书颜真卿前往前线慰问仆固怀恩,以此改进双方关系。
颜真卿摇了摇头,对李豫说:“晚了,时间不对!”
李豫不解,为什么?
颜真卿分析道:“陛下巡幸陕州时,臣曾建议征召仆固怀恩勤王,陛下没有同意。如果那时臣去征召,用忠义召唤他,让他带兵勤王,他还有可能来;如今陛下已经还宫,仆固怀恩进不能勤王,退又不愿交出兵权,如今去召唤他入朝,他怎会答应?况且说仆固怀恩会反的只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百官都说仆固怀恩冤枉。陛下如果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那么可以不战而收服朔方之众!”
颜真卿的话合情合理,句句都在点上。在颜真卿看来,李豫已经错过与仆固怀恩化解误会的最佳时机,眼下只能着手做好补救措施,防范仆固怀恩谋反,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
颜真卿一席话又将郭子仪推上了舞台的正中央,对付仆固怀恩,非他不可,他是收服朔方之众的一味药!
李豫连连点头,准备照方抓药。
还是晚了一步,仆固怀恩父子的叛乱突然爆发了。
仆固怀恩对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一直怀恨在心,曾经数次上疏请求李豫诛杀辛云京,然而,李豫没有答应。
心绪难平的仆固怀恩决定自己动手,拿下太原城,诛杀辛云京。
仆固怀恩在辛云京手下发展了一员大将做内线,准备里应外合。不料仆固怀恩的小动作被辛云京察觉,辛云京提前动手将变节大将诛杀,一下子让仆固怀恩的计划胎死腹中。
仆固怀恩索性彻底翻脸,命令儿子仆固带兵攻打太原城,这次攻打,仆固没能得手,反而被早有准备的辛云京打得大败。
惨败的仆固不敢在太原城下过多纠缠,转而引兵攻打榆次,仆固怀恩父子的叛乱从此拉开了序幕。
李豫并不慌乱,他手中有颜真卿开出的药方,只要把郭子仪推上前台,一切将迎刃而解。
李豫对郭子仪说道:“仆固怀恩父子辜负了朕。朕听说朔方将士思念你如同久旱望雨,那你就为朕镇抚河东,只要你出马,驻扎汾州的部队就不会参与叛乱。”
公元七六四年正月二十日,李豫任命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郭子仪与仆固怀恩的针尖对麦芒正式开始。
任命消息传到汾州,立刻产生了积极影响,将士们感叹道:“我们跟随仆固怀恩做不义之事,还有何面目再见汾阳王!”
人未到,影响先到,“郭子仪”品牌先行发挥作用,一下将驻扎汾州的将士拉到唐朝一边,而留给仆固怀恩父子的,只能是凶多吉少。
最先遭殃的不是仆固怀恩,而是他的儿子仆固。
仆固遭殃与他的性格有关,他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围攻榆次久攻不下,仆固命人去祁县调兵,镇守祁县的守将李光逸将兵马全部交出,敦促士兵火速赶路。
出发仓促,士兵们都没来得及吃饭,饿着肚子赶路的士兵渐渐体力不支,更有些士兵落到了后面。
带兵官白玉、焦晖火了,拿起弓箭就向落后的士兵射了过去。
士兵们大惊,连忙问道:“将军为什么要向自己人射箭?”
白玉、焦晖骂骂咧咧地说道:“今天跟人家去造反,最终也免不了一死;反正都是死,射一箭有什么关系!”
一路骂骂咧咧,白玉、焦晖带着士兵赶到了榆次。
本以为如此紧赶慢赶能得到仆固的见面礼,没想到一见面,仆固劈头就问:“怎么来得这么迟?”
白玉、焦晖正准备回应,队伍中的胡人士兵先说话了:“我们胡人骑马,自然慢不了,是汉人士兵不行,行动迟缓!”
仆固闻言,顿时将火撒到了汉人士兵身上,抬手就打了汉人士兵几鞭子。
头脑简单的仆固以为能借此扬威,没想到起的是反作用,虽然挨鞭子的只是少数几个汉人士兵,但所有汉人士兵感同身受,痛心不已。
汉人士兵嘴里嘟哝着:“节度使大人只把胡人当人,不把我们当人!”
不经意中,仆固大祸临头。
半夜,带兵官焦晖、白玉发动兵变,率领愤怒的汉人士兵将睡梦中的仆固乱刀砍死,结束了仆固跌宕起伏的一生。
消息传到汾州,仆固怀恩心中一个激灵,他马上意识到,汾州待不住了,世上什么东西都传染,兵变也会传染。
仆固怀恩决定逃亡,去灵武郡找自己的旧部。
临行前,仆固怀恩与母亲告别,并告知儿子被杀的消息,老太太怒道:“我告诉你别反,国家待你不薄,你偏不听。如今军心已变,大祸必定殃及到我,你说怎么办?”
仆固怀恩不语,给母亲磕了几个头便退了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老太太提刀追了出来:“今天我为国家杀了你这叛贼,再用你的心告慰三军!”
仆固怀恩大叫一声,撒腿就跑,总算躲过了老太太的大刀。
仆固怀恩不敢多作停留,带着三百骑兵渡过黄河投奔灵武郡。
从仆固怀恩叛乱的前因后果看,他确实是被逼反的。
按照李抱玉、辛云京的指控,仆固怀恩让燕国降将原地留任是为了将来图谋不轨,这个指控貌似有一定道理,实际却经不起推敲。
当初仆固怀恩让降将留任,不排除有收买人心的成分,但仅凭此就指控仆固怀恩准备联合降将图谋不轨,那就是无中生有了。
仆固怀恩和郭子仪一样,他们都想在功高震主后保住自己的恩宠同时保住自己的命,所不同的是,仆固怀恩用的是拥兵自重,而郭子仪用的是唯唯诺诺。
前者表面安全,实则危险;后者表面窝囊,实则长久。
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仆固怀恩叛乱真相,根本原因是节度使之间相互倾轧。
由于仆固怀恩平叛有功,地位扶摇直上。在他势力膨胀的同时,客观上对辛云京、李抱玉造成威胁,矛盾由此产生。为了解除仆固怀恩的威胁,辛云京等人把宝押到宦官身上,借骆奉仙、鱼朝恩之口,将疑似谋反的帽子扣到仆固怀恩头上,任凭他如何摆脱,却怎么也摆脱不掉,毕竟宦官身处皇帝的核心层,而仆固怀恩与皇帝隔着几个大气层。
功高震主,同僚倾轧,宦官帮腔,皇帝不明,四个因素集中到一起,仆固怀恩百口难辩,最终走了极端。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针尖麦芒
仆固怀恩逃亡后,郭子仪到了汾州。
如同颜真卿所言,汾州数万士兵齐刷刷向郭子仪归顺,个个欢欣鼓舞,有的甚至泣不成声,众人在欢喜郭子仪到来的同时,也在抱怨郭子仪来得太晚了。如果郭子仪早一点来,或许仆固怀恩就不会走上那条绝路。
郭子仪唏嘘不已,哎,有些事并不是我一人可以决定的。
在郭子仪收拢汾州士兵的同时,仆固怀恩也在收拢朔方士兵,经过收拢,又有数万之众,这些人成为仆固怀恩叛乱的班底。
不过,数万人马还不够,仆固怀恩还需要更多的人,最好能联合回纥和吐蕃。
联合战线很快形成,在利益驱动下,回纥、吐蕃同意与仆固怀恩一起联合进军,在接下来的几年,他们成为唐朝的梦魇。
公元七六四年八月,郭子仪进京面圣,就在这时,探马来报: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总计十万大军即将入侵。
消息很快不胫而走,长安再次震动。
李豫继续照方抓药,下诏命令郭子仪率领诸将前往奉天镇守。
临行前,李豫问郭子仪:“可有破敌方略?”
郭子仪表情轻松,气定神闲地说道:“仆固怀恩不会有什么作为!”
李豫忙问:“为何?”
郭子仪解释道:“仆固怀恩虽然勇猛,但对将士刻薄无恩,将士们并不服他。之所以朔方将士会跟随他入侵,是因为他们多数是关中人氏,思乡心切。仆固怀恩本是臣的部将,他的麾下又都是臣的部曲,他们必然不会对臣刀锋相向,因此臣知道仆固怀恩不会有所作为!”
郭子仪的解释让李豫放宽了心,看来有郭子仪这面盾牌,足以抵挡仆固怀恩。
十月初,仆固怀恩真的来了,联合回纥、吐蕃进逼奉天。
郭子仪的部将们跃跃欲试,纷纷请求率军出征,郭子仪摆摆手,不急!
郭子仪说道:“叛军孤军深入,就是寻求速战,我军坚壁以待,他们就会以为我们胆怯,时间一长,我们的机会就来了。如果我们现在与他们接战,一旦战事不利,必定影响军心。再敢言战者,斩!”
郭子仪按下众将跃跃欲试的心,转而在乾陵以南构筑防线,这条防线就是郭子仪耗死仆固怀恩的砝码。
俗话说,做贼心虚,但凡是贼心都虚,哪怕十万个贼组团,心还是虚的。
与仆固怀恩联合进军的回纥、吐蕃就验证了这一点。虽然他们拥有十万大军,但心里依然没有底,他们只想乘虚而入,占点便宜,至于与唐军硬碰硬死磕,他们不干,有死磕的工夫,还不如保存实力,下回再抢。
十月八日拂晓,仆固怀恩与回纥、吐蕃大军逼近了乾陵,他们想当然地以为郭子仪没有防备,没想到,郭子仪恭候多时了。
一看郭子仪的防线,回纥和吐蕃士兵倒吸几口凉气,看来人家不是没有准备,而是准备多时。
鸡贼的回纥、吐蕃士兵互相看了几眼,不约而同下定撤退的决心,即使仆固怀恩想战,联军也不陪他玩了。
回纥、吐蕃大军纷纷后撤,仆固怀恩独木难支,也跟着回撤。
郭子仪一眼看出了端倪,原来回纥、吐蕃跟仆固怀恩也不是一条心。
这就好办了。
郭子仪马上派裨将李怀光率领五千骑兵追击,这一追,让回纥、吐蕃军队撤得更快了,一路退到了邠州。
退到邠州的回纥、吐蕃军队不甘心就此撤军,他们还想在邠州捞一把,便挥军攻打邠州。
镇守邠州的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和郭子仪的儿子、朔方兵马使郭晞,两个人没有给回纥、吐蕃军队任何机会。
十几天后,眼看无机可乘,仆固怀恩的联合叛军狼狈退去,结束了仆固怀恩对唐朝的第一拨进攻。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惑,回纥战斗力不是很强吗?为何会如此轻易地退去?
这要从回纥军队的战斗特点说起。
回纥军队以骑兵为主,平原冲锋可以把他们的特点最大化发挥,而一旦转为攻坚战、攻城战,骑兵的优势便没了,即便再勇猛的骑兵,也不能骑着马冲上城墙,因此面对郭子仪的防线、邠州的城墙,回纥军队有心无力,只能悻悻而退。
仆固怀恩就此退去,郭子仪得胜回朝,在大唐王朝的功劳簿上又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子仪得胜,李豫有喜有忧,喜的是王朝警报解除,忧的是拿什么赏赐郭子仪呢?
盘算良久,李豫想到了。
尚书令!
这顶官帽久违了!
唐朝尚书令一职,在武德年间出现过,李世民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自从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一职便永久封存了,这是李世民的专利,没有人敢碰。
屈指算来,从公元六二六年李世民登基,到公元七六四年,一百多年间,唐朝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尚书令,现在李豫准备把这象征极高荣宠的帽子扣到郭子仪头上。
换作一般人,可能颠颠地、不知死活地戴上了。
郭子仪坚决拒绝!
郭子仪辞让道:“自从太宗担当过这个官职后,连续数代都没有再设置,近期皇太子(李适,本年初册立)曾经担任过,显然这个官职不是微臣所能承受起的!”
郭子仪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他知道自己已处于功高震主的危险之地,再不知道谦逊,离破家也就不远了。
节外生枝
尽管郭子仪把谦逊当成自己的保护色,一场危机还是险些从天而降。
危机的源头是郭子仪的儿子郭晞,当时正率军驻守邠州。
回纥、吐蕃军队退去后,郭子仪回朝,郭晞却留了下来,率领自己的兵马继续在邠州驻扎。
郭晞虽是名将之后,军纪却十分松弛,在他的松散治军下,他的士兵成了邠州城的祸害,打人、骂人、杀人屡见不鲜,百姓敢怒不敢言。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深感头疼,如果换作别人,他早就出手惩戒了,然而偏偏郭晞是郭子仪的儿子,他得罪不起。
白孝德正为难之际,泾州刺史段秀实主动请缨,要求担任战区总纠察官(都虞侯)。
两人一拍即合。
段秀实上任刚一个月,遇上了一个难题:郭晞手下十七名士兵到集市买酒,寻衅滋事,不仅砸坏了酿酒器具,而且刺死了买酒翁。
放在以往,此事将不了了之,没有人会为了一个卖酒翁得罪郭晞。
段秀实不干了,一声令下,将十七名士兵全部逮捕,斩首示众!
十七颗人头被插到长矛上,醒目地立在市场门口。
郭晞的军营里一下炸了锅,将士们纷纷穿上铠甲,准备复仇。
消息传到白孝德那里,一向勇猛的白孝德也慌了手脚,连忙问段秀实:“怎么办?如何是好!”
段秀实从容一笑:“没什么大不了,我亲自去化解!”
说完,段秀实起身出门,白孝德准备派数十名士兵保护,段秀实摆摆手:“用不着!”
段秀实骑上马走了,跟随他的只有一个瘸腿老兵。
两人刚到郭晞大营门口,全身铠甲的士兵便杀气腾腾地围了上来,段秀实一边笑,一边拍马走入大营,冲着满面杀气的士兵说道:“杀一个老兵,还用得着穿铠甲?不用急,我自己带着头来了!”
士兵们被段秀实说愣了,他们不是没有见过不怕死的人,但像这种死到临头还谈笑风生的人真是少见。
段秀实继续说道:“兵马使(郭晞)大人有什么对不起你们?副元帅(郭子仪)大人有什么对不起你们?你们为什么要发动叛乱败坏郭氏一门?”
段秀实正说话间,郭晞出来了,他要看看这个不给他面子的人长什么样。
段秀实一眼看到郭晞,大声责问道:“副元帅功勋遍布天地,应该有始有终。今日兵马使大人却纵容士兵行暴,而且即将酿成叛乱,一旦发生叛乱,肯定会连累到副元帅。到那时,郭家一门的功名,还会留下多少呢?”
段秀实还想继续往下说,郭晞已经全明白了,当场给段秀实跪下,说道:“幸亏有您教诲,给我指了条明路,焉敢不从命?”
郭晞回头冲手下怒喝道:“卸下铠甲,各就各位,胆敢喧哗者,斩!”
士兵一哄而散,一场已经到了边缘的叛乱就这样被段秀实平息。
当夜,段秀实留宿军中,此举倒把郭晞难坏了。
整整一夜,郭晞不脱衣服,与警卫一起为段秀实守夜。
第二天一早,郭晞随同段秀实一起拜访白孝德,为自己治军不严赔罪。
白孝德下意识地往外面看了看,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了。
自此,郭晞治军日严,麾下士兵再没有成为驻地之祸。
一场危机,本已与郭子仪无限接近,幸好有段秀实这样的高人,轻弹手指,化解于无形。
郭晞的例子也给世人一个警示:无论祖上曾经多么荣光、辉煌,后人都须谦虚谨慎,小心做人,不然,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动摇家族的根基,到那时,悔之晚矣!
智退回纥
公元七六五年九月,仆固怀恩卷土重来。
这一次仆固怀恩的联合战线更加庞大,不仅有回纥、吐蕃,还增加了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落,联军总数达到数十万。
同第一次一窝蜂进攻不同,这一次仆固怀恩采用了多方向、多梯队进攻,吐蕃军队从北道进攻奉天,党项部落从东道进攻同州,吐谷浑、奴剌军队从西道进攻盩厔。
另外,回纥军队在吐蕃军队身后,仆固怀恩统帅朔方兵则在回纥军队身后。
数十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向唐朝逼近,战争阴霾再次向长安上空飘去。
郭子仪不敢怠慢,连忙上疏请求李豫下诏诸道节度使率兵增援。
然而,诏书下达后,诸道节度使反应迟缓,只有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当即放下正在打的马球,马上出征。
诸将和监军宦官劝道:“大军出征还须选一个黄道吉日,不然,诸事不利!”
李忠臣大喝一声:“父母有难,难道还选个黄道吉日去救吗?”
说完,李忠臣率军出征。
单看这一段描述,李忠臣的“忠臣”形象跃然纸上。
然而,历史需要承前启后,用发展、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
在李忠臣“大义凛然”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不仅为增援而去,而且为发战争财而去!
这就是唐朝军队的现状,要么拖延时间不遵从命令,要么表面大义凛然实则暗藏私心,军队到了这个程度,王朝走上下坡路就是自然的结果。
就在李豫焦头烂额调集诸道节度使增援时,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从北方传来:仆固怀恩在行军途中染病死于鸣沙(宁夏中宁)。
左右个个喜上眉梢,李豫却连声叹息:“仆固怀恩没有谋反,是朕被左右蒙蔽了!”
时至今日,李豫终于看清了问题的本质,然而,一切都晚了,仆固怀恩早已走上绝路,而且命丧鸣沙,如果李豫早一点醒悟,不被骆奉仙、鱼朝恩左右,或许仆固怀恩还可以在他的手下当一名有始有终的忠臣。
现在,来不及了!
九月十五日,吐蕃十万大军逼近奉天,与此同时,李豫在长安做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命令宰相及各司长官在西明寺上香、摆素宴、奏乐、祷告。
以此乞求上天,打退吐蕃的进攻!
此举跟王莽临近灭亡时率领大臣痛哭退敌有一拼!
事实证明,打退敌人靠的不是天,也不是佛,而是人。
率先发起冲锋的是朔方兵马使浑瑊,当时他率军驻守奉天。
浑瑊率领二百骑兵向吐蕃大军进攻,他匹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一番冲锋下来,浑瑊生擒吐蕃一员大将,他麾下的二百骑兵没有一个挂彩,个个全身而回。
浑瑊创造的奇迹给整个奉天守军带来了信心,这个时候,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接下来几天,奉天守军挡住了吐蕃大军的进攻,并且不断出击,仅浑瑊一部,就与吐蕃军队交战二百余回,斩首五千。
吐蕃军队进攻不利,引军退到邠州,就地等待回纥军队的增援。
这时,长安城中的李豫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居然准备御驾亲征。
说起来,很有意思,在李豫之前,唐朝皇帝真正敢御驾亲征的也就李世民一人,其余无论高宗李治,还是玄宗李隆基,他们都曾经喊出御驾亲征的大话,但到最后都无疾而终。
李豫这一次呢?
借着李豫“御驾亲征”,鱼朝恩忙活了起来,他确实是个天才,仅仅用了三招,就把长安城搞乱了。
第一招:搜罗官员百姓家里的马匹,用作战马;
第二招:长安城中全体壮年男子一律身穿黑衣,组成国民卫队;
第三招:城门洞堵住两个,只留一个来回出入。
本来长安百姓还处之泰然,三招一出,长安乱!
百姓哗然,纷纷逃命,要么翻墙而出,要么在城墙中间挖洞而出,整个长安城,一片慌乱。
鱼朝恩也傻了,看来自己真不是那块料。
鱼朝恩华丽地一转身,不再忙活之前的三招,而是剑走偏锋,想出一个高招:保护李豫到河中(山西永济)避难。
高,确实是高!
问题是这馊主意还用想吗?
不过,让李豫到河中避难并不容易,至少需要得到百官认可,不然百官不跟随而去,李豫又成了孤家寡人。
鱼朝恩决心试探一下。
一天早上,文武百官列队完毕,等待上朝,然而入朝的大门始终未开,百官窃窃私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突然,鱼朝恩率领十几个禁军士兵拿着明晃晃的大刀走了出来,大声说道:“吐蕃屡次进犯京畿,皇帝准备移驾河中,诸位意下如何?”
百官一时失语,不知如何应对。
这时,一名不起眼的侍御史站了出来。遗憾的是,史书上只记载他姓刘,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
侍御史刘某大声质问道:“敕使(唐代宦官统称)是要造反吗?如今大军云集,不想着戮力同心抵御敌寇,却想胁迫天子弃宗庙社稷而去,不是反是什么?”
小人物,大英雄!
侍御史的一席话戳漏了鱼朝恩,鱼朝恩哑口无言,讪讪而退。
一次酝酿中的放弃长安无疾而终,不然李豫将会创下一个纪录,登基三年,两度放弃国都。
时间走到十月九日,局势发生了微妙变化:吐蕃、回纥军队得到了仆固怀恩去世的消息,开始争夺联军领导权。
仆固怀恩在世时,他是联合战线的缔造者,自然是最高领导。现在仆固怀恩去世,群龙无首,回纥、吐蕃开始争权。
争权一旦展开,便无法停止,两军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以往还联合宿营,现在则划开界限,各自扎营。
这一幕郭子仪看得真切,他顿时悟到了退敌良策:以回纥打吐蕃!
老于兵事的郭子仪知道,以目前的实力,唐军不是回纥、吐蕃的对手,即使勉强顶住回纥、吐蕃的进攻,也将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那样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内部军心也有可能产生变化。为今之计,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回纥打吐蕃,不仅省力,而且节省开支。
郭子仪马上出招,派牙将李光瓒前往回纥大营游说。
出乎郭子仪意料,第一炮哑了。
回纥人根本不相信李光瓒说的话,而且放出话来:“郭公真的在这里?别逗了,你骗我们!如果郭公真的在,能否跟我们见上一面?”
回纥人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郭子仪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郭子仪沉思片刻,对众将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力胜。昔日我跟回纥有几分交情,不如我亲自前去游说,那样就可以不战而胜。”
众将没有主意,只能听郭子仪安排,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劝郭子仪带五百铁骑防身,以防不测。
郭子仪摆摆手:“不必了,五百铁骑无济于事,而且还有可能坏事。”
正说话间,郭晞拦住马头,对父亲劝说道:“回纥人如狼似虎,大人,您是国之元帅,为何要把自己当成给敌寇的诱饵呢?”
郭子仪一字一句回应道:“如果勉强应战,咱们父子都得战死沙场而国家将会更加危急。今日我去跟他们对话,如果他们听从,那将是国家之福;如果不听从,那么我个人身死,但咱们家可以保全!”
郭晞还想苦劝,郭子仪举起马鞭抽到郭晞手上,大喝一声:“走开!”
郭晞下意识躲闪时,郭子仪率领几个骑兵冲出,奔向回纥人的大营。
临近回纥人大营,随行骑兵前去传话:“郭令公前来拜访!”
回纥人惊了,不敢相信是真的,元帅药葛罗更是严阵以待,刀出鞘,箭上弦,虎视眈眈看着唐朝来客。
郭子仪翻身下马,摘掉头盔,解下铠甲,放下武器,信步向药葛罗走去。
郭子仪上前抓住药葛罗的手,责怪道:“回纥对大唐有大功,大唐回报回纥也很丰厚,为何你们要背约?驱军深入我国境内,侵犯京畿郊县,弃前功,结新仇,背恩德,助叛臣,这么做何其愚蠢!况且仆固怀恩叛君弃母,对你们国家又有什么好处?我今天孤身前来,要杀要剐由你,不过在我死后,我的将士们一定会与你们血战到底!”
听郭子仪如此一说,药葛罗明白了八九分,自己可能被仆固怀恩蒙蔽了。
药葛罗解释道:“仆固怀恩骗我,他说,天可汗(唐朝皇帝)驾崩了,郭令公也被诛杀了,中原无主,我这才跟他一起来。如今天可汗在长安,令公又在此统兵,仆固怀恩又遭天谴,我们怎么可能还跟令公动兵!”
郭子仪一听有门,心中狂喜,他不动声色,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棋。
郭子仪点拨道:“吐蕃无道,乘我国内乱,不顾甥舅之亲,吞噬我国领土,侵犯郡县,掠夺财富不可计数,牛马杂畜,漫山遍野,这些不正是上天赐予你们的吗?保全自身军队与大唐交好,击破吐蕃以获得财富,从你的角度而言,还有比这更好的结果吗?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切莫错过!”
一席话说完,郭子仪已经巧妙地抛出鱼饵,静等药葛罗上钩。
药葛罗果然上钩,对郭子仪说道:“我被仆固怀恩蒙蔽,辜负令公太多,今日请求继续为令公效力,击破吐蕃向令公谢罪!另外,我有一个不情之请,仆固怀恩的儿子,是我们可敦(皇后)的兄弟,愿大唐网开一面,不要诛杀!”
郭子仪痛快地点了点头:“好说,好说!”
就在两人相谈甚欢之时,一直在围观的回纥人突然分为两翼,向着郭子仪稍稍逼近,郭子仪随行骑兵见状,冲着对方迎了上去,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郭子仪从容地一挥手:“退回去,不用紧张!”
这时,药葛罗命人把酒拿了过来,他要与郭子仪执酒盟誓。
郭子仪端起酒杯,把酒洒向大地,起誓道:“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两国友谊万岁!如有负约,殒命阵前,家族灭绝!”
郭子仪的盟誓把药葛罗逼到了墙角,药葛罗拿起酒杯,洒向大地,起誓道:“我的誓言与令公一样!”
真会省事!
经此盟誓,郭子仪将回纥化敌为友,而带给吐蕃的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危机。
吐蕃人很快得到了回纥与唐朝和解的消息,顿时大惊失色,连夜拔营退去,试图躲过唐朝与回纥的联合攻击。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几天后,唐军与回纥联军追上了吐蕃大军,一番猛烈进攻后,吐蕃士兵阵亡以万计,所劫掠的物资、人口全部落到了回纥士兵手中。
一场由仆固怀恩引发的战争危机就此结束,表面看起来,唐朝波澜不惊,不费周折,其实,在不费周折的背后是大费周章。
因为,回纥人胃口一向很大,和解的代价自然很高,大军统帅药葛罗虽然话说得大方得体、冠冕堂皇,但人家是有条件的。
没有条件,谁和你和解!
唐朝为和解付出的代价是丝绸以及棉布十万匹,名义是赏赐回纥入朝使节,实际就是“绸缎换和平”。
没有朋友,只有利益,此言不虚!
不过,退一万步说,能用十万绸缎化解一场危机,也算一笔划算买卖,毕竟战争旷日持久、消耗良多,而“绸缎换和平”,短期付出,长期受益。
“绸缎换和平”看起来有些屈辱,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个内忧外患的王朝,自然与如日中天时相去甚远,这是历史使然,也是环境使然,这是王朝的悲哀,也是郭子仪本人的悲哀。
郭子仪不是不想把来犯之敌打得落花流水,可是他手中没有足够筹码,于是只能忍辱负重、放下身段,用一点计谋,化解王朝危局。
能进能退,是为高人;能屈能伸,可称丈夫!
醉打金枝
收复两京,两退吐蕃,数度挽狂澜于既倒,郭子仪行走在功高震主的边缘。
然而,由于郭子仪进退有度、恭敬谦让,即便已经功高震主,他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恩宠,这一点堪称古今中外一个不小的奇迹。
自古,受到皇帝恩宠并不难,难的是有始有终,有头有尾,有唐一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李靖、郭子仪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过,郭子仪的余生也不平坦,他的儿子郭暧就差点惹出祸端。
公元七六五年七月,郭暧受到皇帝李豫的垂青,迎娶了李豫的女儿昇平公主。
迎娶公主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是一个苦差,唐朝公主个个不是省油的灯。
电视剧《贞观长歌》里有一个桥段:
驸马独孤谋向妻子安康公主(张澜澜饰)诉说自己内心的郁闷,他说自己娶了公主之后并不幸福,反而压抑。独孤谋进一步说道,其实,没有几个人愿意娶公主。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独孤谋举了一个例子:
皇帝李世民准备把一个公主嫁给尉迟敬德,结果,本来已经喝得不省人事的尉迟敬德当场就吓醒了!
桥段虽然是杜撰的,但有唐一代,很多人不想娶公主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将公主迎娶进门,你娶到的不是媳妇,而是一个爷,全家谁也惹不起的爷。
不过,这个情况在郭子仪家里有所改观,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不仅不把公主当爷,而且喝了酒之后还敢动手打公主,晋剧经典曲目《醉打金枝》便由此而来。
《醉打金枝》的由来是这样的:
某一年,正赶上郭子仪寿辰,郭暧催着昇平公主去给郭子仪拜寿。
昇平公主不以为意地说道:“我家是君,你家是臣,拜什么拜!”
郭暧有点不服气,嚷道:“皇太子都去给我爹拜寿了,你为什么不拜?”
昇平公主赌气回应道:“他是他,我是我,我就是不拜!”
郭暧刚刚喝过酒,胃里有酒精壮胆,便指着公主嚷道:“你不就仗着你爹是天子吗?我爹还不稀罕当那玩意呢!”
说着,郭暧抬手想打公主,犹豫了一下,又把手放下了。
昇平公主又气又急,冲着郭暧扔下了一句话:“你给我等着!”
说完,便直接出门上了马车,进宫找父亲告状。
事闹大了!
听完昇平公主的告状,李豫平静地说道:“有些事你并不知道。郭暧说得对,如果郭子仪想当天子,天下早就不是李家的了!”
李豫又继续说了一阵,好说歹说把公主劝回了家。
消息传到郭子仪耳朵里,郭子仪蒙了,他想不到郭暧居然敢说那么大逆不道的话,连忙把郭暧捆了起来,押进皇宫,等待李豫治罪。
李豫见状,继续当起了和事佬:“有句俗语说得好,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孩子闺房里的戏言,怎么能当真呢!”
郭子仪心中长出了一口气,连忙跪地谢恩。
回家之后,郭子仪又作了一个秀:痛打郭暧几十大板。
打在儿身,痛在父心,不过大板还要继续,因为这场秀是给公主看的,同时也是给皇帝看的。
一场迫在眉睫的祸端,就这样与郭子仪一家擦肩而过,不仅没有影响郭子仪的恩宠,反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佐料。
经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打金枝》成为中国诸多剧种中的经典曲目,电视剧《醉打金枝》、《新醉打金枝》也陆续问世,这一切,只因为郭子仪很红,而且红得持久。
不然,《醉打金枝》就不会是一出喜剧。
屈指一算,从郭子仪起兵以来,曾经比他红、势头比他猛的人不在少数,比如高仙芝,比如哥舒翰,比如李光弼,比如仆固怀恩,但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虎头蛇尾,除了李光弼算是善终外,其余三人都未得善终。
时至今日,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已经湮没在云烟之中,而郭子仪的形象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久而久之,他的形象还得到了丰富,不仅是古代名将的典范,同时也是福禄寿喜、多子多福的代表。
在热门旅游景点乌镇的百床馆中,有一张经典大床,大床上雕刻的就是多子多孙的郭子仪,导游介绍说,因为郭子仪福禄寿喜样样俱全,而且名下有七个儿子、六个女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不雕刻他的图案,又雕刻谁呢?
人和人真是没法比!
曾几何时,李光弼、仆固怀恩与郭子仪并肩,曾几何时,他们之间只是咫尺之遥,然而,曲终人散,人生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