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第九 學三
书籍:朱子语类
論知行
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 先;論輕重,行為 重。閎祖。 論知之與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公謹。
聖賢說知,便說行。大學說「如切如磋,道學也」;便說「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說「學、問、思、辨」,便說「篤行」。顏子說「博我以文」,謂致知、格物;「約我以禮」,謂「克己復 禮」。泳。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如程子云:「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分明自作兩 腳說,但只要分先後輕重。論先後,當以致知為先 ;論輕重,當以力行為 重。端蒙。 問:「南軒云:『致知、力行互相發。』」曰:「未須理會 相發,且各項做將 去。若知有未至,則就知上理會 ,行有未至,則就行上理會 ,少間自是互相發。今人知不得,便推說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說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沒長進。」因說一朋友有書 來 ,見人說他說得不是,卻來 說我只是踐履未至,涵養未熟,我而今且未須考究,且理會 涵養。「被他截斷 ,教人與他說不得,都只是這箇病。」胡泳。
汪德輔問:「須是先知,然後行?」曰:「不成未明理,便都不持守了!且如曾點與曾子,便是兩 箇樣子 :曾點便是理會 得底,而行有不揜;曾子便是合下持守,旋旋明理,到一唯處。」德明。
聖賢千言萬語,只是要知得,守得。節。
只有兩 件事:理會 ,踐行。節。 學者以玩索、踐履為 先。道夫。 某與一學者言,操存與窮格,不解一上做了。如窮格工夫,亦須銖積寸累,工夫到後,自然貫通。若操存工夫,豈便能常操。其始也,操得一霎,旋旋到一食時;或有走作,亦無如之何。能常常警覺,久久自能常存,自然光明矣。人傑 。
操存涵養,則不可不緊;進學致知,則不可不寬。祖道。
所謂窮理,大底也窮,小底也窮,少間都成一箇物事。所謂持守者,人不能不牽 於物欲,才覺得,便收將 來 。久之,自然成熟。非謂截然今日為 始也。夔孫。 千言萬語,說得只是許多事。大概在自家操守講究,只是自家存得些在這裏,便在這裏。若放去,便是自家放了。道夫。
思索義理,涵養本原。儒用。
涵養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養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工夫,養其所窮之理,兩 項都不相離。纔見成兩處,便不得。賀孫。 擇 之問:「且涵養去,久之自明。」曰:「亦須窮理。涵養、窮索,二者不可廢一,如車兩 輪,如鳥兩翼 。如溫 公,只恁行將 去,無致知一段。」德明。
人之為 學,如今雨下相似:雨既下後,到處濕 潤,其氣 易得蒸鬱。才略晴,被日頭略照,又蒸得雨來 。前日亢旱時,只緣久無雨下,四面乾枯;縱有些少,都滋潤不得,故更不能蒸鬱得成。人之於義理,若見得後,又有涵養底工夫,日日在這裏面,便意思自好,理義也容易得見,正如雨蒸鬱得成後底意思。若是都不去用力者,日間只恁悠悠,都不曾有涵養工夫。設或理會 得些小道理,也滋潤他不得,少間私欲起來 ,又間斷 去,正如亢旱不能得雨相似也。時舉。 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兩 足,左足行,則右足止;右足行,則左足止。又如一物懸 空中,右抑則左昂,左抑則右昂,其實只是一事。廣。
人須做工夫,方有疑。初做工夫時,欲做此一事,又礙彼一事,便沒理會 處。只如居敬、窮理兩 事便相礙。居敬是箇收斂 執 持底道理,窮理是箇推尋 究竟底道理。只此二者,便是相妨。若是熟時,則自不相礙矣。廣。
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
持敬是窮理之本;窮得理明,又是養心之助。夔孫。 學者若不窮理,又見不得道理。然去窮理,不持敬,又不得。不持敬,看道理便都散,不聚在這裏。淳。 持敬觀理,如病人相似。自將 息,固是好,也要討些藥來 服。泳。
文字講說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須是持敬。持敬以靜為 主。此意須要於不做工夫時頻頻體察,久而自熟。但是著實自做工夫,不干別人事。「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語的當,更看有何病痛。知有此病,必去其病,此便是療之之藥。如覺言語多,便用簡默;意思疏闊,便加細密;覺得輕浮淺易,便須深沉重厚。張先生所謂「矯輕警惰」,蓋如此。謨。
或問:「致知必須窮理,持敬則須主一。然遇事則敬不能持,持敬則又為 事所惑,如何」?曰:「孟子云:『操則存,舍則亡。』人才一把捉,心便在這裏。孟子云『求放心』,已是說得緩了。心不待求,只警省處便見。『我欲仁,斯仁至矣。』『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快如此。蓋人能知其心不在,則其心已在了,更不待尋 。」祖道。
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門戶 之人,克己則是拒盜,致知卻是去推察自家與外來底 事。伊川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不言克己。蓋敬勝 百邪,便自有克,如誠則便不消言閑邪之意。猶善守門戶 ,則與拒盜便是一等事,不消更言別有拒盜底。若以涵養對 克己言之,則各作一事亦可。涵養,則譬如將 息;克己,則譬如服藥去病。蓋將 息不到,然後服藥。將 息則自無病,何消服藥。能純於敬,則自無邪僻,何用克己。若有邪僻,只是敬心不純,只可責敬。故敬則無己可克,乃敬之效。若初學,則須是功夫都到,無所不用其極。端蒙。
學者喫 緊是要理會 這一箇心,那紙上說底,全然靠不得。或問:「心之體與天地同其大,而其用與天地流通」云云。先生曰:「又不可一向去無形跡處尋 ,更宜於日用事物、經書 指意,史傳 得失上做工夫。即精粗表裏,融會 貫通,而無一理之不盡矣。」 為 學先要知得分曉 。泳。以下論知為 先。
問致知涵養先後。曰:「須先致知而後涵養。」問:「伊川言:『未有致知而不在敬。』如何?」曰:「此是大綱說。要窮理,須是著意。不著意,如何會 理會 得分曉 。」文蔚。
堯 卿問:「窮理、集義孰先?」曰:「窮理為 先。然亦不是截然有先後。」曰:「窮是窮在物之理,集是集處物之義否?」曰:「是。」淳。
萬事皆在窮理後。經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道夫。
痛理會 一番,如血戰 相似,然後涵養將 去。因自云:「某如今雖便靜坐,道理自見得。未能識得,涵養箇甚!」德明。
有人專 要理會 躬行,此亦是孤。去偽 。 王子充問:「某在湖南,見一先生只教人踐履。」曰:「義理不明,如何踐履?」曰:「他說:『行得便見得。』」曰:「如人行路,不見,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踐履,皆是自立標 致去教人。自有一般資質好底人,便不須窮理、格物、致知。聖人作箇大學,便使人齊入於聖賢之域。若講得道理明時,自是事親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榦。
而今人只管說治心、修身。若不見這箇理,心是如何地治?身是如何地修?若如此說,資質好底便養得成,只是箇無能底人;資質不好,便都執 縛不住了。傅說云:「學於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古訓何消讀他做甚?蓋聖賢說出,道理都在裏,必學乎此,而後可以有得。又云:「惟學遜志,務 時敏,厥修乃來 。允懷 於茲,道積於厥躬。惟?學半。念終始典於學,厥德修罔覺。」自古未有人說「學」字,自傅說說起。他這幾 句,水潑不入,便是說得密。若終始典於學,則其德不知不覺自進也。夔孫。義剛錄云:「人如何不博學得!若不博學,說道修身行己,也猛撞做不得。大學『誠意』,只是說『如好好色,如惡惡 臭』。及到說修身處時,己自寬了。到後面也自無甚事。其大本只是理會 致知、格物。若是不致知、格物,便要誠意、正心、修身;氣 質純底,將 來 只便成一箇無見識底獃人。若是意思高廣底,將 來 遏不下,便都顛了,如劉 淳叟之徒。六經說『學』字,自傅說方說起來 :『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先生至此,諷誦『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曰:『這數 句,只恁地說,而其曲折意思甚密。便是學時自不知不覺,其德自修。而今不去講學,要修身,身如何地修!』」
見,不可謂之虛見。見無虛實,行有虛實。見只是見,見了後卻有行,有不行。若不見後,只要硬做,便所成者窄狹。?。
學者須常存此心,漸將 義理只管去灌溉。若卒乍未有進,即且把見成在底道理將 去看認。認來 認去,更莫放著,便只是自家底。緣這道理,不是外來 物事,只是自家本來 合有底,只是常常要點檢。如人一家中,合有許多家計,也須常點認過。若不如此,被外人驀然捉將 去,也不知。又曰:「『溫 故而知新』,不是離了故底別有一箇新,須是常常將 故底只管溫 習,自有新意:一則向時看與如今看,明晦便不同;一則上面自有好意思;一則因這上面卻別生得意思。伊川云:『某二十以前讀論語,已自解得文義。到今來 讀,文義只一般,只是意思別。』」賀孫。 學聚、問辨,明善、擇 善,盡心、知性,此皆是知,皆始學之功也。道夫。以下專 論知。
人為 學,須是要知箇是處,千定萬定。知得這箇徹 底是,那箇徹 底不是,方是見得徹 、見得是,則這心裏方有所主。且如人學射:若志在紅心上,少間有時只射得那帖上;志在帖上,少間有時只射得那垛上;志在垛上,少間都射在別處去了!卓。
只爭箇知與不知,爭箇知得切與不切。且如人要做好事,到得見不好事,也似乎可做。方要做好事,又似乎有箇做不好事底心從 後面牽 轉去,這只是知不切。賀孫。
許多道理,皆是人身自有底。雖說道昏,然又那曾頑然恁地暗!地都知是善好做,惡 不好做。只是見得不完全,見得不的確。所以說窮理,便只要理會 這些子。賀孫。以下窮理。 這箇道理,與生俱生。今人只安頓放那空處,都不理會 ,浮生浪老,也甚可惜!要之,理會 出來 ,亦不是差異底事。不知如何理會 箇得恁少,看他自是甘於無知了。今既要理會 ,也須理會 取透;莫要半青半黃,下梢都不濟 事。道夫。
人生天地間,都有許多道理。不是自家硬把與他,又不是自家鑿開他肚腸,白放在裏面。賀孫。
一心具萬理。能存心,而後可以窮理。季札。
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窮得理;不能窮得理,不能盡得心。陽。
窮理以虛心靜慮為 本。淳。 虛心觀理。方子。
或問:「而今看道理不出,只是心不虛靜否?」曰:「也是不曾去看。會 看底,就看處自虛靜,這箇互相發。」義剛。
而今看道理不見,不是不知,只是為 物塞了。而今粗法,須是打疊了胸中許多惡 雜,方可。張子云:「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 新意。」人多是被那舊見戀 不肯舍。除是大故聰明,見得不是,便翻了。夔孫。
理不是在面前別為 一物,即在吾心。人須是體察得此物誠實在我,方可。譬如修養家所謂鉛汞、龍虎,皆是我身內 之物,非在外也。廣。
「窮理,如性中有箇仁義禮智,其發則為 惻 隱、羞惡 、辭遜、是非。只是這四者,任是世間萬事萬物,皆不出此四者之內 。」曹問:「有可一底道理否?」曰:「見多後,自然貫。」又曰:「會 之於心,可以一得,心便能齊。但心安後,便是義理。」卓。 器遠問:「窮事物之理,還當窮究箇總會 處,如何?」曰:「不消說總會 。凡是眼前底,都是事物。只管恁地逐項窮教到極至處,漸漸多,自貫通。然為 之總會 者,心也。」賀孫。 凡看道理,要見得大頭腦處分明。下面節節,只是此理散為 萬殊。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箇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 ,也自見得箇大頭腦。若孟子,便已指出教人。周子說出太極,已是太煞分明矣。且如惻 隱之端,從 此推上,則是此心之仁;仁即所謂天德之元;元即太極之陽動 。如此節節推上,亦自見得大總腦處。若今看得太極處分明,則必能見得天下許多道理條件皆自此出,事事物物上皆有箇道理,元無虧欠也。銖。 今之學者自是不知為 學之要。只要窮得這道理,便是天理。雖聖人不作,這天理自在天地間。「天高地下,萬物散殊;流而不息,合同而化」,天地間只是這箇道理流行周遍。不應 說道聖人不言,這道理便不在。這道理自是長在天地間,只借聖人來 說一遍過。且如易,只是一箇陰陽之理而已。伏羲始畫,只是畫此理;文王孔子皆是發明此理。吉凶悔吝,亦是從 此推出。及孔子言之,則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 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言行,君子之樞機;樞 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 天地也,可不謹乎!」聖人只要人如此。且如書 載堯 舜禹許多事業,與夫都俞吁咈 之言,無非是至理。恪。
這道理,若見得到,只是合當如此。如竹椅相似:須著有四隻腳,平平正正,方可坐;若少一隻腳,決定是坐不得。若不識得時,只約摸恁地說,兩 隻腳也得,三隻腳也得;到坐時,只是坐不得。如穿牛鼻,絡馬首,這也是天理合當如此。若絡牛首,穿馬鼻,定是不得。如適來 說克己,伊川只說箇敬。今人也知道敬,只是不常如此。常常如此,少間自見得是非道理分明。若心下有些子不安穩,便不做。到得更有一項心下習熟底事,卻自以為 安;外來 卒未相入底,卻又不安。這便著將 前聖所說道理,所做樣 子,看教心下是非分明。賀孫。
人見得義理熟時,自然好。振。
心熟後,自然有見理處。熟則心精微。不見理,只緣是心粗。辭達而已矣。去偽 。
今人口略依稀說過,不曾心曉 。淳。
學者理會 道理,當深沉潛思。從周 。
義理儘無窮,前人恁地說,亦未必盡。須是自把來 橫看豎看,儘入深,儘有在。士毅。
道理既知縫罅,但當窮而又窮,不可安於小成而遽止也。燾。
今只是要理會 道理。若理會 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會 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理會 得一寸,便是一寸;一尺,便是一尺。漸漸理會 去,便多。賀孫。 看得一件是,未可便以為 是,且頓放一所,又窮他語。相次看得多,相比並,自然透得。德明。
道理無窮。你要去做,又做不辦;極力做得三五件,又倦了。蓋是不能包括得許多事。人傑 。
太凡義理積得多後,貫通了,自然見效。不是今日理會 得一件,便要做一件用。譬如富人積財,積得多了,自無不如意。又如人學作文,亦須廣看多後,自然成文可觀。不然,讀得這一件,卻將 來 排湊做,韓昌黎論為 文,便也要讀書 涵味多後,自然好。柳子厚云,本之於六經云云之意,便是要將 這一件做那一件,便不及韓。端蒙。
只守著一些地,做得甚事!須用開闊看去。天下萬事都無阻礙,方可。從 周。
大著心胸,不可因一說相礙。看教平闊,四方八面都見。方子。
理會 道理,到眾說紛然處,卻好定著精神看一看。驤。
看理到快活田地,則前頭自磊落地去。淳。
道理有面前底道理。平易自在說出來 底,便說;說得出來 崎嶇 底,便不好。節。
今日且將 自家寫得出、說得出底去窮究。士毅。
今人凡事所以說得恁地支離,只是見得不透。 看道理,須是見得實,方是有功效處。若於上面添些玄妙奇特,便是見他實理未透。道夫。
理只要理會 透徹 ,更不理會 文辭,恐未達而便欲已也。去偽 。 或問:「如何是反身窮理?」曰:「反身是著實之謂,向自家體分上求。」廣。
今之學者不曾親切見得,而臆度揣摸為 說,皆助長之病也。道理只平看,意思自見,不須先立說。僩。
便是看義理難,又要寬著心,又要緊著心。這心不寬,則不足以見其規模之大;不緊,則不足以察其文理一作「義」。之細密。若拘滯於 文義,少間又不見他大規模處。
以聖賢之意觀聖賢之書 ,以天下之理觀天下之事。人多以私見自去窮理,只是你自家所見,去聖賢之心尚遠在!祖道。
自家既有此身,必有主宰。理會 得主宰,然後隨自家力量窮理格物,而合做底事不可放過些子。因引程子言:「如行兵,當先做活計。」銖。
萬理洞開。○眾理參 會 。如說「思事親」至「不可不知天」,又事親乃能事天之類,無不互備 。方。 不可去名上理會 。須求其所以然。方子。
「事要知其所以然。」指花斛曰:「此兩 箇花斛,打破一箇,一箇在。若只恁地,是人知得,說得。須知所以破,所以不破者如何。」從 周。 思索譬如穿井,不解便得清水。先亦須是濁 ,漸漸刮將 去,卻自會 清。賀孫。 這箇物事廣錄作「道理」。密,分毫間便相爭。如不曾下工夫,一時去旋揣摸他,只是疏闊。真箇下工夫見得底人,說出來 自是膠粘。旋揣摸得,是亦何補!士毅。廣同。
只是見不透,所以千言萬語,費盡心力,終不得聖人之意。大學說格物,都只是要人見得透。且如「楊氏 為 我,墨氏兼愛 」,他欲以此教人,他豈知道是不是,只是見不透。如釋氏亦設教授徒,他豈道自不是,只是不曾見得到,但知虛,而不知虛中有理存焉。此大學所以貴窮理也。賀孫。 知,只有箇真與不真分別。如說有一項不可言底知,便是釋氏之誤。士毅。
若曰,須待見得箇道理然後做去,則「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工夫皆為 無用矣!頓悟之說,非學者所宜盡心也,聖人所不道。人傑 。
務 反求者,以博觀為 外馳;務 博觀者,以內 省為狹隘,墮於一偏。此皆學者之大病也!道夫。
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 先;論輕重,行為 重。閎祖。 論知之與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公謹。
聖賢說知,便說行。大學說「如切如磋,道學也」;便說「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說「學、問、思、辨」,便說「篤行」。顏子說「博我以文」,謂致知、格物;「約我以禮」,謂「克己復 禮」。泳。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如程子云:「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分明自作兩 腳說,但只要分先後輕重。論先後,當以致知為先 ;論輕重,當以力行為 重。端蒙。 問:「南軒云:『致知、力行互相發。』」曰:「未須理會 相發,且各項做將 去。若知有未至,則就知上理會 ,行有未至,則就行上理會 ,少間自是互相發。今人知不得,便推說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說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沒長進。」因說一朋友有書 來 ,見人說他說得不是,卻來 說我只是踐履未至,涵養未熟,我而今且未須考究,且理會 涵養。「被他截斷 ,教人與他說不得,都只是這箇病。」胡泳。
汪德輔問:「須是先知,然後行?」曰:「不成未明理,便都不持守了!且如曾點與曾子,便是兩 箇樣子 :曾點便是理會 得底,而行有不揜;曾子便是合下持守,旋旋明理,到一唯處。」德明。
聖賢千言萬語,只是要知得,守得。節。
只有兩 件事:理會 ,踐行。節。 學者以玩索、踐履為 先。道夫。 某與一學者言,操存與窮格,不解一上做了。如窮格工夫,亦須銖積寸累,工夫到後,自然貫通。若操存工夫,豈便能常操。其始也,操得一霎,旋旋到一食時;或有走作,亦無如之何。能常常警覺,久久自能常存,自然光明矣。人傑 。
操存涵養,則不可不緊;進學致知,則不可不寬。祖道。
所謂窮理,大底也窮,小底也窮,少間都成一箇物事。所謂持守者,人不能不牽 於物欲,才覺得,便收將 來 。久之,自然成熟。非謂截然今日為 始也。夔孫。 千言萬語,說得只是許多事。大概在自家操守講究,只是自家存得些在這裏,便在這裏。若放去,便是自家放了。道夫。
思索義理,涵養本原。儒用。
涵養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養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工夫,養其所窮之理,兩 項都不相離。纔見成兩處,便不得。賀孫。 擇 之問:「且涵養去,久之自明。」曰:「亦須窮理。涵養、窮索,二者不可廢一,如車兩 輪,如鳥兩翼 。如溫 公,只恁行將 去,無致知一段。」德明。
人之為 學,如今雨下相似:雨既下後,到處濕 潤,其氣 易得蒸鬱。才略晴,被日頭略照,又蒸得雨來 。前日亢旱時,只緣久無雨下,四面乾枯;縱有些少,都滋潤不得,故更不能蒸鬱得成。人之於義理,若見得後,又有涵養底工夫,日日在這裏面,便意思自好,理義也容易得見,正如雨蒸鬱得成後底意思。若是都不去用力者,日間只恁悠悠,都不曾有涵養工夫。設或理會 得些小道理,也滋潤他不得,少間私欲起來 ,又間斷 去,正如亢旱不能得雨相似也。時舉。 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兩 足,左足行,則右足止;右足行,則左足止。又如一物懸 空中,右抑則左昂,左抑則右昂,其實只是一事。廣。
人須做工夫,方有疑。初做工夫時,欲做此一事,又礙彼一事,便沒理會 處。只如居敬、窮理兩 事便相礙。居敬是箇收斂 執 持底道理,窮理是箇推尋 究竟底道理。只此二者,便是相妨。若是熟時,則自不相礙矣。廣。
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
持敬是窮理之本;窮得理明,又是養心之助。夔孫。 學者若不窮理,又見不得道理。然去窮理,不持敬,又不得。不持敬,看道理便都散,不聚在這裏。淳。 持敬觀理,如病人相似。自將 息,固是好,也要討些藥來 服。泳。
文字講說得行,而意味未深者,正要本原上加功,須是持敬。持敬以靜為 主。此意須要於不做工夫時頻頻體察,久而自熟。但是著實自做工夫,不干別人事。「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語的當,更看有何病痛。知有此病,必去其病,此便是療之之藥。如覺言語多,便用簡默;意思疏闊,便加細密;覺得輕浮淺易,便須深沉重厚。張先生所謂「矯輕警惰」,蓋如此。謨。
或問:「致知必須窮理,持敬則須主一。然遇事則敬不能持,持敬則又為 事所惑,如何」?曰:「孟子云:『操則存,舍則亡。』人才一把捉,心便在這裏。孟子云『求放心』,已是說得緩了。心不待求,只警省處便見。『我欲仁,斯仁至矣。』『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快如此。蓋人能知其心不在,則其心已在了,更不待尋 。」祖道。
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門戶 之人,克己則是拒盜,致知卻是去推察自家與外來底 事。伊川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不言克己。蓋敬勝 百邪,便自有克,如誠則便不消言閑邪之意。猶善守門戶 ,則與拒盜便是一等事,不消更言別有拒盜底。若以涵養對 克己言之,則各作一事亦可。涵養,則譬如將 息;克己,則譬如服藥去病。蓋將 息不到,然後服藥。將 息則自無病,何消服藥。能純於敬,則自無邪僻,何用克己。若有邪僻,只是敬心不純,只可責敬。故敬則無己可克,乃敬之效。若初學,則須是功夫都到,無所不用其極。端蒙。
學者喫 緊是要理會 這一箇心,那紙上說底,全然靠不得。或問:「心之體與天地同其大,而其用與天地流通」云云。先生曰:「又不可一向去無形跡處尋 ,更宜於日用事物、經書 指意,史傳 得失上做工夫。即精粗表裏,融會 貫通,而無一理之不盡矣。」 為 學先要知得分曉 。泳。以下論知為 先。
問致知涵養先後。曰:「須先致知而後涵養。」問:「伊川言:『未有致知而不在敬。』如何?」曰:「此是大綱說。要窮理,須是著意。不著意,如何會 理會 得分曉 。」文蔚。
堯 卿問:「窮理、集義孰先?」曰:「窮理為 先。然亦不是截然有先後。」曰:「窮是窮在物之理,集是集處物之義否?」曰:「是。」淳。
萬事皆在窮理後。經不正,理不明,看如何地持守,也只是空。道夫。
痛理會 一番,如血戰 相似,然後涵養將 去。因自云:「某如今雖便靜坐,道理自見得。未能識得,涵養箇甚!」德明。
有人專 要理會 躬行,此亦是孤。去偽 。 王子充問:「某在湖南,見一先生只教人踐履。」曰:「義理不明,如何踐履?」曰:「他說:『行得便見得。』」曰:「如人行路,不見,便如何行。今人多教人踐履,皆是自立標 致去教人。自有一般資質好底人,便不須窮理、格物、致知。聖人作箇大學,便使人齊入於聖賢之域。若講得道理明時,自是事親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榦。
而今人只管說治心、修身。若不見這箇理,心是如何地治?身是如何地修?若如此說,資質好底便養得成,只是箇無能底人;資質不好,便都執 縛不住了。傅說云:「學於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古訓何消讀他做甚?蓋聖賢說出,道理都在裏,必學乎此,而後可以有得。又云:「惟學遜志,務 時敏,厥修乃來 。允懷 於茲,道積於厥躬。惟?學半。念終始典於學,厥德修罔覺。」自古未有人說「學」字,自傅說說起。他這幾 句,水潑不入,便是說得密。若終始典於學,則其德不知不覺自進也。夔孫。義剛錄云:「人如何不博學得!若不博學,說道修身行己,也猛撞做不得。大學『誠意』,只是說『如好好色,如惡惡 臭』。及到說修身處時,己自寬了。到後面也自無甚事。其大本只是理會 致知、格物。若是不致知、格物,便要誠意、正心、修身;氣 質純底,將 來 只便成一箇無見識底獃人。若是意思高廣底,將 來 遏不下,便都顛了,如劉 淳叟之徒。六經說『學』字,自傅說方說起來 :『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先生至此,諷誦『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曰:『這數 句,只恁地說,而其曲折意思甚密。便是學時自不知不覺,其德自修。而今不去講學,要修身,身如何地修!』」
見,不可謂之虛見。見無虛實,行有虛實。見只是見,見了後卻有行,有不行。若不見後,只要硬做,便所成者窄狹。?。
學者須常存此心,漸將 義理只管去灌溉。若卒乍未有進,即且把見成在底道理將 去看認。認來 認去,更莫放著,便只是自家底。緣這道理,不是外來 物事,只是自家本來 合有底,只是常常要點檢。如人一家中,合有許多家計,也須常點認過。若不如此,被外人驀然捉將 去,也不知。又曰:「『溫 故而知新』,不是離了故底別有一箇新,須是常常將 故底只管溫 習,自有新意:一則向時看與如今看,明晦便不同;一則上面自有好意思;一則因這上面卻別生得意思。伊川云:『某二十以前讀論語,已自解得文義。到今來 讀,文義只一般,只是意思別。』」賀孫。 學聚、問辨,明善、擇 善,盡心、知性,此皆是知,皆始學之功也。道夫。以下專 論知。
人為 學,須是要知箇是處,千定萬定。知得這箇徹 底是,那箇徹 底不是,方是見得徹 、見得是,則這心裏方有所主。且如人學射:若志在紅心上,少間有時只射得那帖上;志在帖上,少間有時只射得那垛上;志在垛上,少間都射在別處去了!卓。
只爭箇知與不知,爭箇知得切與不切。且如人要做好事,到得見不好事,也似乎可做。方要做好事,又似乎有箇做不好事底心從 後面牽 轉去,這只是知不切。賀孫。
許多道理,皆是人身自有底。雖說道昏,然又那曾頑然恁地暗!地都知是善好做,惡 不好做。只是見得不完全,見得不的確。所以說窮理,便只要理會 這些子。賀孫。以下窮理。 這箇道理,與生俱生。今人只安頓放那空處,都不理會 ,浮生浪老,也甚可惜!要之,理會 出來 ,亦不是差異底事。不知如何理會 箇得恁少,看他自是甘於無知了。今既要理會 ,也須理會 取透;莫要半青半黃,下梢都不濟 事。道夫。
人生天地間,都有許多道理。不是自家硬把與他,又不是自家鑿開他肚腸,白放在裏面。賀孫。
一心具萬理。能存心,而後可以窮理。季札。
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窮得理;不能窮得理,不能盡得心。陽。
窮理以虛心靜慮為 本。淳。 虛心觀理。方子。
或問:「而今看道理不出,只是心不虛靜否?」曰:「也是不曾去看。會 看底,就看處自虛靜,這箇互相發。」義剛。
而今看道理不見,不是不知,只是為 物塞了。而今粗法,須是打疊了胸中許多惡 雜,方可。張子云:「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 新意。」人多是被那舊見戀 不肯舍。除是大故聰明,見得不是,便翻了。夔孫。
理不是在面前別為 一物,即在吾心。人須是體察得此物誠實在我,方可。譬如修養家所謂鉛汞、龍虎,皆是我身內 之物,非在外也。廣。
「窮理,如性中有箇仁義禮智,其發則為 惻 隱、羞惡 、辭遜、是非。只是這四者,任是世間萬事萬物,皆不出此四者之內 。」曹問:「有可一底道理否?」曰:「見多後,自然貫。」又曰:「會 之於心,可以一得,心便能齊。但心安後,便是義理。」卓。 器遠問:「窮事物之理,還當窮究箇總會 處,如何?」曰:「不消說總會 。凡是眼前底,都是事物。只管恁地逐項窮教到極至處,漸漸多,自貫通。然為 之總會 者,心也。」賀孫。 凡看道理,要見得大頭腦處分明。下面節節,只是此理散為 萬殊。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箇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 ,也自見得箇大頭腦。若孟子,便已指出教人。周子說出太極,已是太煞分明矣。且如惻 隱之端,從 此推上,則是此心之仁;仁即所謂天德之元;元即太極之陽動 。如此節節推上,亦自見得大總腦處。若今看得太極處分明,則必能見得天下許多道理條件皆自此出,事事物物上皆有箇道理,元無虧欠也。銖。 今之學者自是不知為 學之要。只要窮得這道理,便是天理。雖聖人不作,這天理自在天地間。「天高地下,萬物散殊;流而不息,合同而化」,天地間只是這箇道理流行周遍。不應 說道聖人不言,這道理便不在。這道理自是長在天地間,只借聖人來 說一遍過。且如易,只是一箇陰陽之理而已。伏羲始畫,只是畫此理;文王孔子皆是發明此理。吉凶悔吝,亦是從 此推出。及孔子言之,則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 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言行,君子之樞機;樞 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 天地也,可不謹乎!」聖人只要人如此。且如書 載堯 舜禹許多事業,與夫都俞吁咈 之言,無非是至理。恪。
這道理,若見得到,只是合當如此。如竹椅相似:須著有四隻腳,平平正正,方可坐;若少一隻腳,決定是坐不得。若不識得時,只約摸恁地說,兩 隻腳也得,三隻腳也得;到坐時,只是坐不得。如穿牛鼻,絡馬首,這也是天理合當如此。若絡牛首,穿馬鼻,定是不得。如適來 說克己,伊川只說箇敬。今人也知道敬,只是不常如此。常常如此,少間自見得是非道理分明。若心下有些子不安穩,便不做。到得更有一項心下習熟底事,卻自以為 安;外來 卒未相入底,卻又不安。這便著將 前聖所說道理,所做樣 子,看教心下是非分明。賀孫。
人見得義理熟時,自然好。振。
心熟後,自然有見理處。熟則心精微。不見理,只緣是心粗。辭達而已矣。去偽 。
今人口略依稀說過,不曾心曉 。淳。
學者理會 道理,當深沉潛思。從周 。
義理儘無窮,前人恁地說,亦未必盡。須是自把來 橫看豎看,儘入深,儘有在。士毅。
道理既知縫罅,但當窮而又窮,不可安於小成而遽止也。燾。
今只是要理會 道理。若理會 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理會 得二分,便有二分受用。理會 得一寸,便是一寸;一尺,便是一尺。漸漸理會 去,便多。賀孫。 看得一件是,未可便以為 是,且頓放一所,又窮他語。相次看得多,相比並,自然透得。德明。
道理無窮。你要去做,又做不辦;極力做得三五件,又倦了。蓋是不能包括得許多事。人傑 。
太凡義理積得多後,貫通了,自然見效。不是今日理會 得一件,便要做一件用。譬如富人積財,積得多了,自無不如意。又如人學作文,亦須廣看多後,自然成文可觀。不然,讀得這一件,卻將 來 排湊做,韓昌黎論為 文,便也要讀書 涵味多後,自然好。柳子厚云,本之於六經云云之意,便是要將 這一件做那一件,便不及韓。端蒙。
只守著一些地,做得甚事!須用開闊看去。天下萬事都無阻礙,方可。從 周。
大著心胸,不可因一說相礙。看教平闊,四方八面都見。方子。
理會 道理,到眾說紛然處,卻好定著精神看一看。驤。
看理到快活田地,則前頭自磊落地去。淳。
道理有面前底道理。平易自在說出來 底,便說;說得出來 崎嶇 底,便不好。節。
今日且將 自家寫得出、說得出底去窮究。士毅。
今人凡事所以說得恁地支離,只是見得不透。 看道理,須是見得實,方是有功效處。若於上面添些玄妙奇特,便是見他實理未透。道夫。
理只要理會 透徹 ,更不理會 文辭,恐未達而便欲已也。去偽 。 或問:「如何是反身窮理?」曰:「反身是著實之謂,向自家體分上求。」廣。
今之學者不曾親切見得,而臆度揣摸為 說,皆助長之病也。道理只平看,意思自見,不須先立說。僩。
便是看義理難,又要寬著心,又要緊著心。這心不寬,則不足以見其規模之大;不緊,則不足以察其文理一作「義」。之細密。若拘滯於 文義,少間又不見他大規模處。
以聖賢之意觀聖賢之書 ,以天下之理觀天下之事。人多以私見自去窮理,只是你自家所見,去聖賢之心尚遠在!祖道。
自家既有此身,必有主宰。理會 得主宰,然後隨自家力量窮理格物,而合做底事不可放過些子。因引程子言:「如行兵,當先做活計。」銖。
萬理洞開。○眾理參 會 。如說「思事親」至「不可不知天」,又事親乃能事天之類,無不互備 。方。 不可去名上理會 。須求其所以然。方子。
「事要知其所以然。」指花斛曰:「此兩 箇花斛,打破一箇,一箇在。若只恁地,是人知得,說得。須知所以破,所以不破者如何。」從 周。 思索譬如穿井,不解便得清水。先亦須是濁 ,漸漸刮將 去,卻自會 清。賀孫。 這箇物事廣錄作「道理」。密,分毫間便相爭。如不曾下工夫,一時去旋揣摸他,只是疏闊。真箇下工夫見得底人,說出來 自是膠粘。旋揣摸得,是亦何補!士毅。廣同。
只是見不透,所以千言萬語,費盡心力,終不得聖人之意。大學說格物,都只是要人見得透。且如「楊氏 為 我,墨氏兼愛 」,他欲以此教人,他豈知道是不是,只是見不透。如釋氏亦設教授徒,他豈道自不是,只是不曾見得到,但知虛,而不知虛中有理存焉。此大學所以貴窮理也。賀孫。 知,只有箇真與不真分別。如說有一項不可言底知,便是釋氏之誤。士毅。
若曰,須待見得箇道理然後做去,則「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工夫皆為 無用矣!頓悟之說,非學者所宜盡心也,聖人所不道。人傑 。
務 反求者,以博觀為 外馳;務 博觀者,以內 省為狹隘,墮於一偏。此皆學者之大病也!道夫。
上一篇:朱子語類卷第八 學二
下一篇:朱子語類卷第十 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