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创办军事学堂分布(1866~1911年)
近代军事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部队教育(训练)两个方面。晚清军事教育主要是采用西学、学习西方的近代化军事学堂教育。从1866至1911年,清政府先后创办了80余所大大小小的军事学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866至1895年为初创和初步发展时期;1896至1911年为发展高潮期。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增强海防,发展海军,成为强兵御侮的“应办急务”,而创办海军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尤为重要。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创设福州船政学堂。188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为淮军培养骨干。据统计,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创办军事学堂近20所,其中海军学堂12所。此间,还派遣数十人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技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战后,清政府已无力重振海军,于是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陆军。以袁世凯小站练兵和张之洞南京练兵为起点,开始实行编练新军的计划,近代军事教育也随之转入第二阶段。1895年12月,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建江南陆军学堂。同年5月,道员袁世凯奏请设立新建陆军行营武备学堂。随着改革军制和编练新军的逐步展开,一些有识之士和清朝大臣纷纷奏请改革陈旧的武科考试制度。1901年8月清朝廷废止武科,倡设武备学堂。据统计,从1896至1904年,共建立各类军事学堂20所。这些军事学堂大都参照北洋武备学堂章程,聘请德国或日本军人为教官,或委任留洋回国人员执教,所设专业和课程,一般能紧密联系新军建设和军事技术发展的实际,为各省新军培养了不少人才。但由于各省办学条件差异较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1903年3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建议统一全国军事学堂章程,建立三级军事学堂。1904年9月,《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颁行。该章程规定,全国军事学堂分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四级。此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清后期军事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各省相继设立了30所陆军小学堂,4所陆军中学堂和保定陆军兵官学堂也先后创办。有的省还开设讲武堂、速成学堂和各类专业学堂,使晚清军事教育走上了正规化道路。这一时期,到日本学习军事的学生逐年增加,到1911年,总数达2,000余人。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派64人赴日本留学武备、格致和农商各学。图为湖北派遣的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上一篇:晚清军事工业创办与分布(19世纪60年代起)下一篇:清末新军编练情况图(1894~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