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云南之战(1381~1382年)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明朝攻灭元梁王政权,统一云南的作战。

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是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明太祖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曾多次派使臣前往谈判,均被杀害,遂决定以武力统一云南。十四年九月一日,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军30万南征云南。朱元璋根据云南军事地理形势,亲自制定了进军云南的战略。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傅友德率军抵达湖广,兵分两路,从东、北两方面向攻云南。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桓等率兵5万,由永宁(今四川叙永)趋乌撒(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路由傅友德率大军于十二月中旬连克普定(今贵州安顺)、普安(今贵州盘县)及其附属地区,遂进军曲靖(今属云南),大败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部将达里麻所率10余万精兵,占领曲靖。此后,分东路军为二,一部由蓝玉、沐英率领,直趋云南(今云南昆明);一部由傅友德率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北路军。二十二日,梁王获悉达里麻失守曲靖,遂逃往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忽纳砦,自缢而死。二十三日,蓝玉、沐英率师进逼云南板桥,进而占领云南。蓝玉分遣曹震、王弼、金朝兴等率兵2万,向南攻克临安(今云南建水)诸地。沐英分兵趋乌撒,接应傅友德。傅友德大败元守军,进占乌撒,降服东川(今云南会泽)、乌蒙(今云南昭通)、毕节等地。云南、乌撒既下,明军遂移师进攻大理。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攻克大理,段氏就擒。继克鹤庆(今属云南)、丽江等地,至此平定云南全境。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留沐英镇守云南。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经营云南达260余年,直至明朝灭亡。

中国古代火枪

中国古代口径较小的管状射击火器。由枪管、药室、枪柄等组成。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是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的长竹竿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可喷射火焰。绍定五年(1232年)出现了飞火枪,即将火药筒绑缚于矛柄上,在火药中掺有铁滓,与火焰同时喷出,既能喷火伤人,还能格斗拼剌。开庆元年(1259年),发明了突火枪,是中国最早的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火器,其发射原理与现代枪炮相同。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发射时“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宋史》)。

元朝至明朝前期,火铳发展迅速,其中,分为手持铳和大碗口铳两类。在明朝军队编制中,创建了专业使用火器的神机营。16世纪中叶,火绳枪传入中国,明政府遂命仿制,并称其为“鸟铳”,清朝多称为“鸟枪”。早期鸟铳的口径为9~13毫米,全枪长1.3~2米,射程150~300米,较之手持火铳具有射程大、射击精度高的优点。明崇祯八年(1635年),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发火,改善了点火装置的防水能力,但未能广泛使用。清康熙以后,鸟枪种类逐渐丰富,《清文献通考》中记载了军队列装的17种鸟枪。

火枪的出现和应用,很快成为装备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并对传统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时期的火枪

上一篇:明灭夏蜀之战(1371年)下一篇:靖难之役(1399~1402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