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最美的皇后容颜爆表的独门秘决
古代女人如何保养与化妆
古代有很高大上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女人这物种从几万年前到现在都一点没变。石器时代她们命令男人打磨骨制饰品,用动物油脂制作涂抹身体的油膏。中古时期也会死缠烂打要金银首饰,和各种花草玉露驻容养颜的乱七八糟。女性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一大要因。
一般来说,无非就是花瓣草药,甚至动物油脂,调制而成的各种合成品。粉状的、油膏的、固态燃烧的或浸泡在水中的,用法也是涂抹、擦拭、熏染都有。有一句词儿叫‘六宫粉黛’题主肯定听说过,粉黛其实就是两种化妆品。
粉底:米粒磨碎,加香料。具体操作是米汁暴晒后的粉末得成。俗称米粉。还有一种含铅的,叫铅粉。但在唐宋以后就逐渐不用了。在此之外还产生了很多衍生产品,如宋代的 玉女桃花粉,石膏、滑石、蚌粉麝香益母草等。明代还将茉莉花仁提炼而成。清代还将珍珠磨成粉 加入。
口红、腮红:也就是胭脂,一般是花汁拧成。红楼梦 中也有关于胭脂的记载:“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赔了花露蒸叠而成的。”(第44回)
眉笔:黛。矿石,脆软,又称青石。不过是将黛磨成碎,放在砚台中,加水调和,拿笔细细沾来 描画。
汉代以后,西域传来黛块,可以直接拿来描绘,不需要磨粉加水,更为方便。
美甲:凤仙花 捣成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道: 因此,后妃们自然削尖脑袋想尽办法争上龙床,然后再独霸龙床。虽然大多数嫔妃对于争上龙床以求专宠只抱以听天由命、无可奈何的态度。但是,还是有不少宫中女子对待龙床待寝采取积极主动锐意进取的态度,以图获得皇帝的宠爱有加,长盛不衰。
为了获得皇帝的百般呵护和长期宠爱,后妃们都十分注意身体各部位的保养,要力求使自己“面白脱如雪,身光白如素”,让皇帝神魂颠倒,爱不释手,因此,许多后妃都炼就自己的独门绝技,拥有各种独特的美容秘方。下面就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古代四大美女的四大独门秘方:
一、张丽华的独门秘方:“张贵妃美容面膏”
张丽华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她在做孔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当即立为太子。张丽华在他心目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女人。
为了博得陈后主长久的欢心,张丽华千方百计地寻找美容秘方。最后终于在西王母的《枕中方》中找到了一个美容秘诀,使用之后,竟然变得美貌无比,从而得到了李后主的百般宠幸。此方为鸡蛋一个,丹砂一两。调制时先将丹砂研成细末,再在鸡蛋上开一小孔,去黄留清,装入丹砂细末,然后用蜡封固小孔,随同其它鸡蛋一起,让母鸡孵化,待另外雏鸡孵出后,取出蜡封鸡蛋,除去蛋壳,研细敷面。据《肘后备急方》载称:“此蛋粉敷面,令人细嫩光滑,娇媚异常”。丹砂即朱砂,在这里主要是作为红色颜料使用。用此方敷面可使面色白里透红,光滑细腻,不仅可以去除面部等处色素沉着,而且可防止皮肤衰老及皱纹产生。因此方是张丽华经常使用的美容驻颜秘方,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张贵妃美容面膏”。到了明代时,永乐皇帝朱棣博学多才,又对此方作了一些改进,将朱砂改为胭脂,并加入少量卤砂,在宫中广为使用,后妃们使用之后,个个容颜如玉,所以,后来此方又获得了“美人红”的美称。
二、杨玉环的独门秘方:“杨太真玉红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妩媚动人、无人可敌的名句。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儿子寿王的爱妃,她姿色超群,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唐明皇为得到他儿子的爱妃,选召进宫面授机宜,命她暂时出家当女道士,带发修行,赐其道号为“太真”。不久便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册封为贵妃。杨玉环入宫后,为了博取唐玄宗的喜爱,便“冶其容,敏其词,婉姿万态,以中君意”。
杨玉环的独门秘方:“杨太真玉红膏”
她之所以能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与她拥有的美容秘方和善于美容化妆分不开的。杨贵妃经常使用的化妆品名叫“玉红膏”,后人又称之为“杨太真玉红膏”。其方为杏仁、滑石、轻粉各等分,龙脑、麝香各少许,鸡蛋清适量。调剂方法是先将杏仁、滑石、轻粉研为细末,在笼中蒸过,然后加入龙脑、麝香,用鸡蛋清调匀,每日早晨用以敷面。
此方中的杏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油,有滋润皮肤的功效;轻粉色白如雪,外敷不仅能使皮肤洁白细嫩,而且能治疗多种皮肤疾病,有润肤洁肤消炎的功效;滑石性极爽滑,质地细腻,外用不仅可吸附皮肤上的刺激物与毒物,而且还可遮盖皮肤上的雀斑、色素沉着,以及瘢痕等缺陷;龙脑与麝香均为辛香走窜之品,不仅可赋入芳香,而且可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与营养状态,促进色素的吸收,润泽面容,防止皮肤衰老;鸡蛋清质地白净细腻,含有丰富的卵粘蛋白,不仅可粘合方中的各种成分,而且可增加其对皮肤的粘着性,并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起到保温、保湿、防皱、保护皮肤免受各种外来刺激等功效。
据有关文献记载,“玉红膏”这个秘方能“令面红润悦泽,旬日后色如红玉”,因此用此秘方的杨贵妃,青春常在,红颜不衰,每日里都是“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三、慈禧太后的独门秘方:“太后茯苓饼”
清朝的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个十分讲究养生美容的女性。据有关史料记载:慈禧的身体直到晚年都一直保养得很好,特别是脸部,由于保养得法,就是到了六十多岁,仍然红颜未衰,皱纹很少,光滑白晰。
每天一清早,漱洗完毕后,慈禧就要喝一杯人奶,吃一茶匙珍珠粉,然后躺在床上命太监在她脸上轻轻地涂上一层在春天采摘的鲜桃花浸泡的“花液”,等到十几分钟后,再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抹去。这样对保养肌肤十分有效。
慈禧太后的独门秘方:“太后茯苓饼”
慈禧年轻的时候为了取悦咸丰皇帝,专宠后宫,就喜欢吃茯苓饼,以驻颜美容。据《神农本草经》载称:“茯苓性平,味甘淡,久服安魂养神,宁心补脑,健脾和胃,润肤悦颜。”清《桓园录》有述,慈禧命御厨“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三成茯苓、莲子肉、桂圆肉、芡实米、山药来拌匀,蒸熟后,切成饼片。于是,就制作成为茯苓饼。慈禧做了皇太后之后,还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饼,在逢年过节时赏赐群臣,当时人称其为“太后茯苓饼”。
用过晚膳之后,慈禧又开始了晚间的养颜。她命太监将鸡蛋清涂在脸部易生皱纹的地方,直到上床前半小时才用温水将蛋清洗净。接着抹上一种用忍冬花蒸馏制成的养颜花液。这种忍冬花液富有收敛性,涂上后能使皮肤毛孔收缩,这样就把脸上刚才被蛋清绷得很紧的一部分皮肤能重新恢复弹性,同时又能使那些已生成的细小皱纹不再伸长或扩大。
噙含人参,增补元气,这是慈禧的另一独特美容之术。机体的生命活动,全赖气血的相辅相成,气血调和则精神旺盛,体质强健,容颜娇美,百病不生。故调理气血,对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慈禧深谙这一养生之道。据《慈禧太后人参底簿》载称:“自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计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参二斤一两一钱。即每日一钱,按日包好,天天服用。”据说慈禧能获寿七十三岁,也是得助于此。
四、武则天的独门秘方:“天后益母草泽面方”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时并州文水人。因其长得美丽异常,所以十四岁时便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宫中赐封才人。唐太宗死后,她出宫带发为尼。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又将她召入宫中,成为唐高宗李治的宠妃,不久便被赐封为皇后。高宗死后,她自立为“神圣皇帝”,并改国号为周,因而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之所以能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并能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四十余年,除了她“富权略,善用人”之外,也与她的天生丽质,善于化妆美容有密切关系。武则天的美容秘方,被收入武则天时期编纂的《新修本草》,名为“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
唐代的《外台秘要》将其题名为“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其方为五月五日采益母草全草,晒干,捣碎为末,用面粉加水和成团,如鸡蛋大,晒干后又放入炉中烧炼,药的下面先铺一层炭,上边还要再覆盖一层炭,开始用猛火烧约一顿饭的时候,再改用文火煨养一昼夜。这时,益母草即变成白色,把药取出使之凉透,倒入瓷钵中研成极细的粉末,收贮瓶中,密封不使受潮。每次取益母草灰十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研匀用以揩洗面部。此方中的益母草灰,色白而细腻,《本草拾遗》称其“入面药,令人光泽红润”,并能治疗粉刺;滑石粉性爽滑,并能吸附皮肤表面毒物及各种刺激性物质;胭脂,古代多为脂性胭脂,能使面部皮肤红润。
武则天的独门秘方:“天后益母草泽面方”
武则天由于长期使用这一美容秘方,所以到了四五十岁时仍像二十五六岁的青春少女一样年轻,她到了八十三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着那美丽如玉的容颜。据《新修本草》记载,此方功能在于“驻颜泽面,减少皱纹,长期揩洗,颜面如玉色”。
中国古代化妆品的起源
中国古代化妆品的起源
A 秦汉以前的化妆特色
在很早以前的远古时期,人类以群居的氏族形式存在着,人们认为自己的氏族部落都源于某种植物.动物或自然物,从而产生了图腾,又称文身.女人们怕成为部落之间战争的战利品,于是将文身纹在自己的脸上,和身上,使自己丑化.可见在远古时期,化妆的意义并不是变漂亮,而是妇女们的防身术.到奴隶制社会时期化妆的性质起拉变化,妇女们化妆使自己变得漂亮,而非防身,据记载"黄帝炼成金丹,炼金之药汞红于赤霞,铅白于素雪,宫人以汞点唇则唇朱,以铅敷面则面白"<<列子.周穆王>>也说,当时的妇女已经"施芳泽,正娥眉".
远古的妇女就是这样用白色的米粉或铅粉敷面用朱砂或紫草胭脂点唇并涂于双颊,用青色的颜料描眉考古学家在殷商贵妇人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套研磨朱砂的玉石臼,杵和调色盘那样的物品.臼为白色的大理岩材质,内壁呈朱红色,臼的孔周,口面和调色盘上均粘有朱砂,显然这些是墓主生前用于捣研朱砂的物品.
B 秦汉时期至明请时期的化妆特色
(1)秦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形式日益丰富,化妆也日益的普及.其中画眉是古代妇女的传统化妆术之一.汉朝的时候出现了各种眉式妆样, 如八字眉,远山眉,慵来妆等.东晋葛洪著<<西京杂记>>中形容卓文君眉若远山,脸若芙蓉..说的就是远山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风逐渐从质朴转变为绮靡纤丽,上层妇女们大多化妆,化妆的技艺渐趋成熟,出现了:额黄.星靥.贴饰花钿等化妆方法,及用五色绸缎或金银箔片剪成花型或星型,贴于面靥.北朝名歌<<木兰诗>>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诗人庾信<<镜赋>>中的"靥上星稀,黄中月落"都能形象的描绘当时妇女们化妆的情形。
(2)隋唐
隋朝时期,化妆已经是妇女们追求时髦,崇尚新异的必不可少的形式.隋炀帝时期,,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传入宫廷,被后妃们真爱,这种黛又称蛾绿,隋炀帝喜欢看宠妃吴绛仙画眉,每倚"帘顾之,移时不去"的痴看.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广纳四方少数民族.妇女们着胡装,戴胡帽,学胡妆,甚至"乌膏注唇".唐朝中期,社会上流行十几种眉式.据载,唐明皇有眉癖,吩咐宫廷画工画"十眉图"给宫女做示范.画工根据当时流行的眉式,画成拉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昏眉等十种眉式.此外唐代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妆式,如红妆.晚妆.醉妆.泪妆.桃花妆.仙蛾妆.血晕妆等等.丰富多彩的眉式,配以高低偏正的各种发式,浓淡深浅诸般颊容,再加上形形色色的额黄, 星靥..花钿.点痣等唐朝妇女的妆型变化多样.异彩分呈.
中国古代化妆品的起源
(3)宋朝以后至明清
与唐朝妇女的豪爽恣肆,多事浓艳相比,宋带妇女则倾向淡雅优柔之美.这与宋人的审美观念有关.宋人对绘画诗文力求有"韵"即用简易平淡的形式表达绚丽丰富的实质,这种美学思想反映在妇女的化妆上,就发展为尚淡雅.非浓艳的倾向.并且宋代的时尚也是汉朝的复古.因为当时的宋朝流行西域传入的翠绿色"青雀头黛""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而远山眉是汉朝时期流行的眉式.
(4) 明清
此时,化妆已经普及, 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中重新总结了前朝代的图谱,计有鸳鸯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横云眉、倒晕眉共十种。其实古人诗文中出现的眉式何止这十眉呢?但这些夸张的眉式渐渐地退出了女性的审美视角,如清代绘画中的仕女大多是两弯温婉秀美的柳眉。因为那时的妇女们更注重皮肤的保养,最典型的就数慈禧太后了,<<千金美容方>>里记载"慈禧太后驻颜方"慈禧为了使皮肤白嫩柔滑有光,每十天服一银匙珍珠粉,每天喝大半碗人奶,晚上用鸡蛋清搽脸,就寝前半个小时才去洗.
慈禧化妆前,先会让宫女用一根玉棍在脸上上上下下的滚动,起按摩的作用,然后再上粉.她用的粉和胭脂都是宫廷里自制的,用上好的贡米细研五六次后再与铅粉混合而成的,胭脂则是用玫瑰花浸泡制成的.可是到了清朝末年明国出年,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腹地的变化,而中国古老化妆的传统也慢慢流失.
相关阅读推荐:
古代化妆品有哪些?古代人是如何化妆的
历史上的日本女人化妆为什么那么“丑”?
戏说古代后宫佳丽用的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