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国外历史之“吵”出来的美国宪法

叫奇迹,还是不叫奇迹?

美国女传记作家凯瑟琳·德林克·鲍恩的《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是美国中学生历史课的经典读物,现在,这本书从美国来到中国

2013年7月21日下午,在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地下二层,一场由上海新经典图书公司组织的沙正讨论得热火朝天。北京万圣书园的经营者刘苏里担任沙龙的主持人,参加沙龙的嘉宾是与沙龙主题关联度非常高的两位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刘瑜和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张千帆。

之所以说美国宪法是“吵”出来的宪法,是因为在鲍恩的描写中,1787年的美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地方强而中央弱,大小州、南北州、工农州之间纷争不绝……要在此局面中制出一部通行于这片广袤土地的宪法,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任务。齐聚费城的55位会议代表,平均年龄不到43岁,来自12个州,代表不同利益群体。在讨论期间,有人威胁,有人离场,坚定的人都曾绝望,火药味充满会议现场。

沙龙讨论刚开始,现场嘉宾在观点交锋时也显露出些许“火药味”。主持人刘苏里的声音很沉稳,同样作为研究者的他负责“控场”,也负责抛出问题,引导两位嘉宾正面“交锋”。在不同的观点中激荡思想,恐怕是在场的读者更乐于见到的场景。

刘苏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书的译名。在图书出版之前,编辑曾经给他看过书稿,他曾建议编辑把“奇迹”改为“重生”或“新生”。刘瑜则认为两种叫法都可以,因为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看,美国这段历史可谓前无古人,她觉得书名叫奇迹也无妨。

“我不同意两种译法的任何一种。”针对刘苏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张千帆教授在回应时抛出了相左的看法。

“我尤其反对苏里说的新生。”张千帆接着说,“如果尊重书的原名,应该是费城奇迹。”

张千帆说:“美国立宪,事后来看,它在制度建设方面确实是一个奇迹,体现在很多方面。它的这种模式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以前只有理论上的设想。”

华盛顿为什么没做美国的皇帝

张千帆认为美国宪法制定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的社会条件,“它的这种权利格局是比较均衡的,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说我就是老大我说了算,意见跟我不一致的闭嘴”。

在讨论中三人共同提到了华盛顿为什么没做美国皇帝的问题。张千帆认为“至少华盛顿是一个伟人,有人要把他推到皇帝的位置上,他自己不愿意。”

接着华盛顿的话题,刘苏里说:“最近商务印书馆要再版《华盛顿选集》,我看到确实几处提到这件事,我认为这个故事确实是真故事。从当时美国独立战争的状态,以及它的胜利,我们差不多可以说,如果华盛顿愿意做皇帝,他是可以做的,但他为什么没有做?”

刘瑜比较同意张千帆的看法,她说:“虽然在当时来说,可能华盛顿手下的人想拥戴他做皇帝或者君主国王,但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几乎不太可能让他做到这一点。当然,华盛顿本人也没有这方面的野心,历史上存在很多偶然,如果不是华盛顿,是别人,有可能美国要走更多的弯路。如果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来说就是一个奇迹,怎么可能赢得了战争,接下来回家种田呢?而且华盛顿喜欢种田,他确实是农夫,这是他个人的精神气质。包括这本书中讲到的,在这会议的127天,因为他是这个会议的主席,根据程序规则,主席不能发言或者表态的,所以他从头到尾这127天几乎一言不发地坐在会议里,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刘瑜还讲到了书中的一个细节,就是总统是否应该领工资。她说:“书中有一段讲到,当时曾经争论要不要给总统工资。因为对他们觉得如果是冲着工资来当总统,有可能会被腐化,一个人有一定的财产,再去从政,才可能不受利益的诱惑。所以当讨论要不要给总统工资时,华盛顿坐在那里极其尴尬,大家都知道他将要成为第一任总统。我们也可以看出,华盛顿的个人精神气质对于美国的走向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