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趣事
苏轼书论
苏轼的“书论”是他在日常学习中通过拜读前人的书画作品,总结出的心得。“书论”又像是苏轼的题注和心得,通过学习他人的书画作品来充实自己对书画知识的理解。比如张旭的草书、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欧阳询的书法作品等等。
苏轼通过拜读书法大师们作品,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后来汇成“书论”一文。苏轼总结他人书画作品特点时,只用数十字,就能将自己的领悟表达出来。
在“书论”一文中,苏轼认为欧阳询的书法作品结构紧致,字形优美,尤其是小楷最为美观。苏轼欣赏张旭的书法作品时,认为张旭的书法形神俱佳,字体飘逸美观,被苏轼称为“神逸”。并称张旭的草书飞舞,形散而神不散,是草书书法技巧集大成者。苏轼当年在长安看见了张旭所写的《郎官石柱记》,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论”一文中,苏轼除了对各大家的书法作品进行了鉴赏评析之外,还提到了书法写作技巧。其中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例来说明要想练成一代书法大家,需要很多的努力。以王羲之的“墨池”为例,王羲之坚持练习书法数十年,期间将池水都染黑了,毛笔写秃了很多支。王献之小时候练习书法时,父亲王羲之通过看王献之拿笔姿势就知道他是否能成大器。换而言之,只有正确的书法姿势和写作技巧,才能提升书法水平。
苏轼“书论”一文,以每位书法大家为例,讲述了自己对草书、篆书等的理解,文章浅显易懂,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苏轼趣事
苏轼是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其文学成就代表了宋朝时期文学的最高峰,这样一个人是非常机智的,也是非常幽默的一个人人,在生活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智慧,苏轼的许多小故事现在还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趣事,下面小编就讲一个苏轼赴宴的小故事,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机智,也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学。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去京城参加科考,但是有六个人看不起苏轼,就想戏弄一下苏轼,于是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想要在席间戏耍苏轼。苏轼接到邀约欣然前往,入席之后,一人提议,要行酒令,酒令的内容必须要包含一个历史典故,这样就可以独享一盘菜,其余五个人都大声赞成,于是就开始了。一个人说:“姜子牙钓鱼。”于是端走了鱼;另一个人说:“秦叔宝长安卖马。”于是得意的拿走了马肉;又一个人说:“苏武贝湖牧羊。”第三个人志得意满的拿走了羊肉;第四个人说:“张翼德涿州卖肉。”又将肉拿到了自己面前,最后一个人说:“关云长荆州刮骨。”最后一盘骨头也被他拿走了。六个人幸灾乐祸的看着苏轼,苏轼不慌不忙的说:“秦始皇吞并六国。”于是将六盘菜都拿到了自己面前,六个人目瞪口呆。
这则故事是民间笑谈,至于苏轼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不得而知,总之可以看到民间对苏轼的智慧与才学是相当崇拜的。
苏轼弟弟
世人只道苏轼的伟大和坎坷,却很少提到苏轼的弟弟,可能是苏轼的光环太过于明显,可能是苏轼的成就太过于卓越,抑或者是苏轼的人生经历太过于坎坷,这些将人们的眼光积聚在他的身上,无暇顾及到其他人的成就,比如说是他的胞弟,今天撇开苏轼,来看看他这个弟弟苏辙。
苏辙,乃苏东坡一母同胞的胞弟,其父是苏洵。苏辙比起苏东坡的出生晚上了两年,自小他们兄弟俩便是好伙伴,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他们的父亲在他们初成时开始刻苦发愤,这种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他们兄弟俩,加上母亲的大力支持,苏氏一门三个大男人当时的目标几乎是一致的,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被朝廷录用,将自己的一番热情尽付于朝廷。
那年,苏氏一门三杰,同时上京赶考,放榜时均榜上有名,在那时可真是一代佳话,无上的荣誉啊。通过了科举,苏辙被朝廷录用了,成为了一名朝廷命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人生仕途之路,苏辙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无法与其兄苏轼比拟的,但作为一名政客,苏辙的作为也算是可圈可点的,他初入仕途时同其兄一样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当时新派势力在朝廷得势,所以苏辙的一生也曾被贬,后又因其兄苏轼身陷囹圄,苏辙愿意放弃所有的官位去解救苏轼,又再次被贬,当苏辙晚期的仕途却是无比光明的,新派势力土崩瓦解,朝廷赏识苏辙,将他拜为宰相。
苏辙的一生,与苏轼唇齿相依,在文学上虽不如苏轼,但其散文政见却是不容小觑的。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