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苏轼的南堂写了什么 南乡子 苏轼

南堂苏轼

《南堂》是由宋代大文豪苏轼创作的,那时是在元丰六年,苏轼刚到黄州暂住,在朋友的支持下,他在临皋亭南的房间里完成了此组,并命名为《南堂》。

苏轼的《南堂》围绕着其在南堂的经历与感受而写,立意各有不同,五首诗单独来看,是独立成篇,但又相互承接,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苏轼南堂第一首描绘了临皋亭靠着西山,俯临长江的地势。接着又用特写镜头描绘了南堂放眼大江的美丽景色。

第二首是由景及人的,描绘出了苏轼在南堂的生活状态,写他在干净明亮的窗下伏案书写,既表现了他闲居的生活状态,又透漏着内心惆怅的自我排遣。

第三首写苏轼南堂幽居的心境。苏轼屋瓦上淅淅沥沥的雨声,不禁就会想到池塘中缓缓而悠扬绽放的莲和那清油的香气。

第四首写的是苏轼的清贫生活。透漏出困难的家境稍微有了些变化。结尾用陈平的故事看出作者可用南堂接待客人,不必在为朋友频频到来而担忧。

第五首写出了苏轼安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不仅表现清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能与诗人的悠然自得相互融合,呈现出了清雅脱俗的意境美。

南堂整首诗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轼在南堂的生活进行着描述,他在那里生活的是那么的悠闲自得,但同时又显得那么惆怅。

南乡子 苏轼

《南乡子》又名《南乡子·送述古》是熙宁七年,苏轼送别友人时所做的送别词。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他的好友陈襄被调任南都,他依依不舍送了友人一程又一程,至临平时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送别词,就此作别。

山一程水一程,这难舍难分的盛大送别,似乎并没有让人心中轻松那么一点。词的上片记叙和友人分别之后回望临平城的景象,由景入情,表达出了苏轼对美好往事的无限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特别是“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一句,将目光从远处的临平城移到近处的山上塔,通过写眼前实物表达自己的浓烈的感情。山上塔本是无情之物,每天伫立山头,迎客送客,心情没有起伏,也没有不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自己,却怎么都无法舍弃对友人的牵挂。

词的下片是苏轼在归途上的所感所想,也是感情的一个升华。回来的路上,夜色深浓,晚风凄清,寒气侵入骨子,怎样都是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太思念友人,夜里辗转反侧,一宿无眠,枕边初寒,昏黄的烛光摇晃,孤影斜照在幔布上,光影斑驳。“秋雨晴时泪不晴”,眼泪竟然可以和缠绵的秋雨相提并论了,可见苏轼对友人思念的之深。“晴”字,更是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眼泪的肆意流淌,连缠绵不绝的秋雨都已经雨过天晴,可眼泪还无法控制般地不住往外流。

苏轼趣事

苏轼是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其文学成就代表了宋朝时期文学的最高峰,这样一个人是非常机智的,也是非常幽默的一个人人,在生活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智慧,苏轼的许多小故事现在还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趣事,下面小编就讲一个苏轼赴宴的小故事,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机智,也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学。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去京城参加科考,但是有六个人看不起苏轼,就想戏弄一下苏轼,于是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想要在席间戏耍苏轼。苏轼接到邀约欣然前往,入席之后,一人提议,要行酒令,酒令的内容必须要包含一个历史典故,这样就可以独享一盘菜,其余五个人都大声赞成,于是就开始了。一个人说:“姜子牙。”于是端走了鱼;另一个人说:“秦叔宝长安卖。”于是得意的拿走了马肉;又一个人说:“苏武贝湖牧。”第三个人志得意满的拿走了羊肉;第四个人说:“张翼德涿州卖肉。”又将肉拿到了自己面前,最后一个人说:“关云长荆州刮骨。”最后一盘骨头也被他拿走了。六个人幸灾乐祸的看着苏轼,苏轼不慌不忙的说:“秦始皇吞并六国。”于是将六盘菜都拿到了自己面前,六个人目瞪口呆。

这则故事是民间笑谈,至于苏轼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不得而知,总之可以看到民间对苏轼的智慧与才学是相当崇拜的。

上一页 12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