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窦娥冤简介:窦娥有多少冤?

如今,“我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几成日常口语。一方面说明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之普及广和影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窦娥之冤是大众普遍的共识。笔者无意推翻这种“共识”,因为笔者与大家一样,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局外人,都是看戏、读剧本的,剧情摆在那儿,一目了然。但是,如果我们换个位,不做观众和读者,而是入戏,结果又会怎样呢?

窦娥之原形,是汉代的“东海孝妇”。我们不说汉代,单说元代。元代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据,除了法律以外,似乎更重视伦常、息讼、恤刑、人情等原则。伦常,孟子谓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五伦;息讼,表现为力求原、被告双方尽可能心悦诚服;恤刑,包括先教后刑、处刑轻慎和对官员、士人及其家族的优礼、开脱;人情,是指法律和原则以外的社会一般处事方式。

窦娥作为一桩人命官司的被告,法官对其判决斩刑的依据如下:

一,张驴儿父子与窦娥婆媳之间,既无合法联姻关系,又非亲属和朋友,窦娥婆媳为何任其到家中居住?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想?无非另有隐情。隐情是什么?不是对方用强,就是双方关系不正常。真实的情况是:张驴儿父子都是无赖泼皮,确实用强了。但法官根据窦娥婆媳没找有司报案为由,不予采信。同样,对于窦娥的自我辩护,法官也不相信,依据是“肚汤”是窦娥下厨烹制,张驴儿怎么会下毒毒死亲生父亲?这些均是因为法官站在维护封建伦常的角度来思考的结果。

实际上,关于张驴儿原本想下毒毒死蔡婆婆这一情节,主审法官再笨蛋,也会有所觉察。但遗憾的是,窦娥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对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意在霸占自己的动机,根本说不出口,张驴儿也乐得推诿。而法官或许也会认为,如果张驴儿想霸占窦娥,那么,蔡婆婆就是未来的长辈,杀长辈,明显有违伦常,这是法官们所不乐见的。可见,窦娥之冤,冤在伦常。

二,人命官司在哪个朝代都是大案要案,杀人者偿命,如同欠债者还钱一样,于法于理都是合适的,从息讼的角度看,判斩刑也是必然。如果杀人者不受到严惩,反而逍遥法外,就等于官府鼓励杀人,提倡暴力犯罪,那社会就毫无安全感可言了。

三,既然认定了窦娥就是杀人凶犯,就要看她是否适用“恤刑”和“人情”原则。显然,窦娥不是官宦、士人之家,社会最底层的一个贫穷低贱的妇女而已,不存在优礼条件,更无打点寻求开脱的本钱。反观明显犯诬告罪的张驴儿,是地方恶霸,又懂得花钱行贿,在人情上占据优势。

我们常说,价值取向决定道德评判的标准,不同价值观的人,其道德评判标准完全不同。元代法官断案所依据的原则,正是他们自身价值观取向的体现,是历史的局限,时代的悲剧。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后来回楚州执掌刑名,他的价值取向同样未跳出这个窠臼。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窦娥的冤,是因为她确实没有杀人,而官府认定她就是真凶,被押赴刑场斩首,才有了后面的“感天动地”和窦天章归来雪冤的故事。说到底,这些都是“果”,而不是“因”。“因”是什么?大的有蒙元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不合理的男尊女卑观念;小的呢?就是窦娥自身需要寻找的了。

一,对于无赖泼皮,窦娥不该姑息。

蔡婆婆讨债时险些被赛卢医杀害,路过的张驴儿父子碰到了,赛卢医没杀成。按照中国文化中的恩仇观,受恩人报恩是应当应分的,施恩人不图报,也是我们一贯推崇的。但看看张驴儿父子的行径,以救命之恩相要挟,入住寡妇家门,凭这两条,就是典型的无赖泼皮。在这种情况下,窦娥再去考虑对方对婆婆有所谓的“救命之恩”,而不予反对对方父子入住,就是对邪恶的姑息了。

正确的做法是,请来左邻右舍与张驴儿父子理论,或直接找当地保甲长投诉。别以为元代社会就丝毫没有道理可讲,朝廷对于寡妇守节,是有明确保护条款的,民间主流伦理同样要求并支持寡妇守节,两个大男人入住两个寡妇的家门,无论如何在法理与情理上说不通。如果窦娥一开始就反对张家父子入住,并付诸行动,恐怕张家父子再无赖,也入住不成。也正是窦娥的姑息,才最终在“伦常”上吃了大亏。

二,善良的心灵,要用对地方。

窦娥无疑是一位善良的女子,有孝心,重情意。但仔细研读这个毒杀案的整个过程,感觉窦娥还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容忍对方入住倒也罢了,当张驴儿贪图窦娥美貌,进一步提出入赘要求时,正常人均能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教训,可不是今天才有的,如果推究起来,得有两三千年的历史。窦娥知道为亡夫守节,焉能不知道这些个教训?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她之后居然还是以善良之心度人,丝毫不加防范,以至于当张驴儿萌生毒死蔡婆婆的企图时,她一点也未觉悟,还亲自下厨做羊肚汤,让张驴儿端送,等于是为凶手提供了下毒的机会。

善良重情意是应该的,但得有个度,看对什么人,对毒善良,那你就是愚蠢的农夫;对狼善良,你就是东郭先生,反遭其害是必然的。

三,反抗是必要的,证据更是必须的。

既然已经拒绝了张驴儿的入赘要求,说明窦娥开始反抗了。按一般逻辑,对无赖泼皮的反抗,就等同于招惹是非,事儿不会那么容易就完的。身居民间的窦娥,并非小孩子,这点见识应该是有的。如果说开始时的姑息是存了报恩之心,其后的未加防范是存了善良之心,那么反抗之后毫无预测后果及积累证据的意识,就是窦娥之冤的根源了。据此,说她是自酿恶果,似乎也不为过。前文中说了,若此时她觉悟到了证据的重要性,还来得及请来左邻右舍或保甲长充当人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