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禅宗的影响 王夫之的元气学说
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禅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强调直接美感,这是因为他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王夫之出身于儒家,但是对于儒家的思想有些是不认同的,于是他吸收百家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王夫之出生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那时候连年征战,清朝入关以后,王夫之一直认为明朝才是正统,所以组织了抗清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薄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也因此他一生不问世事,专注著述。
而在抗清失败后,王夫之交往很多人都是佛教中人,他经常和这些佛教中人参禅论道,对他的思想起到了极大的补充。后来王夫之自称“南岳王夫之”,这就是把佛教圣地南岳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他的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的论述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王夫之认为先天之性是眼、耳、鼻、舌,这些都是在佛教经典中有论述的。
王夫之强调的美感的直接性,是因为他认为人的情感是最为真实和重要的,美感是通过人的眼、耳、鼻接收到的,文章和诗词只是人的情感载体。这些思想都是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佛教表示人的眼、耳、鼻是感受世界的重要媒介,内心的情感表达必须是直接的,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王夫之正是受到了这些的影响才形成了自己的论断。
王夫之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学习中,借鉴了百家的思想,才形成了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而佛教思想正是这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王夫之的元气学说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就是元气学说,也就是我们知道的气一元论。王夫之的这一论述改变了长久以来人们的认识,是对传统思想的一次有力的挑战。
王夫之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道理和规律就存在于这些具体的实物之中,并不像传统认为的先有道理和规律,后来才有这些实物的,这是他对这一认识的纠正。
然后是有和无的论述,王夫之认为,有是有限的,而无才是无限的,传统思想中将有和无的关系弄反了。比如说狗是有毛的,乌龟是无毛的,但是乌龟没有毛是相对于狗有毛来说的,如果前一个命题不存在,后一个命题也就不存在了。
王夫之还在气一元论中讲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王夫之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说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那些我们看着是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是在动的,只不过我们是运动的,看着它就是相对静止的。这些思想在现代科学上得到了证实,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只有相对静止,没有绝对静止。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不但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世界的科学发展和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王夫之的元气学说,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王夫之楚辞通释及研究
王夫之是明清两代的思想家,他的一生有很多著作流传后世,其中有一本《楚辞通释》可以说是《楚辞》学史的巅峰之作。这本书是王夫之先生研究《楚辞》的重要成果,对整个楚辞研究中地位极为重要。
这本书成书之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作为王夫之先生的著作被保存下来。直到康熙和雍正时期才开始有人研究这本书,最早对这本书进行研究的是游国恩先生,他对王夫之在研究中的很多地方都表示赞同,尤其是对《楚辞》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附在前人的观点甚是赞赏。
自此之后,对于王夫之先生的这部著作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姜亮夫先生的研究非常到位。姜亮夫先生认为王夫之先生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批判,讽刺了权贵和腐败,是一部非常犀利的作品。
而后的金开诚先生也对王夫之的这部作品进行了研究,但是金开诚先生的意见和其他人是不同的。金开诚先生认为王夫之的这部作品并没有人们传说中的那么好,其中还有些观点不是他自己首先提出的,他借用后没有注明出处这点很不好,这对王夫之先生是不认同的。
实际上王夫之先生的研究一改以往的习气,对《楚辞》的研究是非常到位的,同时还对很多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见解独特新颖,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至于不认同他,相信在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得到所有人认同的。
王夫之认为诗不是审美意象
王夫之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也有自己的个性,对诗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诗不是审美意象。
王夫之之所以认为诗不是审美意象,是因为他在作诗的时候有自己的感触,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的,而不是那些矫揉造作之词。
最为典型的是,王夫之在自己进行乡试的时候落榜了,内心的情感极为复杂,于是有感而发作了很多诗。他的这些诗都是饱含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的。
还有就是在他得知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以后非常震惊,伤心不已的他竟然几天都没有吃饭,同时他根据当时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作了很多诗,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
在王夫之看来,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写文章或者是写诗词的时候都要有感情,并且这时候感情表达必须是真情实感,不能只是流于表面的,如果你的文章或者诗词中没有情感表达,那么你的诗就没有内容,必然是空洞的。
在王夫之的认识中,情感才是创作诗词的最基本要素,我们所做出来的诗词只不过是我们情感的一个载体而已。相对于那些辞藻华丽的诗词,这样的诗词才是最有感染力的,也是人们最应该提倡的,这就是王夫之说诗不是审美意象的原因。
更漏子本意王夫之
王夫之不但是晚明的著名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写法特别,更对诗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首《更漏子》就能展现出王夫之的思想和内心。
《更漏子》本意是一个不长的词: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这更漏报晓的场景,词主要写的是古代仕女的离情。词的上半阙描写的是更漏报时的场景,而下半阙描写的则是对于在外远行人的怀念。其中夹杂着很多的景物描写,更是以这些景物描写带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夫之一直强调,在进行文章或者诗词写作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如果诗词没有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么诗词就没有内容,表现出来就十分空洞。诗词文章只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而不是为了做诗而进行华丽的辞藻堆积。
在这首词中王夫之就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在景物描写上,他使用了更多的代表悲伤的场景。更漏的声音显示出来当时场景的寂静,各种鸟兽惊起展现当时环境的寂寥,夜里对于远去之人的怀念正是在这样一个场景出现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没有在这里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安排颇为精心,正式因为这些景物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从中不难看出王夫之的用心。
王夫之 读通鉴论
王夫之先生的《读通鉴论》是一部思想巨著,这部书是王夫之先生集毕生心血而完成的。他从六十九岁才开始写作,一直到他去世前夕,这部著作才得以完成。当时他的思想已经非常成熟,所以书中的论道极为精彩,是其毕生所学的体现。
这本书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蓝本,对于先秦到五代之间的各个朝代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其中有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也有对当时人物的批判,他的观点独到,文采飞扬,是史学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这本著作体现了王夫之的历史进化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是在发展进步的,其中的每一项改革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只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人们顺应历史去做而已。
他主张进行改革,对于各王朝的腐败极为痛恨,反对分裂,希望统一,对民间疾苦深为关心。同时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对传统的唯心主义道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这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
他在作品中还不但有自己的史学思想论述,其中的评论中展现除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论述,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较为全面的展示出来,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启迪。
我们承认这是一部巨著,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所处的时代限制,王夫之主张改革,而没有在根本上对于封建制度提出新的思考,所以这还是有一定局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