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圣人孔子的典故都有哪些 孔子逸马
孔子典故
孔子也并不是从刚出生就是圣人,他也是经历了一些磨难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成为我们伟大的圣人。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他拜师的故事了。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逸马
孔子马逸这个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秦国时期的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历史巨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有一次孔子的马在挣脱束缚后吃了一个农民的庄稼,在农民把马牵走后,他的两个弟子分别取游说农民归还马匹的事。
有一次,孔子走累后在路边休息,他的马挣脱了绳子的束缚,还吃了别人所种的庄稼,因此那个农民就把那匹马给牵走了。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贡的弟子,他以能说会道、辩论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归还马匹,然而他说尽了能说的话,那个农民却不听他的。之后有个刚开始在孔子门下学习的人,为人比较粗俗,他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他对农民说:“您在东海种地,而我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去吃您种的庄稼呢?”农民听后很高兴,就说:“说话就是应该这要简洁明了,怎么能够像刚才那个人说话那样。”并把马归还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层次、属于什么样的种族还是位于什么样地方,人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也许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但那并不能代表我们就能主观轻率地去判断别人就是错误的。就好像在西方人看来,中医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实际上,中医曾经救治了中国人几千年。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轻视别人的思维定势。
孔子七陋
古来对于圣人面相的描述,都是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例如,黄帝的相貌像龙颜,尧的眉毛是八彩,舜是重瞳,等等。孔子是圣人,而且还是有着至圣的称号,相传他的面部有着“七露”,也叫做“七陋”。
孔子“七陋”指的是孔子的面部特征,“七陋”指的就是孔子的七窍。传说孔子生下来其丑无比,他的七窍都非常的不协调。相传,孔子的“七陋”分别为“鼻陋,嘴陋,眼陋,耳陋”四个器官,七个窍孔。
“鼻陋”,是指鼻孔露出,也就是两个鼻孔朝天,平视过去都能看见鼻孔。“嘴陋”就是嘴中牙齿露出,也就是俗称的龅牙。“眼陋”就是两颗眼球突出,露出了很多的眼白。“耳陋”就是耳朵下垂,两只耳朵大而下垂。这个面相,让我们想到了电视剧《西游记》里面,阎罗王的样子。
相传,孔子除了面部“七陋”外,其他的部位也生的比较奇异。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和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与弟子走散,子路向路人打听孔子的去处。有一个路人告诉他,城东门有一个面相奇异之人,他身材高大,上身长下身短,双臂过膝,七窍豁露。子路赶到城东门,果然找到了孔子。
当然,孔子和我们相隔几千年,离司马迁也相隔好几百年,我们都没有见过孔子,他的相貌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文字和图画来进行了解。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说,孔子是一个身材俊美的山东大汉,不是一个丑陋的人,后世流传的“七陋”,只是为了将孔子和普通人区别开来。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