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汉朝史上谁以仁德宽厚成就大汉帝王千古佳话

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刘恒八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公元前18O年七月吕后去世,九月,周勃陈平巧设计谋,灭了吕后所有亲信,迎来代王恒公,拥立为皇帝,即汉文帝,时年二十三岁。恒公即位后,以高祖邦公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文帝的仁德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就不应该株连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后来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该受刑。太仓令的小女儿缇(音“提”)萦(音“营”)向朝廷上书说愿意入官府为奴婢,以免除父亲的刑罚。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同时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就下诏废除了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因为取消了严苛的刑罚,文帝时许多官吏能够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

(二)让诸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为了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一方面可以省却百姓供应运输给养的劳苦,节约人力和财力;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次年,还把授兵权或调军队的铜符,和使臣出使所持的竹使符发给各封国丞相和各郡郡守。

(三)恭俭的作风勤俭的品德。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文帝还下令撤销卫将军统辖的保卫自己的军队。现有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四)慎于用法宽厚待民。文帝执政以来废除了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罪状,他认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可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而这条罪状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群臣中如袁盎(音,去声“昂”)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

(五)发展农业与民休息。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为本,采取“无为”方式。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后多次下诏重视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在对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宽容,认为百官的过错,应当由自己一人承担责任。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

文帝在位23年,常常自省。他认为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显示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也就是说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在我一个人,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的治理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以致发生日蚀,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文帝还告诫大臣说;“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并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公元前159年,天下干旱,发生蝗灾。文帝施恩于民: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性,允许民间买卖爵位。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他所在位的23年,以仁德宽厚成就了大汉皇帝的千古佳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