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野史、秘史

揭秘清代医神叶天士:不仅治病,还治穷

叶天士无疑是响当当的古代名医。不过叶天士毕竟不像、那样家喻户晓,我们还是有必要说一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拜师

公元1666年,叶天士生于江苏吴县(即今日苏州)。其高祖叶封山是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的。中国古代,子承父业是最为常见的职场现象,尤其是手艺方面,往往传子不传女。连女婿都没份儿,一般外人即便成为了得意弟子,也很难得到全部的真传,所以,只有子承父业才能保证技术不被带入土中。叶天士的祖父叶紫帆是名医,而且是著名孝子、道德模范;父亲叶阳生也是名医,据说喜欢饮酒赋、收藏文物。然而,叶阳生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叶阳生去世后,叶家很快家贫,难为生计。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生计,丧父后的叶天士便开始行走江湖、行医应诊,他拜了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由于有几代行医的遗传基因、外加勤奋好学,叶天士的水平很快超过了朱先生。 到十八岁时,叶天士先后拜过十七位名医为师,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当时的医学权威,由此得到了“师门深广”的赞誉。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知道叶天士有没有读过的《师说》,不过他拜师确实是按照这个去做的。当时山东有位刘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想拜他为师,但没有门路。有一天,来了一位姓赵的病人,一问竟是刘名医的外甥。他说舅舅治不好他的病,所以只好来找叶天士了。叶天士看了一下,开了几帖药,没多久就治好了。如果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洋洋得意了,什么名医?还不如我。但叶天士却明白术业有专攻,刘名医治不了外甥的病,并不代表他医术不行。后来通过赵某介绍,叶天士化名拜了刘名医为师,由此精通了针术。

海纳百川,名医的成长之路往往就是不断地吸纳他人所长的过程。

成名

像所有活跃于民间的中医一样,叶天士也是全科医师。可是相比于遥远的扁鹊华佗,叶天士毕竟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医学门类已经渐渐细分了。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他在温病学上的成就最为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叶天士生在苏州,明清两代,江南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越来越稠密。随之而来的是流行性疾病频发……就气候而言,江南湖河渚泊,地处潮湿,因而多温病。于是,温病学派逐渐成为了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领先地位。叶天士生在苏州,让他有机会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名医,除了拥有一些高精尖的绝活之外,无一例外都有治疗疫病的能力。疫病传染速度快,扩散面广,找到一种治愈疫病的方法,就可以拯救无数苍生。不仅善莫大焉,而且对于自身名气的传播很有帮助。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患病,他使出浑身解数却治不好,又请了许多名医朋友,也不见效。最后仆人告诉他:后街有个章医生,常自夸医术比你高明。可是他的诊所却门庭冷落……抱着试试的想法,叶天士请来了章医生,竟治好了母亲。从此,叶天士逢人就说:“章医生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

江南出才子,出文人。正因为如此,叶天士有了许多免费宣传者。有人说皇帝为感激叶天士治好了他的搭背疮,御笔题匾“天下第一”;更有传说某神仙变身凡人来看病,叶天士号脉后在病历上写了几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神仙惊叹不已……

名医之名,离不开名医自身努力,也是众多外在因素迭加所致。

收徒

叶天士的师傅众多,徒弟也众多。前者对于他成为一代名医至关重要,后者则让他享有了身后持久的荣耀。

相传华佗曾有过著作,想传给狱卒未遂,结果付之一炬。相比之下,叶天士幸运得多。他一生中并没有亲笔写出医学巨作,可是死后却渐渐著作等身。这些作品都是他的学生以及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其中顾景文和华岫云贡献最大。

相传叶天士去世之后,顾景文将老师叶天士在洞庭湖上泛舟时口述的医学观点,整理润色成《温热论》,以老师的名义制作成册,流传于世。华岫云则对老师生前的医案加工整理,分门别类,分析处方原理,并一一写上按语,形成了《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后来成为中医经典名著。除此之外,还有《叶天士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许多著作,都是叶天士的徒弟、后人整理编纂而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一般都是高徒沾名师的光出名,而叶天士显然收了一群好徒弟。要不是有如此多的著作传世,叶天士或许也只是个传说中的名医。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中,不仅没有渐渐失传,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最终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直到近代,依然在医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拜师不拘泥于门派,收徒不刻意留一手。正是这种胸怀,让叶天士的医学成就释放出最大的光芒,造福了许多代人。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叶天士的思想造就了他的成就。他实现了“一个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奇迹,他的生命因为思想的传承而得到了永生!

人文素养

医生并非官位,没有官威,按说平易近人是本分。可是现代医生和患者之间往往有距离感,且不说是不是能给患者一个笑脸,连写的病历一般人都看不懂。相比之下,古代名医却很重视“接地气”,他们具有很好的人文修养,这使得他们的医术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关于叶天士看病,流传着许多故事。说某穷汉去找叶天士看病,说他身体无恙,只是穷困潦倒,看有没有办法治穷病?要是换成一般医生,不是将这“无赖”骂走,就是报警告他砸场子。而叶天士却给了他几颗橄榄,告诉他回家种下,明年就不穷了。第二年,橄榄树只长出了叶子,没开花没结果,穷汉觉得脱贫无望。不料,不久,前来买橄榄叶子者络绎不绝,原来叶天士知道有一种时令疫病,药方里需要橄榄叶作为配料,于是才让穷汉去种树。

医生不仅治病,还治穷,听起来太夸张。不过这反映出一种心态,群众希望医者有父母心。如果有了父母心,自然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医术也会得以精进。

到了近代,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非议。比如先生《父亲的病》中写了其父求医经历:第一位名医药方里有“经霜三年的甘蔗”;第二位名医用药更为奇特,“蟋蟀一对”,旁边小字“要原配”……结果鲁迅的父亲被治死了,好好一个家也治穷了。

医者医术不精,外加沽名钓誉,就很容易成为一方杀手。对此,叶天士曾对子孙遗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接地气、父母心、责任感,对于一位良医,这些甚至比医术更为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