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一颗不安分的心:从官二代到逃犯再到农民领袖
杨玄感为父报仇,准备东山再起,在河南黎阳这个地方起义造反,依靠老百姓对杨广的怨气,强征农民入伙,最后组成了一支十几万人的部队,进攻洛阳。然而洛阳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对付,城高墙厚不说,还有一位百战老将,樊子盖把守。老家伙对于守城很有一套,非常时期,先杀了作战失败的裴弘策,树立威信,再威胁国子祭酒杨汪,无论听话的不听话的,都老实了,才从容安排部队守城,在樊子盖的调度下,竟然挡住了杨玄感前期十几万部队的疯狂进攻。正所谓一而再再而衰,攻不下洛阳城,部队士气低落,杨玄感也失去了和杨广周旋的本钱,一路向西,跑往潼关,在河南陕县这个地方,因为缺粮,被宇文述等部队包围,全军覆没,只带着几个亲兵,逃进山林。
1、杨玄感的起义为什么失败的这么快
杨玄感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身死异乡,然而杨广并不打算放过杨氏一族,不仅抄家,把杨素的几个后代都杀了,还把杨玄感的姓氏都改成了枭姓。
杨玄感一起造反的世家子弟杨恭道、韩世谔,以及传说中四世三公的名人李密,都被抓了。
杨广在河北高阳县,李密呢,是秘密跑到了潼关被抓住的,潼关可是在陕西啊,相隔的太远,路上有大把时间。
李密就借着这次机会,在邯郸县这地方逃跑了,事后当差的统一口径,是李密太狡猾,一路上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们,终于在半路喝醉,一不留神全都溜了。
李密虽然跑出来了,但是当时风声还是很紧,他先是去投靠平原县的郝孝德,这老赫农民起义出身,一个粗人,对于李密这种官家子弟,看不上眼,一来二去双方都没什么感觉,最后就分道扬镳了。
李密是寸步难行,没办法,只能进入乡村避避风头,小李年纪轻轻就过起了隐姓埋名的隐士生活,因为书读的好,吃饭问题倒是容易解决,大不了当个教书先生,当时也没文凭,一切以真本事说话。史书上没有记载,此时李密的确切年龄,但是杨玄感起义是在大业九年,李密31岁,投奔翟让是在大业十二年,也就是说,李密的隐士生涯,正是30到40岁之间,男人的黄金年龄。在这样的年纪,满腔抱负,却只能做个教书先生,李密很郁闷,这种时候发泄的方式很多,对于李密这种读书人,抑郁不得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口出狂言,比如宋江,李密酒后也写了首五言诗《淮阳感怀》: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李密,又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是不是一路向西不知道,不过在路的尽头,李密遇到了真正赏识自己的伯乐,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李密却恰恰相反,把曾经赏识自己的领导给杀了。
瓦岗军,但是和史书不一样的是,在李密刚投靠翟让那会,翟老大并不待见他,还把他给关了起来,后来在李密和翟让之间建立桥梁的,是一个叫王伯当的人。
李密的学生兼头号死党,忠心耿耿,后来李密兵败被杀,陪在他身边一起死的,只有这位伯当兄,这是后话。
李密传声筒的角色,将李密的谋略规划一五一十的汇报给翟让。
翟让是什么样一个人。
翟让原本是个公务员,在河南和山东交界的地方,担任法曹工作,隋末大乱,翟让因为工作失职被判了死刑,跑出来后,到了瓦岗,竖起大旗,起义了。
单雄信,武艺高强,一个叫徐世勣,当时只有17岁,而且是个富家公子,但是偏偏喜欢舞刀弄枪,读了很多兵书,听说翟让在附近聚兵起义,就去了。
翟让最大的特点,是能容人,就是容许能力比他高的人,进入集团,并给予自由发挥的空间,17岁的徐世绩是翟让早期最重要的谋臣,他们背靠东郡,平时活动在荥阳、梁郡交界的三不管区域,干的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抢劫生意。
瓦岗军已经发展到一万多人,李密正是在这个时候,投靠的翟让。
李密作为中央干部,肯定知道很多内幕,于是通过王伯当向翟让传递,杨广的隋朝所面临的危机,以及瓦岗军的机遇。这段历史很好理解,老翟虽然起义了,本质上还是个土匪,人数一万多人,只能算是小股武装,在杨广的正规军面前,挺不了几个回合,而李密是朝廷悬赏的要犯,翟让不想得罪朝廷,要是派个重兵来镇压,好不容易挣下的这份基业也就没了。李密呢,因为翟让的部队大多是同乡,没有其他起义军的那种散乱,战斗力强,更重要的是,李密不想再四处奔波,他要在这里创立自己的事业。襄王有意神女无情,但是李密还是打算试一试。
杨广很忙,无暇东顾,瓦岗军应该抓住机遇,建立一条护城河,这条河就在洛阳,只要占领洛阳,凭借影响力,瓦岗军将成为中原最大的势力。
翟让,之后李密总结杨玄感失败的经验,对于起义军,最重要的是粮草,只要不挨饿,部队就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这样李密投靠翟让后,第一次军事行动的地点,也就确定了:荥(读xing)阳。
在荥阳,李密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大型战役,这场战役作为李密对手的,是隋末名将张须陀,老张在王薄的篇章中出现过,作为剿匪专业户,老张的影响力很大,兵马还没出动,翟让就怕了,一听说老张要来,吓得立马想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