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名诗望岳的诗意是什么 杜甫一生
望岳 杜甫
《望岳》是杜甫的系列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诗描述的是泰山的雄伟与秀丽,流露出了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本人不畏艰险的雄心气魄;第二首诗赞咏的是华山,讲述了诗人官场失意的郁郁不得志;第三首诗感叹的是衡山,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忠情。
第一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诗作,将其本人的浪漫与激情展露得淋漓尽致,全诗没有未曾一个“望”字,却丝毫没有脱离诗文的主题“望岳”,从前到后没有一句不是在围绕主题描写的。由远及近,由凝望至俯瞰,诗人通过对已泰山气势恢宏雄壮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大志,洋溢着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
第二首诗咏华山,华山同样雄伟,但这首诗却显然是一首失意之作,此时的杜甫在官场颠沛流离,人至中年依旧仕途不顺,言语中尽显彷徨之寂寥与落寞。且杜甫通过写华山虽高,却难以登顶的遗憾,也在侧面表达了诗人心中有欲尽忠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杜甫徒有一腔热血,却屡屡受冷,官场之路坎坷不堪,最终只得心生厌倦,于喧嚣尘世中寻一处荒凉以自疗。
第三首望岳,杜甫写于晚年,头尾论述,中间写景叙述,其中自“渴日绝壁出”到“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象的部分,则是全篇的中心所在。杜甫在这首诗中强烈地表达了爱国之情,于诗文的字里行间溢于言表。
杜甫一生
杜甫为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影响甚大,遂被世人称为“诗圣”,其主要思想为儒家的仁政为主,有着投奔祖国奉献自我的伟大抱负,但屡被现实打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为人狂傲不羁,其在世时名气并不是很大,在其身后,名声远播,不仅对中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对日本也同样有深远影响。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具有传统文学理论的家庭,杜甫从小便开始学习诗文,十五岁时所作之诗便能得到当地名士的重视。
杜甫在十九岁时便开始数次漫游,先是出游郇瑕,次年便出游吴越,历经数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选。后便在齐赵一带开始新一轮的长期漫游。
杜甫近三十岁的时候与杨氏成婚,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于洛阳与李白相识相交相游,两人产生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的杜甫志向远大来到长安参与科举,再次落选,从此客居长安十余载,抑郁不得志,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计不断成为贵族门客吟诗作赋献于权贵,只为能得到赏识,未果,后只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后唐朝衰败,杜甫经历从盛唐至“安史之乱”的时期,为报效祖国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期间写下不少感伤时事的诗文,后曾为左拾遗,但因朝政内乱被离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这期间感伤朝政腐败,无心仕途,遂辞官归隐。
后杜甫带着家人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后得好友严武相助生活开始安定,后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职。于公元770年,五十八岁的杜甫逝世。
李白和杜甫
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杜甫的诗中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极其崇敬,对其诗文的评价也甚是贴切。李杜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称为继伯牙子期之后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别,就再也没有重逢过了。也许是中国太大,又或许是二人结识已晚,显得李杜二人之间的交往过于短暂。在此之后,深情的杜甫一直没有放下对于李白的想念,常于各处写下深刻牵挂的诗句。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广交友人,而杜甫也成了他漫漫游历长河中的一瓢。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是世间难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百姓疾苦,揭露暗政。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上一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