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回 辱丞相鲍宣获罪 救司隶王咸举幡
书籍:西汉野史
话说孔光所带属官正在园陵道中驰走,忽然遇着一人,喝令左右前来拿人。众人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司隶校尉鲍宣。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当初出身不过是个上计掾,一日奉命进京就职,路中无意遇着一位书生,鲍宣细看此人,不像贫家子弟,却是一人独行,并无奴仆跟随,心中正在疑惑。
书生行不数步,忽然面容改色,跌倒在地。鲍宣急忙下车动问,书生答道:“骤患心痛。”说罢呻吟不止。鲍宣见他在途得病,无人服事,心生怜悯,遂向书生腹上如法按摩,谁知按摩许久,依然无效。不到一刻,书生已一命呜呼。鲍宣见书生已死,心中追悔道:“我与他匆匆见面,未曾问得姓名住址,无从报与他家属知道,我又无力为之收殓,此事如何是好?”因又想道:“不知书生身上有无随带银钱,可以取作葬费。”遂向书生身上细细检了一回,偏是分文没有,只有素书一卷,银瓶两个。
鲍宣见银瓶尚是值钱之物,便卖去银瓶一个,买得衣衾棺椁回来,将书生殓好,以所余银瓶一个,及素书一卷,一同装在棺中,雇人抬去,安放一个所在。鲍宣临去,又向棺前祝道:“君灵魂有知,当令君家知君在此,我身奉使命,不能久留此处为君守护。”祝毕遂登程而去。
鲍宣一路攒行,不销数日,便到京师。正拟向前行走,忽闻有物长嘶一声,自背后奔来。鲍宣回头一看,乃是一匹骢马。
此马一见鲍宣,便紧紧追随不舍。旁人看见,莫不称奇,个个都想近前牵它。鲍宣见大众欲牵此马,连忙让开。谁知此马一见他人走近,便举起四蹄狂跳起来,众人莫想近得分毫。及鲍宣至前,此马却依然俯首贴耳,屹立不动。鲍宣因见此马并无失主前来认领,遂只得自留乘坐。
光阴迅速,鲍宣在京住了数年。一日有事回家,便骑着此骢马,一直出京。谁知行不到数里,却走错了路径。鲍宣正欲觅人动问,无奈日已西沉,自想趱程已经不及,不如暂借人家一宿。此时恰好路旁有一座人家,起得屋宇巍峨,楼台重叠。
鲍宣向前细看,不像平常民居,忙问近邻,知是关内侯住宅。
问毕便思入内借宿,遂一手拉马,一手检出名刺,立在门口,高声唤人传递。内中闻得有客呼门,急遣仆人前来探问。鲍宣遂将名刺交与来人,说明欲见主人借宿。来人见说,收下名刺,正欲入内通报。忽然一眼瞥见骢马,来人便呆了半晌,又进前看了一看,立即转身入内。
鲍宣不解何故,正在狐疑。来人已经奔到内宅,将鲍宣来意,报知主人;并说细认来客骢马,乃是当年主人所失之马,被他盗去。说毕,呈上鲍宣名刺。主人闻言,忙接过名刺一看,沉吟了半晌,口中说道:“此人是鲍子都,久闻他是位高士,岂有盗马之理?他今既敢骑我此马前来,必能说出原因,作速请他人见。”仆人闻命,立将鲍宣请人,寒暄既毕,主人遂问道:“闻君有一马,乃是我当年无故失去之骢马,不知何以为君所得?”鲍宣被问,遂将当年奉差进京,路见书生如何暴病身死,如何收殓,到京如何遇见此马,相随不舍,从头至尾说了一遍。主人听罢大惊道:“君所说书生,此人乃是吾儿。”
主人说罢,谢了鲍宣,将他留宿。鲍宣闻主人说书生是他儿子,心中也暗暗称奇。因想此事实在凑巧,莫不是书生真个灵魂有知,应了我当年祝告,他在暗中显灵,不然何以他家骢马无故走出跟我,偏是我迷途又在他家借宿?他家见马,才能查出书生死耗。此事真是奇怪,他猜度了半晌方去安歇。
次日鲍宣辞别主人去后,主人欲验鲍宣之言是否属实,即依着鲍宣所说,前往书生停棺所在,将棺运回开视,果然银瓶素书,件件皆在,确是他儿子遗物,方信鲍宣并不说谎。且感鲍宣恩德,欲思报答,于是合家诣阙,保荐鲍宣。朝廷因此将鲍宣屡次拔用,由上计历官至谏大夫州牧,至是擢为司隶校尉。
论起司隶校尉,本来可以举察百宫,及京师近都犯法者。当日鲍宣经过园陵,见丞相属官,竟敢违法行走道中,遂喝令左右从事将丞相掾拘下,并令将其车马没官。
孔光遇着此事,心中虽然不免怀恨,因是自己属官违法,也不便出来拦阻,只得忍怒受辱。偏是此事传到哀帝耳中,他方宠任孔光,以为司隶胆敢侮辱丞相,立将此事发令御史中丞穷究。御史奉命前往司隶衙署,来提从事查办。鲍宣闻信,以为此事由我做主,与从事何干,遂令人闭上署门,不许御史进内拿人。御史被拒回奏哀帝说:“鲍宣拒闭使者,无人臣礼,大不敬不道。”哀帝闻奏大怒,命将鲍宣交廷尉下狱办罪。
此时朝中诸臣,虽皆闻得此事,无如人人只知保重禄位,无人敢出来犯颜谏阻。转是此事传到外间,却有一人闻知,十分愤愤,此人姓王名咸,济南人,现为大学博士弟子。生来极有义气,他见丞相属官犯法,鲍宣职居司隶理应收捕;哀帝不责孔光纵容属下,反将鲍宣下狱,未免赏罚不公,是非倒置,因此心中不服,便欲设法救出鲍宣。心想此事须借大众出力,才能办到。现在大学诸生人数不少,他们也曾闻得鲍宣下狱,只不知人人是否欲救鲍宣,我必须设法一探。主意既定,连忙用布制成一幡,便在大学一个宽敞地方,将幡高高举起,口中喊道:“欲救鲍司隶者,请会此幡下。”王咸才喊了一声,早已惊动大学一班学生,纷纷出来观看。大家问明情由,却也个个都是同意,莫不争先奔到王咸举幡之处,聚立其下,不到一刻,已经聚了一千余人。王咸举目一看,满心欢喜,遂对大众提出一个办法。大众全体赞成,各自散会,不在话下。
当日丞相孔光自经园陵受辱回到相府,心中暗恨鲍宣,且恐哀帝见责,及闻哀帝反代己出气,将鲍宣下狱,自然十分畅意。至次日黎明,依然放胆上朝。遂传齐车马,立时起身,刚刚行到一处,忽然漫街遍巷来了无数之人,齐向着孔光车马行处围拢上来。孔光吃了一惊,定睛一看,见来人皆是儒生装束,但不知何故前来。来人既拢到孔光车前,也不待孔光开口动问,一齐对着孔光说道:“大众因闻鲍司隶下狱,欲要求丞相上朝恳恩,将他赦罪。”孔光见说,方知来人是为了此事,心想哀帝因我受了鲍宣侮辱,将他下狱,我若上朝替他恳恩求赦,不独辜负主上一番美意;且恐因此触怒主上,或反办我一个纵容属吏犯法之罪,如此岂不是我自寻苦吃。此事万不可徇了众人来意,自误前程,我只设辞拒绝,量大众也无奈我何。
孔光既拿定主意,遂一任众人如何进说,他总推辞不允。
大众见他不肯依从,愈聚愈多,将孔光车马围得寸步难行。大众围了半日,见孔光仍是执定不允。众人也觉得无法,只得让开一条路径放他出去。孔光得了脱身,忙命左右推动车马,一溜烟急奔上朝。孔光去后,一班诸生见丞相如此情形,知他上朝必不肯将此事代奏。大众遂议道:“我等昨日所议之策,已经不行,但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不如大众回去拟定一书,同到朝门上书恳求,或能耸动天听,也未可知。”众人议罢,连忙退回大学,便推定一人主稿,立刻拟成一书,书中所言,不消说得是代鲍宣恳恩。大众将书传观一遍,各将名字签上,然后将书带在身边,一齐离了大学,来到朝门。把门卫尉见许多人众前来,连忙拦住问故。诸生齐声说道:“有事来此上书。”旁有掌管文书官吏,见说便向诸生取了奏书,代他进呈。诸生见奏书已经呈进,方各散回,一面暗中打听消息。不久闻得哀帝见书只将鲍宣减去死刑一等,仍不免受了髡钳之刑。大众闻知,也无可奈何,惟有暗中代鲍宣不平而已。
哀帝既将鲍宣治罪,孔光自然十分感激,愈思设法以博哀帝欢心。恰好一日,哀帝不知何故忽遣董贤前往相府,孔光便思在董贤身上觅出一个讨好哀帝方法。未知孔光如何讨好,且听下回分解。
书生行不数步,忽然面容改色,跌倒在地。鲍宣急忙下车动问,书生答道:“骤患心痛。”说罢呻吟不止。鲍宣见他在途得病,无人服事,心生怜悯,遂向书生腹上如法按摩,谁知按摩许久,依然无效。不到一刻,书生已一命呜呼。鲍宣见书生已死,心中追悔道:“我与他匆匆见面,未曾问得姓名住址,无从报与他家属知道,我又无力为之收殓,此事如何是好?”因又想道:“不知书生身上有无随带银钱,可以取作葬费。”遂向书生身上细细检了一回,偏是分文没有,只有素书一卷,银瓶两个。
鲍宣见银瓶尚是值钱之物,便卖去银瓶一个,买得衣衾棺椁回来,将书生殓好,以所余银瓶一个,及素书一卷,一同装在棺中,雇人抬去,安放一个所在。鲍宣临去,又向棺前祝道:“君灵魂有知,当令君家知君在此,我身奉使命,不能久留此处为君守护。”祝毕遂登程而去。
鲍宣一路攒行,不销数日,便到京师。正拟向前行走,忽闻有物长嘶一声,自背后奔来。鲍宣回头一看,乃是一匹骢马。
此马一见鲍宣,便紧紧追随不舍。旁人看见,莫不称奇,个个都想近前牵它。鲍宣见大众欲牵此马,连忙让开。谁知此马一见他人走近,便举起四蹄狂跳起来,众人莫想近得分毫。及鲍宣至前,此马却依然俯首贴耳,屹立不动。鲍宣因见此马并无失主前来认领,遂只得自留乘坐。
光阴迅速,鲍宣在京住了数年。一日有事回家,便骑着此骢马,一直出京。谁知行不到数里,却走错了路径。鲍宣正欲觅人动问,无奈日已西沉,自想趱程已经不及,不如暂借人家一宿。此时恰好路旁有一座人家,起得屋宇巍峨,楼台重叠。
鲍宣向前细看,不像平常民居,忙问近邻,知是关内侯住宅。
问毕便思入内借宿,遂一手拉马,一手检出名刺,立在门口,高声唤人传递。内中闻得有客呼门,急遣仆人前来探问。鲍宣遂将名刺交与来人,说明欲见主人借宿。来人见说,收下名刺,正欲入内通报。忽然一眼瞥见骢马,来人便呆了半晌,又进前看了一看,立即转身入内。
鲍宣不解何故,正在狐疑。来人已经奔到内宅,将鲍宣来意,报知主人;并说细认来客骢马,乃是当年主人所失之马,被他盗去。说毕,呈上鲍宣名刺。主人闻言,忙接过名刺一看,沉吟了半晌,口中说道:“此人是鲍子都,久闻他是位高士,岂有盗马之理?他今既敢骑我此马前来,必能说出原因,作速请他人见。”仆人闻命,立将鲍宣请人,寒暄既毕,主人遂问道:“闻君有一马,乃是我当年无故失去之骢马,不知何以为君所得?”鲍宣被问,遂将当年奉差进京,路见书生如何暴病身死,如何收殓,到京如何遇见此马,相随不舍,从头至尾说了一遍。主人听罢大惊道:“君所说书生,此人乃是吾儿。”
主人说罢,谢了鲍宣,将他留宿。鲍宣闻主人说书生是他儿子,心中也暗暗称奇。因想此事实在凑巧,莫不是书生真个灵魂有知,应了我当年祝告,他在暗中显灵,不然何以他家骢马无故走出跟我,偏是我迷途又在他家借宿?他家见马,才能查出书生死耗。此事真是奇怪,他猜度了半晌方去安歇。
次日鲍宣辞别主人去后,主人欲验鲍宣之言是否属实,即依着鲍宣所说,前往书生停棺所在,将棺运回开视,果然银瓶素书,件件皆在,确是他儿子遗物,方信鲍宣并不说谎。且感鲍宣恩德,欲思报答,于是合家诣阙,保荐鲍宣。朝廷因此将鲍宣屡次拔用,由上计历官至谏大夫州牧,至是擢为司隶校尉。
论起司隶校尉,本来可以举察百宫,及京师近都犯法者。当日鲍宣经过园陵,见丞相属官,竟敢违法行走道中,遂喝令左右从事将丞相掾拘下,并令将其车马没官。
孔光遇着此事,心中虽然不免怀恨,因是自己属官违法,也不便出来拦阻,只得忍怒受辱。偏是此事传到哀帝耳中,他方宠任孔光,以为司隶胆敢侮辱丞相,立将此事发令御史中丞穷究。御史奉命前往司隶衙署,来提从事查办。鲍宣闻信,以为此事由我做主,与从事何干,遂令人闭上署门,不许御史进内拿人。御史被拒回奏哀帝说:“鲍宣拒闭使者,无人臣礼,大不敬不道。”哀帝闻奏大怒,命将鲍宣交廷尉下狱办罪。
此时朝中诸臣,虽皆闻得此事,无如人人只知保重禄位,无人敢出来犯颜谏阻。转是此事传到外间,却有一人闻知,十分愤愤,此人姓王名咸,济南人,现为大学博士弟子。生来极有义气,他见丞相属官犯法,鲍宣职居司隶理应收捕;哀帝不责孔光纵容属下,反将鲍宣下狱,未免赏罚不公,是非倒置,因此心中不服,便欲设法救出鲍宣。心想此事须借大众出力,才能办到。现在大学诸生人数不少,他们也曾闻得鲍宣下狱,只不知人人是否欲救鲍宣,我必须设法一探。主意既定,连忙用布制成一幡,便在大学一个宽敞地方,将幡高高举起,口中喊道:“欲救鲍司隶者,请会此幡下。”王咸才喊了一声,早已惊动大学一班学生,纷纷出来观看。大家问明情由,却也个个都是同意,莫不争先奔到王咸举幡之处,聚立其下,不到一刻,已经聚了一千余人。王咸举目一看,满心欢喜,遂对大众提出一个办法。大众全体赞成,各自散会,不在话下。
当日丞相孔光自经园陵受辱回到相府,心中暗恨鲍宣,且恐哀帝见责,及闻哀帝反代己出气,将鲍宣下狱,自然十分畅意。至次日黎明,依然放胆上朝。遂传齐车马,立时起身,刚刚行到一处,忽然漫街遍巷来了无数之人,齐向着孔光车马行处围拢上来。孔光吃了一惊,定睛一看,见来人皆是儒生装束,但不知何故前来。来人既拢到孔光车前,也不待孔光开口动问,一齐对着孔光说道:“大众因闻鲍司隶下狱,欲要求丞相上朝恳恩,将他赦罪。”孔光见说,方知来人是为了此事,心想哀帝因我受了鲍宣侮辱,将他下狱,我若上朝替他恳恩求赦,不独辜负主上一番美意;且恐因此触怒主上,或反办我一个纵容属吏犯法之罪,如此岂不是我自寻苦吃。此事万不可徇了众人来意,自误前程,我只设辞拒绝,量大众也无奈我何。
孔光既拿定主意,遂一任众人如何进说,他总推辞不允。
大众见他不肯依从,愈聚愈多,将孔光车马围得寸步难行。大众围了半日,见孔光仍是执定不允。众人也觉得无法,只得让开一条路径放他出去。孔光得了脱身,忙命左右推动车马,一溜烟急奔上朝。孔光去后,一班诸生见丞相如此情形,知他上朝必不肯将此事代奏。大众遂议道:“我等昨日所议之策,已经不行,但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不如大众回去拟定一书,同到朝门上书恳求,或能耸动天听,也未可知。”众人议罢,连忙退回大学,便推定一人主稿,立刻拟成一书,书中所言,不消说得是代鲍宣恳恩。大众将书传观一遍,各将名字签上,然后将书带在身边,一齐离了大学,来到朝门。把门卫尉见许多人众前来,连忙拦住问故。诸生齐声说道:“有事来此上书。”旁有掌管文书官吏,见说便向诸生取了奏书,代他进呈。诸生见奏书已经呈进,方各散回,一面暗中打听消息。不久闻得哀帝见书只将鲍宣减去死刑一等,仍不免受了髡钳之刑。大众闻知,也无可奈何,惟有暗中代鲍宣不平而已。
哀帝既将鲍宣治罪,孔光自然十分感激,愈思设法以博哀帝欢心。恰好一日,哀帝不知何故忽遣董贤前往相府,孔光便思在董贤身上觅出一个讨好哀帝方法。未知孔光如何讨好,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