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提出课程改革

随着《波恩协定》的提出,完全中学高年级阶段的课程改革向前发展。为实现教学个别化,并使教学内容与形式适合高等学校的要求,联邦德国各州开始进行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运动。由于各州教育政策的差异,课程改革内容也有所不同,如黑森州通过对社会学教学大纲的改革,来引起学校内部结构的变革。1973年,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就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以便完成完全中学高年级阶段向大学预科体系的转变。

该州的学科教学委员会提出,政治教育应渗透进社会学、历史与地理等学科教学中,相应的教学大纲应体现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不是将这些学科整合成某一门综合学科。委员会将完全中学高年级阶段的政治教育划为五大专题:“社会”、“经济”、“统治制度”、“思想”和“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统治和政治体制与某个社会和经济领域相联系,因此他们认为在前两个学程中,应该传授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知识,并计划在第一学程花10课时从历史角度介绍相关知识。

他们设计的第一专题内容是“现代社会的结构及其问题”,主要是讨论工业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在于分析与评价社会的宏观结构,让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观察各种现象,学会适应社会环境,激发他们与受压迫者团结一致的意向,唤起他们对社会固有的结构、社会制度的意识。根据该州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上述教学内容将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如他们计划在社会学学科花30课时,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体验社会的问题性分析法,给学生演示社会的批判性现状,并培养学生用批评性眼光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另外,针对历史学科,也计划在十一年级上半学期花10课时,进行题为“历史的结构”的预备讲座,给学生展示社会发展史以及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引导他们适应自己的社会科学领域。地理学科则通过分析社会结构与过程的空间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经济与社会的转折是空间转变过程,该专题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这类现象,而且要认识各个社会团体的影响力,并以批评性的态度为参与这一过程作准备。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提出的这一课程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地对各门学科中该如何开展政治教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一篇:黑森州教学大纲制定下一篇:《教育总计划》制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