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对“量力性原则”进行批判

1958年,在“鼓足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教育界于1960年开展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教学改革。“量力性原则”被视为阻碍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1960年4月9日,陆定一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了《教学必须改革》的报告,如同发出了批判“量力性原则”的动员令。4月12日,上海师范学院召开了一次“量力性原则”讨论会。会上,与会代表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夸美纽斯提出的“量力性原则”在历史上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就整体而言,“量力性原则”是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但其中尚不乏可资吸取的积极因素,如提倡“因材施教”等等;一种主导性观点则认为,“量力性原则”作为资产阶级的教育学说,是一种历史的糟粕,应全盘否定,并无可资借鉴之处。当年5月12日的《光明日报》和6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有关“量力性原则”的批判文章之后,《陕西日报》、《安徽教育》、《江苏教育》、《福建教育》、《浙江教育》、《新疆教育》和《山西教育》等报刊也相继发表了类似的文章,开展了全国规模的有关“量力性原则”的批判,一些批判者甚至于从批判“量力性原则”,发展到把“循序渐进”也视为反对教学改革的反动理论。根据1960年3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在各省、市文教书记会议上提出的有关学术思想批判的原则与要求,这次关于“量力性原则”的批判,也是从挖其“祖坟”开始的,指出其理论实质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认为其根本错误在于“抽象”地看待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人,把人等同于一般的植物或动物,而无法正确地认识人所特具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领域,一方面是机械地分析儿童的认识过程,认为2~12岁的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只能感觉,不会思考,低估了儿童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在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又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仅视其为“自然的仆人”。对“量力性原则”的批判导致了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健康的后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0年5月15日和12月21日先后发出指示,要求保证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随着教学改革的结束,持续了大约半年之久的关于“量力性原则”的讨论也暂告终结。

上一篇:陆定一作《教学必须改革》的报告下一篇: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制定1960~1962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