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讨论
1955年2月9日,《人民教育》2月号发表了张凌光一篇题为《实行全面发展教育中若干问题的商榷》的文章,从而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讨论。论战中,反对张凌光观点的人占了大多数,仅《人民教育》编辑部在该文发表后6个月内所收到的117件来稿中(已发表的7篇除外)就有95篇是持反对意见的。到1956年6月底以前,论争的焦点集中在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问题上。张凌光指出:中学教育中存在着五对突出的矛盾,即提高教学质量与加重学生负担的矛盾,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对学生不同要求的矛盾,各种知识的教学与政治思想教育的矛盾,灌输知识与培养学生自动钻研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矛盾,全面与重点之间的矛盾。认为所有这些矛盾的产生固然与师资、教材和领导有关,但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全面发展”的不同理解与贯彻。作者认为,正是由于错误地将“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从而人为地给学生制造了“门门5分”的重压。主张允许学生在掌握一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个性,而不必妄求门门5分;高中阶段可以文、理分科;尤其主张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和提倡学生学习要有重点。张凌光把“全面发展的人”界定为“才德兼备、身心健康、手脑并用、智情并茂、意志坚强的共产主义的新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者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首先,教育工作中种种矛盾的产生并非由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所致,相反却正是未能很好地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结果,尤其是因为在教学中忽略了政治思想教育;其次,中学教育中的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资本主义教育思想之间的矛盾,把提高教育质量单纯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从本质上说都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反映,认为共产主义教育的崇高目的之一便正是要根除由于旧社会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人的片面发展,而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掌握各门科学基础知识,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不至于终身束缚于某一职业。最后,所谓“才德兼备、身心健康、手脑并用、智情并茂、意志坚强的共产主义的新人”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这次讨论,引发了人们对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深入思考,引发了人们对“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问题的重新审视。
上一篇:高等教育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发布下一篇:《小学生守则》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