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始创
20世纪初,美国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实用主义的思潮要求美国的教育制度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劳动者。在此背景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土木工程学助理教授赫尔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于1905年提出了工程合作教育计划。施奈德认为,每一个专业都有不少内容是在课堂中学不到的,尤其是对工程师的培养来说,大学的教学和实验室工作是不够的。职业理论的学习如果不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会得到增强。于是,他提出了实施所谓工读结合的合作教育计划。尽管德国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采用合作教育方式进行职业教育,但是,明确提出合作教育概念的却是美国的施奈德。美国的合作教育由此逐步发展起来。
1906年,在施奈德及其支持者的努力下,合作教育计划得以付诸实施,辛辛那提大学首次与几家大企业合作对该校技术系的27名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具体实施办法是:对新生授业半年后,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教学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将学生集中于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减轻大学在设施设备方面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获得就业技能和经验,增加就业的机会。此后,美国的合作教育在经历了30年代末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困难时期之后,从50年代开始,便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到90年代初期,全美国部分或全部实行合作教育制度的高等学校约有900多所,约占全美高等学校总数的1/3左右。合作教育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的合作教育还向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扩展,最早始于1909年马萨诸塞州菲奇伯格市的一所中学与通用电气公司的合作教育计划。
上一篇:“威斯康星观念”提出下一篇:卡内基教学基金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