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大学拨款委员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英国大学的教学职能有所削弱,但却因其承担的战时开发研究工作而加强了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并在战争中提高了自身在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战争结束后,英国面临经济困境,通货膨胀使得大学的捐献收入减少,财政困难加重。这一问题又因许多被战争中断学业的大学生在战后重返大学校园而变得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央教育署署长费希尔主持了一次专门会议,研究政府扩大对大学的补助事宜。英国所有的大学都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1919年,政府创设了一个负责评估大学财政需求并据此向政府提出拨款建议的常设性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当年,英国财政部为大学提供的拨款即上升至100万英镑;并在20年后在此基础上翻了一番。由此财政部的拨款成了大学最大的一项收入来源,占大学总收入的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主要特点是:①规模较小,委员资格限于非大学专职人员。委员会由一位兼职的主席和10位学者组成;为了保证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其成员应基本脱离与有关大学的联系,不再积极参与作为资助对象大学的各种活动。②设在财政部之下而不是中央教育署之下。③委员会和政府接受了对大学进行“检查”(inspection)而非“控制”(control)的原则,以确保大学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不受外来干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并于1952年经进一步修正之后明确为:调查大学教育的经费需求;建议政府就可能在议会通过的补助金项目提出申请;收集、检查和提供与国内所有大学教育有关的资料;通过与大学及其他有关机构和团体的协商,帮助政府随时准备和执行能确保满足国家需要的大学发展计划。1964年之后,因高级技术学院和苏格兰中央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委员会成员逐渐增加到22人,主要来自教育和科学部的领薪工作人员则从52人增至112人。1980年12月,大学拨款委员会始设专职主席1人,兼职委员19人(其中14人来自大学,2人来自中学,2人来自工厂企业,1人来自地方行政部门),并由教育和科学部委派兼职秘书。
大学拨款委员会作为调节政府需要与大学自主之间矛盾冲突的“缓冲机构”,在其成立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随着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确立与发展,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之后,大学拨款委员会为大学基金委员会(the Universities Funding Council)所取代。1992年英国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法律颁布,又以三个分别统一负责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所有高等院校拨款事宜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取代了服务于“双重制”高等教育的大学基金委员会和多科技术学院基金委员会。
上一篇:沛西·能《教育原理》发表下一篇: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