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座谈会成立
1727年,美国殖民地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费城组织成立了科学知识座谈会(Junto,或译作共读会、讲读社、皮围裙俱乐部)。富兰克林是一个自学成才者,深知交流砥砺对于成才的重要,在马萨(Cotton Mather)所著《庞尼腓克斯》中关于和邻人结成读书会的范例和洛克关于在英国成立共进社建议的启发下,他邀请有志于求学而年龄相近的青年成立了座谈会。初期的座谈会成员是工商业者,包括一名誊写员、一名自学的教学人员、一名测量员、一个鞋匠、一名联系人员、一名担任商人秘书而曾肄业于牛津大学的契约奴、一位有钱人、两名富兰克林印刷厂的工人。会员每星期五夜晚聚会,按照富兰克林拟定的24条规则,讨论道德、哲学、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和科学问题。每次会前都预先公布讨论的问题,会员作好准备,然后共同讨论。每3个月写一篇文章向大家朗读。一切争论在一位主席指导下进行,目的是探求真理。
科学知识座谈会是面向现实而共读、共学和共同讨论的组织,和教会或教士组织的查经班不同,和大学论辩课也不同。查经班以《圣经》或宗教问答为根据,拘泥于章句的注解,不准越雷池半步,以养成宗教信仰为宗旨。大学论辩课是就神学、法学、医学等方面的课题或专著进行系统的理论性探索,笼罩着教条主义或学院主义的气氛。座谈会则从生活或斗争中选择真实问题,由会员读书作准备,再互相讨论以求解决。换句话说,座谈会不是“学以致信”或“学以致知”,而是“学以致用”,它贯穿着功利主义原则。这充分体现了富兰克林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知识是进步社会的组织环节,教育和知识是为人生和社会服务的,因此,知识必须能为人所理解,更要能对人产生实际效用。
富兰克林曾自称“座谈会是宾夕法尼亚最好的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学校”。后人则称之为“美国成人教育的先驱”。18世纪30、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1769年与美国哲学会合并。
座谈会成立后,会员共同建议,由会员自动捐资购书,供会员阅读。那时会员捐助者约50人,组成图书公司,捐款达100英镑,每年收息约25英镑。藉此,他们购置了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多种名著,但无一本是关于神学的。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说,这就成为北美殖民地捐资兴建图书馆的先锋,以后便广泛推行于其他殖民地区,其结果是在18世纪70年代初期,已经使众多美国的移民将读书学习融于日常生活中。可见,座谈会对于北美殖民地协助型图书馆及文化的普及起了带头作用。在18世纪美国独立前,它们产生了唤醒民众的效果。
上一篇:耶鲁大学建立下一篇:《穷人理查德日历》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