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艺”的演变
“七艺”是“七项自由艺术”(seven liberal arts)的简称,是中世纪西欧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内容。
“七艺”源于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智者(sophists)为适应奴隶主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对演说、雄辩的广泛需要,首次把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等科目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三个科目以后被称为“三艺”或“前三艺”。此后,哲学家柏拉图在阐述其理想国家的教育计划时,明确提出将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理论等四个科目作为正式的教育内容。由此奠定了“七艺”的基础。罗马教育在继承希腊学校教育体制的同时,也沿用了希腊学校的教育内容,并进行了某些改造,从而为“七艺”的进一步确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瓦罗(Varro,前116~前27)曾为罗马学校草拟了一份课程计划,其中明确提出把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医学和建筑学,当做学校的正式课程。到4世纪,“七艺”已逐步成为罗马学校的正规课程。“七艺”的真正定型和广泛运用是在中世纪。5世纪,文法学家卡培拉(Martianus Capella)在其《费罗洛齐与美丘利的婚姻》一书中,把“七艺”明确定为: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在“七艺”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卡培拉的贡献在于他较早提出了“七艺”的确定科目,为“七艺”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卡培拉较早试图以基督教原理改造古典世俗学问(他所确定的“七艺”就是这种改造的结果),因而他的工作在中世纪早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七艺”的运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世纪,意大利威维尔(Vivers)修道院院长卡西奥多(Cassiodorus)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七艺”的概念。7世纪,西班牙塞维尔(Seville)主教伊西多(Lsidore,600~636)进一步把“七艺”中的前三个科目称为“三艺”(trivium),把后四个科目称为“四艺”(quadri-vium)。至此,“七艺”最终定型,并一直沿用到近代早期。
“七艺”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并不仅限于七门科目。在中世纪,文法不仅包括拉丁文法,而且包括拉丁文学作品和宗教文学作品的阅读;修辞学不仅涉及修辞的一般知识,而且包括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以及历史和法律的基本常识;辩证法则主要包括逻辑学的基本知识;算术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数字运算;几何不仅包括几何学的基本知识,而且包括地理学和测量的一般知识;天文学最初只包括行星运行、四季交替的基本常识,以后逐步增加了托勒密(Ptolemy,约90~168)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天文学著作;音乐则不仅包括宗教音乐,而且包括音乐史和音乐理论。事实上,在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中世纪,“七艺”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内容。
在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七艺”始终是西欧中等和高等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同时也是学习更高级知识,特别是神学的基础知识。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后,“七艺”主要是大学文学院的教学内容。14、15世纪以后,随着科学和人类知识的不断增长,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七艺”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七艺”所包含的内容不断丰富、扩展和分化。例如,在14~16世纪,文法已不再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文法,而且包括文学、历史;几何学则主要包括几何与地理学;天文学包括天文学和力学。到17、18世纪,“七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分化。例如,辩证法不仅包括逻辑学,而且包括伦理学;算术则包括数学运算和代数学;几何学中原来包括的几何又分化为三角学和几何学,它所包含的地理学则分化为地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从天文学中包括的力学,进一步分化出力学、物理学、化学。到19世纪,西欧学校一般已不再沿用“七艺”课程,“七艺”所包括的内容被各门独立的学科替代。尽管如此,作为沿用长达1000年之久的学校课程,“七艺”在西方教育的历史上仍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西方教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上帝之城》成书下一篇:主教学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