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吕氏乡约》问世

《吕氏乡约》亦称《蓝田乡约》,道德教育读物。北宋吕大钧撰。旧题吕大忠撰,《宋史》引《乡约》一条,则载于吕大防传中。陈宏谋《训俗遗规》题吕氏兄弟大忠、大防、大钧、大临4人撰,朱熹说:“旧传吕公进伯(大忠)所作,今乃载于其弟和叔(大钧)文集,又有问答诸书,如此知其为和叔所定不疑。篇末著进伯名,意以其族党之长而推之,使主斯约尔。”(《吕氏乡约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依朱熹题吕大钧撰。宋熙宁九年(1076),吕大钧认为乡贤不应独善其身,而应推己及人,以敦化乡风民俗,遂在家乡蓝田制定《吕氏乡约》。旨在以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乡民的思想言行,移风易俗,以有益于乡里的教化。其主要内容规定:①同约人“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举凡能治其身、治其家、敬父兄、事长上、睦亲故、择交游、守廉介、广施惠、受寄托、救患难、规过失、为人谋事、为众集事、解斗争、决是非、兴利除害、居官奉职等皆属此类;业,指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德业两项的内容相互交融,同约的人应各自修行,相互勉励。有一善为大家所推称,聚会时便书于籍。②同约人“过失相规”。过失包括犯义之过、犯约之过和不修之过。犯义之过有六:酗博斗讼、行止逾违、行不恭逊、言不忠信、造言诬毁、营私太甚。犯约之过有四:德业不相劝、过失不相规、礼俗不相成、患难不相恤。不修之过有五:交非其人、游戏怠惰、动作无仪、临事不恪、用度不节。每犯皆书于籍,三犯则行罚。③同约人“礼俗相交”。除讲求《礼经》所载“婚姻、丧葬、祭祀、庆节”等日常事宜之礼外,凡与乡人相接及往还书问,亦须众议一法而共行之。④同约人“患难相恤”。凡遇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贫乏,皆应患难与共,相互体恤。《吕氏乡约》同时还规定设约正一或二人,由“众推正直不阿者”担任,专主平决赏罚当否。设直月一人,依年龄大小轮次为之,每月一换,主管约中杂事。同约人定期聚会,每月一聚,大家一块吃饭;每季一会,饮酒吃饭。所花费用,由当事人提供。每次聚会都要书善恶,行赏罚。约中如有不妥,由大家商讨进行修改。如何行罚,根据约中规定及视具体情形而定。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修订补充,题《增损吕氏乡约》。明代王守仁仿之作《南赣乡约》。近代梁漱溟受其启发,创办乡村学校。《吕氏乡约》对于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在乡里的统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统治者和理学家的倡导下,宋代以后乡约逐渐成为乡里的政治性较强的组织,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形式。

上一篇:胡瑗创立“苏湖教法”下一篇:伪学案
上一篇:《小学》问世 下一篇:伪学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