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立“校定”制度
书籍:世界教育大事典
宋代太学施行“三舍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查,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套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办法,这就是“校定”制度。《文献通考·学校》记载:“三舍旧法凡百四十条,绍兴重修,视元丰尤密。诸斋长谕月书学生行艺于籍(行谓师教不戾规矩,艺谓治经程文),每季终,论可选者考于学谕,十日考于学隶,二十日考于学正,三十日考于博上,四十日考于长贰,岁终校定。”合格者登证入考察之籍(亦称考选簿),都有定额。外舍生当年校定,称外校。次年公试成绩入第一、二等者,即升补内舍;若公试成绩不入上二等者,等候丙试;若公试成绩入上二等而校定未入籍者,则候补一年。内舍生校定称内校,有优、平两种等第。以当年积分达8分者为优校,余为平校。赴内舍考试,成绩又入优、平二等者,则升补上舍。不入等者,如果是优校生或未通过校定,而舍试入优等者,亦均可升补上舍。上舍生校定亦分优、平两级。若积分达优等,上舍试成绩亦入优等,“俱优为上;一优一平为中;俱平或一优一否为下”。所谓“否”有两种情形:一是未通过校定,而上舍试入优等;二是有优等校定而上舍试不入等。被评为上等则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赴殿试,下等名免解直赴省试。州学也曾实行这种方法。校定制度带有学分制的萌芽色彩,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宋代设立“三舍法”下一篇:宋代崇宁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