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士”阶层的崛起

“士”的名称起源于何时已无明文可考。作为一种社会阶层的出现,“士”阶层崛起于春秋时期。当时是从乡遂组织的“乡学”中选拔出优秀者升入“国学”,在所选拔的人才中有“秀士”、“选士”、“俊士”、“造士”、“进士”等名称。选出之后分别任以官职,给以爵禄。《礼记·王制》记载:“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又说:“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曰进士。”“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由此可知,当时的所谓“士”是在乡遂组织的庠、序学校中选拔出来的,庶族的优秀子弟也可经选拔而上升为“士”,并可以此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后来这种“士”人在社会上愈聚愈多,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到管仲齐桓公时,把“士、农、工、商四民”作为“国之石民”,而以“士”居首位,并且主张四民“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士”既由庠、序等学校选拔而来,而其地位又居四民之首,则“士”与学校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春秋时期,官学已日趋没落,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养“士”之风大盛。“士”的主要出路是通过私学作为进身之阶,这就促进了当时私学的繁荣。

“士”阶层崛起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士”既由民间选拔,则上层的礼、乐、刑、政等文化也就以“士”为媒介而下移平民,使上层与平民阶层的文化产生对流;贵族独享的礼、乐有一部分下移到平民,民间的俚俗文化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士”的选取来源各异,其中不乏多才多艺之人,况且“士”人集团愈来愈表现出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愿望;对“士”人需求的增多,必然影响培养规模的扩大,带来私学的繁荣。一些执政诸侯或逃亡的贵族为了巩固权力或夺取权力,也不得不借助于“士”阶层的力量,因此,养“士”之风一时大兴。《韩非子·外储说》记载:鲁“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与座者以十数”。到了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室如鲁穆公、魏文侯齐宣王、梁惠王等都一度养“士”问策。私门如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等都争相养“士”,有的甚至养食客三千。

上一篇:西周“六艺”之学的形成下一篇:学在四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