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榖梁传》
《春秋》三传之一,又称《榖梁春秋》或《榖梁传》。相传为鲁人榖梁赤所作,故名。和《春秋公羊传》一样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相传榖梁赤受《春秋》于子夏,其学经累世口授而传,至西汉时才“著于竹帛”,成为经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依据《汉书·艺文志》关于《榖梁春秋》经、传各11卷的著录,认为该书的经和传最初是分别编撰并流行的,晋代范宁作《春秋榖梁传集解》,“乃并经注之,疑即宁之所合”。体裁与《春秋公羊传》相近,以问答形式解经,偏重对《春秋》义理的阐释。记事虽不如《左传》详实,但持论较《公羊春秋》客观。西汉宣帝喜好《榖梁春秋》,并因认识到《公羊春秋》依据其“三统说”(见三统三正)而鼓吹的“新王受天命而王”的理论,在政治上对统治者的危害性,故立《榖梁春秋》于学官,以削弱春秋公羊学的影响。甘露三年(前51),宣帝主持石渠阁会议,“诏诸儒讲五经异同。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榖梁春秋》博士”(《汉书·宣帝纪》)。在太学中设立《榖梁春秋》博士,即把《榖梁春秋》“立于学官”,以与《公羊春秋》对抗。《榖梁春秋》没有《公羊春秋》所谓孔丘“受天命为新王”之说。汉以后,治《榖梁春秋》者甚少。历代重要的注本,有晋范宁的《春秋榖梁传集解》、唐杨士勋的《春秋榖梁传疏》、清钟文烝的《榖梁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有据《十三经注疏》本加“黄侃经文句读”的影印本。《春秋榖梁传》对于人们了解汉代经学古今文之争、汉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情况,以及了解儒学发展的历史线索,都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