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后王
取法于后王。荀子提出的为政的重要原则。《王制》:“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而“法后王”则见于《荀子·儒效》:“……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是俗儒者也。”与孟子主张法先王不同,荀子主张法后王;他推崇圣王,但认为在众多圣王之中,应该重视和效法距当世更近的后王。“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要了解圣王的事迹,就要通过后王,因为圣王之道在后王身上表现得最为明白。
荀子重视对事物统类的认识,主张“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通过具体个别的事物认识事物的共性。他认为先王后王,治乱之道相同,古今一也,虽久同理。所以,法后王并不是否定或反对先王之道,法后王与法先王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荀子批评当时一些儒者,只知高唱法先王,却不懂要“法后王而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自己的思想行为已经同于世俗而还不自知,这样的人,是“俗儒”;一些人,虽然知道要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但却不知统类,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不能推类旁通加以解决,这样的人,称“雅儒”。只有能够法先王,一制度,又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遇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问题,都能“举统类而应之”,得心应手地加以解决,这样才称得上“大儒”。
对于荀子所说“后王”是何所指,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是以为后王是指“近时之王”、“当今之王”、“当时之王”,由此认为荀子的法后王是反对孟子的法先王思想的一种主张,或认为是一种厚今薄古的社会进化论;二是以为后王即周文王、周武王,因此荀子的法后王其实与孟子的法先王是一致的,没有原则的差别,只是提法不同而已;三是认为后王只是一位虚悬的期待中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