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家法
汉代博士官和经师传授儒家经书的规则。师法谓某一派经师解释该经的观点和条例。家法谓其弟子相传,各自名家。
汉代博士官和经师传授五经(见六经),分为许多派系,不仅有古今文之不同,齐学鲁学之别,而且对某一经的解释,其观点和说法也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的经说。《后汉书·章帝纪》说:“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这里指明了师法和家法的由来。
某学派的弟子,对该学派的师说,必须遵守,不得任意解经,即是“师法”。如关于《春秋》的解释,有三传:《左氏》、《公羊》和《榖梁》。三家对《春秋》的解释,各有自己的经义。如《春秋》首句,“春王正月”四字,《左传》解释为史官记事,必表年月,谓此年为“春,王周正月”。而《公羊》则解释为“大一统”,谓继周王鲁。《公羊》派的经生后学,必须按《公羊》义解释《春秋》,此即《公羊》派的师法。又如,宣帝时,魏相“明易经,有师法”(《汉书·魏相传》),谓以卦气说解《易》。当时,《易》立博士官者有施、孟、梁丘三家。三家解《易》也有其师法。孟喜《易》,学于田王孙。后因受蜀人赵宾说影响,同意“箕子明夷”中的“箕子”为“万物方荄兹”之义,被斥为“非古法”。后博士缺,众人推荐孟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汉书·儒林传》)。
《后汉书·儒林传》说:“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如《今文尚书》派,始于伏生,传于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又传于兒宽,宽又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于是《书》有欧阳氏学。张生又传《书》于夏侯都尉,再传于始昌,始昌又传于大夏侯胜。胜又传从兄子夏侯建。于是《书》又有大小夏侯之学。各家之学亦不尽同。后学通经者,各随家法受业。
就汉代经学的派别说,师法表现该派学说的渊源,家法表示该派学说的漫衍。汉代的经学,通过师法和家法的约束,各自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具有鲜明的宗派性,培养了唯师说是从的门户之见。此种解经的学风,对后来经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