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礼记》篇名。篇中记上古学校传道授业等事,故刘向作《别录》将其列入“通论”类。郑玄的《三礼目录》认为,本篇的得名,是因为通篇“记人学教之义”。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学记》是最早系统记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理论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把教学的功用,提高到治国安邦的地位来加以强调,认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把教学看做驯化人民的根本。另一方面,认为人要得道,就必须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学习对于人的能动作用。作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此必须确立教师的权威,“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提出了“师道尊严”的观点。但同时又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进修,使自己得到提高。关于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有能力教化人民,改变陋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乐于归附的统治阶级成员。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如:①预先警诫的原则,强调要在人的恶念邪思尚未产生时就进行教育;②因时施教的原则,强调教育人要把握适当的时机;③循序前进的原则,强调教学的阶段性和系统性;④相互观摩的原则,强调通过学生之间的切磋而得到启发;⑤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强调要在学生心理有了疑问而无力解决时再予以指导。认为只有在教学中把握这些原则,才能使教学兴盛。本篇十分注重对教学效果的分析,认为教学有方,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只能事倍功半。篇中还记述了古代的学校制度和教学内容等。所记学校制度,如“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与《孟子》、《礼记》的《王制》、《文王世子》篇,以及《大戴礼记·保傅》、《尚书大传》、《白虎通义》等多有歧异之处,当是汉儒托古而立之制。篇中所记大学九年大成的顺序,也与《礼记》的《曲礼》、《内则》等篇不尽相同,当是对古制的不同推测,不可据为信史。本篇论述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原则的部分相当精深,因而受到后世学者和教育家的重视,对中国古代教育学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篇中提出的某些教学原则,多与近代教育家的教学原理遥相契合。
本篇文义,学者多认为与《大学》互为表里。《大学》论所学之道,推之大,析之密,是为学之本;《学记》论亲师敬业等,为始教之要务,是为学之末,两篇均为发明所学道术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