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义》

礼记》篇名。通篇论述祭祀重在恭敬之义,故刘向作《别录》将它列入“祭祀”类。郑玄的《三礼目录》认为,本篇的得名,是因为专记祭祀斋戒荐羞之义。

本篇开首总论祭祀的原则:祭祀的次数不能过于频多,多了就会令人厌烦而生不敬之心,但又不能过于稀疏,稀了就会令人懈怠甚至忘却。应该根据天时有节奏地安排,疏密得当。祭祀贵有庄敬之心。要做到这一点,在斋戒之日就要专心回忆死者生前的音容、嗜好、居处等,使自己的情绪进入临境状态;祭祀之日则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有悽怆、怵惕之心。祭祀的器物要预先准备齐全,心中无杂念,以自己的诚意与神明相交。祭祀的目的是要培养对长辈先祖的敬孝,为此,对长辈活着的时候应该恭恭敬敬地奉养,死了以后要恭恭敬敬地致祭,并且思虑如何终身不做有辱于先人的事。作者将人们祭祀时的心理状态加以归纳和上升,使人伦理道德化,有很强的说服力。其次,由祭祀之义论及礼的功用,若能恭行于礼,人们就会报天思本,祭祖尊上,富庶知礼,除暴恶逆,相让无争,天下则可治。因此,礼乐是一刻也不能离身的,否则人们就不知谅宥、庄敬。再次,又论及孝道,认为孝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奉行孝道就应该一言一行都不违背父母。凡是居处不庄重,事奉君上不忠诚,对官员不尊重,作战不勇敢,交友不守信用,都是不孝的表现。最后论“尚齿”之义,认为尊重年齿已高的长者,是虞、夏、商、周之先王所崇尚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其重要性仅次于侍奉自己的亲人。如果将这种风气推及于道路、州巷、军旅、狩猎等场合,那末,老而穷者就不会被人遗忘,强者就不会欺侮弱者。作者把孝亲尊长看做与祭祀庄敬一脉相承的行为,希望由此而建立和谐之社会生活。这种正统的忠孝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本篇篇名,最早见于西汉韦玄成等人的奏议,但所引文字与此颇有异同,可见今本已非原貌。

上一篇:诗有六义 下一篇:情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