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学

北朝时期南方的经学。《北史·儒林传》:“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由此“南人”与“北学”的对举,可知北朝经学可简称北学,南朝经学可简称南学。南学特点是深受玄学影响,解经偏重于义理,不甚注重文字训诂。在南朝宋、齐两代,都是先立“四学”,即文学、史学、儒学与玄学,然后在四学基础上建立国学。国学按五经分科。《周易》兼用郑玄、王弼两注,王注占优势。这种优势在梁、陈两代有增无减,至陈、隋之际郑学已“寝微”。《尚书》兼用孔安国注与郑玄注,孔注较为兴盛,至陈、隋之际“郑氏甚微”。《春秋》兼行三传,而《公》、《榖梁》仅能“读文”,不能“通其义”,唯《左氏传》较为兴盛,其官方注释为服虔的《解谊》与杜预的《集解》,杜预的《集解》在陈、隋之际已占绝对优势(《隋书·经籍志》)。南朝国学《》用《毛诗》郑笺,三《礼》用郑注,然而到梁代,玄学兴盛,梁武帝作《毛诗大义》11卷,皇侃撰《礼记义疏》48卷,玄风实已渗透于《诗》学与《礼》学中间。南学兴盛期为梁代,现存南学代表作即为梁朝皇侃所撰《论语义疏》。

上一篇:六府三事 下一篇:伪《古文尚书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