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南朝齐梁之际刘勰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成书年代据清人刘毓崧考证,应在齐代末年,后多数学者确定在南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今存最古版本为敦煌唐写本残卷,最早刻本为元至正本。从明代弘治本以后,刻本、校本、注本甚多,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近人校注以范文澜《文心雕注》流传最广,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又补正范注之失,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是迄今最全的校本。今书共10卷50篇,3,7万多字,分上、下部,各25篇。

上部《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称为“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其中前三篇为一组,首明“文”以“道”为本原,以圣人之经书为最高典范,即所谓“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序志》),表现了鲜明的崇儒倾向。后二篇为另一组,指出纬书纯属伪作,不能配经,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故亦有可取之处,即所谓“酌乎纬”;又指出《离骚》与经典有同有异,但“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采撷其奇文华彩,有利于文章之新变,即所谓“变乎骚”。自《明》至《书记》20篇,称为“论文叙笔”,即文体论。论及文体共33类。据当时流行的“有韵者文”,“无韵者笔”的观念,区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属文,排列在前;杂文,谐讔文笔杂用,排列在中间;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属笔,排列在后。其论述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原始以表末”,就是考察每一种文体的源流沿革;②“释名以章义”,就是解释每一种文体名称的由来和涵义;③“选文以定篇”,就是列举每一种文体的代表作品并加以评论;④“敷理以举统”,就是说明每一种文体的写作原则和要领。

下部中从《神思》到《总术》为一部分,称为“割(剖)情析采”,即创作论。《序志》概括为“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所论涉及创作原理、方法以及风格、修辞等问题。其中主要篇章,如《神思》论述艺术构思和想象,《体性》论述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风骨》标举刚健明朗的美学要求,《通变》、《定势》探讨文章变化规律,《熔裁》、《章句》、《附会》揭示文章结构的原则,《情采》辨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声律》、《丽辞》诸篇分述各种修辞手段。从《时序》到《程器》为另一部分,是全书之杂论或余论。《序志》概括为“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包含文学史论、作家论、批评论、文德论。最后一篇《序志》是总序,说明本书的写作动机、持论态度、基本内容和结构。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几乎空前绝后的一部完整严密的文论专著,它对文学理论做了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考察研究,从大量作品入手,总结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集大成的性质,把传统文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囿于宗经观念,受到儒学的束缚,有一定的保守性,但针对当时的浮艳文风,有所批判和矫正,力求折衷综合各种不同观点的合理成分,在许多方面提出了独创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早在公元九世纪初,已传至日本,1731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句读本。至近代,更引起海外学人的瞩目,《文心雕龙》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上一篇:《征圣》 下一篇:《原道》(刘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