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
北宋张载开创的理学流派。因张载长期在陕西关中地区讲学,弟子也多为该地人而得名。对于关学的思想渊源,《宋元学案》有三种说法。①关中申颜、侯可,“实开横渠之先”。申、侯之学今已不得详考。②张载青年时喜言兵,曾上书范仲淹要求收复洮西失地,范劝其致力于儒学,故《宋元学案》将其列入高平学案。③二程门人杨时等,将关学附于洛学门下,“横渠之学,其源出于程氏”(《杨龟山集》卷五)。申、侯、范可能对张载思想形成有所影响,但学统关系却很勉强。至于关学出于洛学之说,连程颐本人也反对:“表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程氏外书》卷十一)朱熹言“横渠之学,是苦心得之”(《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下》),颇为确当。
关学学风朴实,在宇宙论上属于气化论派。张载激烈抨击佛教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中生有”,认为宇宙本体为“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朱熹在《近思录》中说:“横渠言气,自是横渠贡献。”关学另一大特点是重躬行践履。张载认为:行《周官》之教,复井田,行古礼是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缓和阶级矛盾的良策。其建议不为朝廷采纳,便本着“学贵致用”的精神,在家乡与弟子买田一方,划井而治,在宗族、乡里“一循古礼为倡……于是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张载集·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对此,时人亦有指出其不察世变,泥古人之迹者。但张载推崇礼教的精神却为后世理学家一致赞许。关学也成为理学的濂学、洛学、关学、闽学四大主流派系之一。
关学在张载生前盛行于关中,有“当今洙泗风,郁郁满秦川”(司马光:《哀横渠诗》)之美誉。主要传人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薛昌朝、种师道、游师雄、潘丞、李复、田腴、邵彦明、张舜明等人。张载死后,一些门人(如三吕)相继投入洛学门下,关学门庭转衰。关学统绪因北宋末年的战火而中断,不过,“精思力践”,不尚空谈的学术风气在西北仍很流行。入元,关中地区先后有杨奂、宋规、杨天德、杨恭懿、雷喜、萧、同恕、韩择、侯均等人倡道关中,他们的思想不同程度受张载影响。明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民间则是陆王心学流行,而关中学者薛敬之、王恕、王承裕、吕柟、马理、冯从吾、南大吉、郭郛、张舜典等人,却再次“中兴”关学。此时他们理论上或尊朱、或崇王,并不公开以张载为学术领袖,却在实质上维系着关学“躬行礼教为本”,“崇儒明道为宗”的宗旨。清初又有李颙讲学关中,以“倡明关学”为己任,以关学之“笃实”反对程朱之“支离”与王学之“空疏”。关学学风实开明清实学之先河。
明清以后,陆续有学者对关学的理论及其学派演变进行研究,代表作为明人冯从吾的《关学编》,清人李元春的《增订关学编》、《关中两朝文抄》、张骥的《关学宗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