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四弟子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谢、游、杨为鼎足程门三大弟子;吕大临初学于张载,张载卒后学于二程。黄宗羲认为,程门高弟,“以上蔡(谢良佐)为第一”(《宋元学案·上蔡学案》)。谢良佐依据程颢的说法,最早提出洛学的特点在于“拈出天理二字”,认为天理二字连用,表明天与理同义,可以互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天,理也;人,亦理也。循理则与天为一”(《上蔡语录》中)。又以生意、知觉言仁,提倡“常惺惺”以“唤醒此心”。以此受后人訾议,称其学“分明是禅”(朱熹语),“以禅证儒”(黄震语)。游酢提倡为己之学,把主体的道德修养提到首位,主张在“治气养心行己接物”上用功夫。由于这种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离开具体实践而进行的,所以只能是禅悟式的修炼。又继承二程以义理说经的特点,而“本其躬行心得之言以说经”,提出不少发人深省的言论,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所采纳。杨时积极倡道东南,传播洛学,号称“南渡洛学大宗”。由于杨时的质疑,程颐从《西铭》中概括出理一分殊的命题,杨时则借“分”、“分殊”观念论证君主专制社会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开启了其后学“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李侗语)思想的先河。二程之门经杨时、罗从彦、李侗,四传至朱熹,而集两宋理学之大成。吕大临受过张载“经世济实”之学的影响,师事二程后则向“涵泳义理”的方向发展。曾与程颐展开“未发已发”即“中和”之争,促使程颐形成了心体用说。谢、游、杨、吕作为程门四大弟子,对洛学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