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先驱者。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殁后谥文正,从祀孔子庙庭,称“先儒范子”。仲淹“少年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天下之志”(欧阳修:《范公神道碑铭序》)。学成于大儒戚同文创办的睢阳应天府书院(见四大书院),“泛通《六经》,长於《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宋史·范仲淹传》)。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调广德军任司理参事。仁宗天圣初年,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按抚副使,“处置边事,日夜计略”(《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以防御西夏。庆历三年(1043)回朝,任樞密副使参知政事,向仁宗提出“明黜陟”、“抑侥幸”、“均农田”、“厚农桑”等十项改革措施。被仁宗采纳、推行。史称“庆历新政”。但终因阻力太大,归于失败。在学术上,他在重振自唐以来被佛教埋没了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朱熹肯定“至范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他始终注意教育与学校,知苏州时,胡瑗受他聘请,先为苏州教授,后为湖州教授,前后共20年。他做参政事时,曾提出全国兴办教育的主张。由于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并亲自执教,宋初的儒学、文学之士,多出自他的门下,“其后宋人有声名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宋朝事实类苑》卷九)。先后被他推荐引拔的儒学名家,即有胡瑗、孙复、李觏、石介等。张载也接受过他的指导。全谢山在《庆历五先生书院记》中说:“有宋真、仁二宗之际,儒林之草昧也。当时濂、洛之徒方萌芽而未出……亦会值贤者在朝,安阳韩忠献公、高平范文正公、乐安欧阳文忠公皆卓然有见于道之大概,左提右挈,于是学校遍四方,师儒之道以立……说者以为濂、洛前茅也。”推原学术,范仲淹诚为理学之先驱者。他思想的特点是注重义理,反对汉儒专在字句训诂上下功夫。他写的《易义》,虽4000余字,却能发挥儒家经典之微言大义,侧重义理之探讨。在这一点上,也实开宋儒重义理之先河。他的著作均收入《范文正公集》内,共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