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存乎心则伪之始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有意识地坚持某种所谓本性反会违背本性。北宋苏轼的哲学命题。语出《毗陵易传》:“圣人以为犹有性者存乎吾心,则是犹有是心也。有是心也,伪之始也。”这是对《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解说。苏轼认为,以理推之,人之降生,当自有其性;但此所谓性并无确指,纯属其人之自然;故若以某种确定之性存乎心,有意持之,便会违背自己的自然本性,适成为“伪”。他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否定了把任何一种人为观念定为人之本性的作法,为解放人性、任其自然提供了依据,故深为哲学家朱熹所恶。但明代王守仁称“无善无恶心之体”(《传习录》下),若有意如何,便是“人伪之杂”(《与王纯甫》),继之者又倡言“真性流行,不涉安排”(王畿:《示丁维寅》),实与苏轼此说一脉相承。故明人董其昌云:“至我明姚江出,以良知之说变动宇内”,“其说非出于苏,而血脉则苏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