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解》

南宋朱熹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进行解说和发挥的著作。又称《太极图说解》。周敦颐继承道士陈搏的《无极图》,作《太极图说》,提出了无极一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朱熹对周氏《太极图说》极为推崇,认为“先生之学,其妙见于太极一图”(《朱文公文集·太极通书后序》)。进而朱熹对《太极图说》加以系统的发挥:①认为“无声无臭”的太极即是“理”,它先于自然界而存在,为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周子全书》卷一)又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通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做五行,又散为万物。”(同上)并从形而上与形而下来阐明太极与阴阳的关系,提出:“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同上)“太极”与“阴阳”相依不离,太极无阴阳则无处顿放,阴阳无太极便没有源头。②以理本气末,理一分殊的理学思想对周氏的宇宙生成论做了详尽的阐释,主张“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同上)。③以禀气之异来论证人性与物性、圣人与常人心性之所以有别的根源。认为:“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也。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犹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同上)④倡导以太极而立人极,人道(人极)根源于天道(太极);主张人伦关系的道德原则是由气中所具之理决定和赋予的,“阳而善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同上)。将人们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规定为存天理克人欲,所谓“人欲上多一分,天理上便克去一分”;唯有克人欲存天理,才能达到立人极的目的,“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同上)。

书成于乾道九年(1173),当时未曾出示人。后因陆门学者对《太极图说》与《西铭》两书之失,议论颇多,“妄肆抵诃”,便于淳熙十五年(1188)出此解“以示学徒,使广其传”(《朱文公文集·题太极、西铭解后》)。黄宗羲在《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中指出,《太极图说解》的实质是“朱子自以理先气后之说解周子”。该书为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影响颇大。陆九渊在当时就对此提出非难,曾引起了朱陆之间的“无极太极”之辨的论战,后人对此解也颇多疑问。《太极图解》收入《周子全书》卷一、卷二之中。

上一篇: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下一篇:陆佃
分享到: